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国考背景下高师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与探索*

2015-08-22 02:05
关键词:美术学教师资格美术

刘 宁

( 山东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山东 济南,250014 )

教师资格国考背景下高师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与探索*

刘宁

( 山东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山东 济南,250014 )

2005年以来,我国高师院校的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在教育部的推动之下开始进行课程改革。2013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改革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的暂行办法,由于师范与非师范界限的取消,高师美术教育人才培养中所面临的问题突显出来,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作为48所高师课程改革试点单位之一,山东师范大学在美术学(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方面有着一些自己的思考,并逐步形成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美术教育;高师院校;人才培养

国际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OI):10.16456/j.cnki.1001-5973.2015.01.013

2013年8月,国家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的通知》(教师[2013]9号),《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中明确提出,“教师资格考试实行全国统一考试”,“试点省份试点工作启动前已入学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师范类专业学生,可以持毕业证书申请直接认定相应的教师资格。试点工作启动后入学的师范类专业学生,申请中小学教师资格应参加教师资格考试”。这也就意味着,师范与非师范的界限消失了,师范类专业的学生也将失去长期以来享有的教师资格考试豁免权。

从2013、2014年全国基础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的试题分布来看,150分的试题中,专业知识仅为31分,占总分值的21%,其余79%均为对教学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考查。从学科教学的知识内容来看,教师资格考试更注重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以及对新课程标准的掌握情况。可见其考试重点和测试精神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高度吻合。在这种情况下,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以“专业技能”为目标的培养模式与以“人文性”为核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之间的矛盾变得更加突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今后将如何定位?是否需要转型?如何转型?今后的发展思路和人才培养模式将有怎样的改变?这些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亟待解决。

一、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培养模式的问题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美术人才的需求方向也在发生改变。全国各大美术院校开始纷纷设置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加以应对,高师美术院校也相继增设“平面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90年代,华东师范大学设有综合绘画、美术教育和环境艺术设计三个专业;北京师范大学下设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专业,目的是培养从事美术、书法、艺术设计教学、创作、研究等方面的高级人才;东北师范大学设有美术教育系、油画系、水彩画系、中国画系、雕塑系、环境艺术与服装艺术设计系、装璜艺术与电脑美术设计等7个系;陕西师范大学设油画、国画、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四个系,下设美术教育、绘画、装潢设计三个专业;西南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绘画及雕塑四个本科专业;华中师范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本科专业。从教育部属六大师范大学的专业设置来看,专业综合化趋向非常明显,高师院校中美术教育所占比重开始消减。

长期以来,高师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多参照专业美术院校绘画专业进行设置。以某省属师范大学为例,其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开设学校通识课、教师教育专业通识课、学院通识课、专业课、实践环节五种课程类型,共计2618学时,教师教育专业通识课仅占198个学时,其中必修课占154学时,选修课占44学时。专业课1376学时中,与学科教学相关的课程仅为《中小学美术教学论》,36学时,占专业课总学时的0.026%。在772学时的专业必修课中,理论课为136学时。从课程的学时分布来看,尽管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培养美术教育的师资和研究型人才,但其课程设置仍然沿用了美术专业院校的惯例,重技法而轻人文。

(二)院校之间的竞争

近几年来,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1991年的欧洲教师联合会上,欧共体12个成员国60位专家共同提出了“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口号,认为“大学应该在教师培养和培训中扮演重要角色”。1999年,我国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工作,在有条件的综合高等学校中试办教育学院。2003年11月,全国一百多所非师范类院校召开会议,共同发布《非师范院校积极参与教师教育的行动宣言》,明确指出:中国教师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从数量满足向质量提高转变的历史新时期。实现这种转变,鼓励师范院校综合化和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之后的几年中,不少艺术学院和综合性院校都纷纷开设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综合性院校无论在办学经费、硬件设置、综合实力、社会影响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这对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劲的挑战。而且,由于这些院校在课程设置、人才梯队、办学观念等方面没有过多历史遗留问题,因此,可以避免老牌高师院校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转型快,适应力强,社会效果明显。

(三)基础教育的倒逼

早在2001年,国家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基础教育阶段逐步推行课程改革之时,高师的人才培养,尤其是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已经开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针对传统基础教育阶段美术学习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忽略学生的学习兴趣等问题,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开始关注课程的人文性。2011年经过修订之后,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在坚持人文性的同时还突出了美术课的视觉性、实践性和愉悦性。因此,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基础教育阶段的美术课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其所强调的不单是绘画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力、想象力、创造力,感受学习过程中的快乐,这是增强学生自信心和健康人格非常重要的途径。

