浅谈分层在民办学校教学中的应用

2015-08-19 03:36常中山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5年7期
关键词:课堂练习因材施教分层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此,在教育实践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在这一环节中实施分层教学,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十分有效的。以下是我对分层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几点认识:

一、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很早就有“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墨子·大取》第四十四)、“夫知者,必量其力所至而从事焉”(《墨子·公孟》第四十八)、“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 “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尽心上》)等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育思想。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根据研究表明,学生原有知识水平有差异,学习掌握程度有差异,个体认知水平有差异,学习潜力有差异,发展水平有差异。因此学生学习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二、分层教学的优势

笔者认为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在思维发展水平、智力和认知结构方面存在的差异,确立不同的教育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既照顾了优秀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又解决了一般学生“吃不了”的问题,同时也为学生个性发展与选择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其最佳水平。其优点有:

第一,充分照顾了学生的发展差异,能够因材施教。

第二,消除了智力歧视,易被学生接受。

第三,分层次教学内含的竞争机制,使得学生在不断流通的过程中,接受挑战,实现跨越,从而易形成生动活泼、互帮、互助、互赶的教学局面,形成多向互动的课堂教学局面,而且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提高了学生学习成绩。

三、分层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尝试

为了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笔者的主要做法是:

(一)备学生——分层教学实施的前提

备学生是进行分层教学的前提,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备课,才能有效地克服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克服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两极分化的矛盾。对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哪些学生已经掌握、哪些学生还没有掌握?掌握程度如何?教师要心中有数,根据学生学习水平的现实差异情况,把学生科学分层为:学困生、中等生、学优生,只有了解学生差异才能因材施教。

(二)备教学目标——分层教学实施的依据

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立是学科教学设计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它决定着教学的总方向,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来展开。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应是各层次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制定目标时还遵循,统一与分层相结合,教师自制目标,与师生共同目标结合的原则,这样既有基本目标,又有适应不同学生发展目标和拓展延伸目标,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达标,使每位学生都有“最近的发展区”都能提高。

(三)备教学环节——分层教学实施的保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扬长避短,分类指导,课堂提问、课堂练习、作业布置要根据难易程度分为不同的层次,使每一位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1、课堂提问,设计要有层次性

课堂提问既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还能通过富有吸引力的提问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提问要有层次性,对学生较为困难的学生在课堂上让他们回答较为简单的问题,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对优秀的学生在课堂上让他们回答较难、较深的问题,进一步训练他们的能力,还可以把一个问题分解为了解、理解、综合分析三个层次的问题,让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主动积极地进入角色,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2、课堂练习设计要有层次性

课堂练习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能反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又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巩固和发展,深化作用,课堂练习也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同学,设计出不同层次的练习,A基础练习,B综合练习,C拓展练习,通过课堂练习使三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获,有所提高,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常中山,教师,现居广东深圳。

猜你喜欢
课堂练习因材施教分层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双减”背景下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效率策略研究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雨林的分层
数学课堂练习优化设计探究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