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在少教多学中出彩

2015-08-19 03:36王丹婷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5年7期
关键词:环节交流课文

少教、多学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服务者,让学生多探究、合作、交流,构建“生动”的语文课堂——营造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互动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拥有更多自主思考的空间,才能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一、自主制订教学目标,让学生主动探究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按照课前预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教学程序与教学节奏都由教师把握,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节省教学时间,难免脱离学生实际,教学环节落实不到位,学生在教师的指挥棒下学习,学习的主动性很难得以发挥,学习效果不够理想。鉴于此,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了教学目标由学生民主制订的教学模式,发挥教学目标的驱动作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例如,学习郦道元的《三峡》一文,导入新课后的第一个环节,教师跟学生一起制订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小组内自主拟定本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讨论交流,学生们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一是掌握课文的生字新词,了解一些关键词的含义;二是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三峡的地理位置,及不同季节的壮丽风光。目标明确之后,学生们利用工具书自主完成第一个教学目标。在整体感知课文的教学环节,学生们用大量时间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形成风景画面,然后让学生把对课文某一片断的想象画面或感受与同学交流。在这些目标达成以后,教师可以引领学生继续制订新的更加具体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中个个击破,进入对文本理解的深层次。学生在目标的驱使下,容易产生学习的动力,增强完成学习任务的成就感,进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形成课堂互动局面

语文教学要力戒教师满堂讲解,力戒只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而忽视教学的实效性。要让学生在互动讨论中有所得,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教师的说教及自身观点的灌输与强加,往往不会引发学生的思考,也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疑,激活学生思维。在教学莫怀戚的《散步》一文时,笔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置了“在日常生活中,你感受到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那么,你对父母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谈谈自己的体验”,由于问题的设置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们畅所欲言,在互动交流中进入了作者情感世界,与作者达成情感共鸣。

三、设置竞赛环节,让学生在竞争中动起来

初中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表现欲望较为强烈。在语文教学中要紧紧抓住这些特点,设置竞赛环节,让学生在竞争中满足自我表现的心理诉求,提升教学实效。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一文时,笔者让学生朗读课文,体味文中富有色彩与温度的语言。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朗读比赛,教师与学生一起制订评分标准,组织评委进行朗诵评分。学生的朗读兴趣被激发起来,在师生互动中达成了教学目标。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笔者让学生在小组内根据课文内容自编课本剧,小组成员首先在组内分角色表演,然后在班内展开表演竞赛。由评委评分并评选出得分最高的小组,教师对其进行表扬鼓励。学生们在表演中自然进行人物角色,更深刻得理解了文本意旨。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在互动学习中,学会了合作,学会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设计竞赛环节,是实现语文课堂少教多学的重要途径,可以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效。

四、课内与课外一体化,优化课堂的动态生成

课堂阅读只是为学生课外阅读或者自主阅读提供模式,学生在课堂阅读中学会阅读方法,但是要真正提升学生阅读能力,还必须实现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使课堂互动环节更有效与针对性。例如在学习《桃花源记》一篇课文时,教师布置学生课外通过网络教材、学校教学资源网站等渠道进行自主学习,结果学生们在预习中可以自主解决文本中的生词读音、释义,了解作者陶渊明的生平。在学习本文时,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了检测。并将学生在预习中产生的疑难问题进行汇总,让学生在课堂上分小组互动讨论交流,最终解决问题。例如学生提出了:“桃花源是想象中的生活状态,作者写这种生活状态的时代背景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作此文?”“‘鸡犬不相往来’的人际关系,在现代社会中能行得通吗?”由于这些问题都是来自于学生,学生讨论得有兴致,在交流中思想发生碰撞,促进了课堂动态生成,培养了学生自主设疑、自主解疑的能力。

王丹婷,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

猜你喜欢
环节交流课文
如此交流,太暖!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背课文的小偷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论评标环节的优化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