从中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来看,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其活动方式侧重强调大胆创造,自由表现,将自己的情感和认识通过一定的绘画语言表达出来;“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包括设计和工艺学习内容,既强调设计的实用性、功能性目的,同时又要突出活动的创意性;“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要求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一定的审美心理结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强调各学习领域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等方面的综合联系,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高中美术课是义务制教育阶段美术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同样强调其人文学科的特征,体现出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等特点。“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涵养美感,丰富生活情趣和终身爱好美术的情感,培养人文精神,完善人格”(《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高中美术课程实施模块式教学,共分为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5个系列9个模块。义务教育阶段的四个学习领域和高中美术课程的5个系列9个模块涉及领域广泛,这不仅要求美术教师必须具备全面的专业技能,而且必须具有引导学生、组织课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因此,美术专业院校专业划分严格,过于注重单一绘画技能的培养模式无法适应中小学美术教学的要求,这也为高师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比较明确的目标和要求。

二、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已有的改革模式

教育界对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由来已久,早在1998年10月,由国家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召开的“面向21世纪的学校艺术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众多高校代表已经就高师“不顾高师美术教育的特点与美术学院一体化的办学方向”展开了反思与批评。之后,相继有学者以此为切入点,提出了高师美术课程结构的改革设想。

2005年教育部办公厅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以此为标志,高等美术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拉开了序幕。《指导方案(试行)》明确指出: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因此该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克服重技能、轻人文的弊端,丰富课程的人文内涵”,“突出课程的师范性”,“强调课程设置的综合性”,“注重课程设置的开放性”。

2009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并于2010年在全国众多高校中选择了48所作为试点学校,全面推进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从上到下、从外到内的压力和推动力都促使高师对既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结构做出调整。根据目前各大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来看,主要途径有三:一是根据社会人才需求调整院系结构,实施“大美术”的教学理念,增设一些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二是实施大类招生,学生入学时不分专业,经过第一年的基础教学之后,学生再根据喜好和就业意向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三是试行弹性学制和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学校会根据培养目标实施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如针对中学师资人才培养的“2+2”模式或“3+1”模式,4年中前一阶段进行基础公共课、主修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学习,后一阶段学习教育理论,并进行教学实践;“4+X”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将大学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相衔接的一种培养模式,包括“4+2”、“4+3”等,其中4年进行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之后进行2到3年的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另外,许多高校鼓励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选修教育类课程,修读双专业,获取双学位,之后通过教师资格考试获得教师资格,这是一种辅修及双专业、双学位模式。这些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途径旨在打破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化,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的可能性。

三、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山东师范大学是省部共建的高师院校,2009年成为教育部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48所试点单位之一,开始参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实施课程改革。2011年,山东师范大学参与省教育厅着手实施的高等教育名校建设工程,以此为契机,我院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设置了独立的美术教育实验班,开始着手实施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

(一)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对培养人才质量和规格的总规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一要立足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二要立足于人才素质的结构要求。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要与专业院校人才培养相区别,必须突出其师范性特征。

我们对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是:“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中等教育师资、教学研究人员、其他教育工作者及适应社会发展的专门人才。”其中“中等教育师资、教学研究人员、其他教育工作者及适应社会发展的专门人才”是根据社会需求及专业特点对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而“德、智、体全面发展”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则突出了对该专业人才素质的综合要求和具体目标。

(二)人才培养措施

人才培养措施是为了达到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办法,主要包括人才培养内容、人才培养手段、人才培养制度、人才培养评价四个方面。下面仅就人才培养内容、人才培养手段这两个有所创新的方面展开论述。

1.人才培养内容

学校人才培养内容是以课程的形式体现出来的。课程不仅包括课程表中所规定的课程,还包括配合课内教学所组织的全部课外活动,以及其他校园文化因素等。其中课程表中所规定的课程是人才培养内容的主体。

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针对现行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课程体系的基本要求以及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从人才培养课程模式角度,重构基于基础教育新课改条件下基础教育美术师资专业素质与任职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建设。初步将课程体系分为四个维度:美术技法课、教师教育专业课、人文类专业课、实践课。四个维度相互交织、补充,形成四维一体的课程结构。

具体到课程类型的设置遵循五个原则:

第一,专业课与综合课并行。美术与其他专业相比,其基础点仍然在于美术专业技能的学习,因此,不能因为加强人文类课程而忽略专业技法课的学习。目前社会选拔美术教师的方法和标准仍然偏重于对绘画技能的考核,不仅如此,美术教师专业能力的高低也会影响到其在学校、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可以这样说:仅仅有专业技能的教师未必是好教师,但是,完全没有专业技能的教师绝对不是一个好的美术教师。

高师传统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是否可以满足基础教育阶段美术教学的需要呢?从目前基础教育阶段美术课程标准及美术教材的编制情况来看,基础教育侧重的是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在新的课程改革之后,美术教师不再只是教画画的教师,而且,只具备某一类型的专业技能的美术教师也很难完成基础教育阶段的美术课教学。美术教师不仅需要会画素描、国画、油画,还要会画简笔画、卡通画,会做手工、剪纸,会制作版画、泥塑,会进行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等等。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的综合探索活动领域更是对美术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此可见,高师按专业院校的培养标准进行课程设置的传统路子已经不能满足基础教育阶段美术教育的需求。

专业课与综合课并置不仅是解决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衔接问题的一个思路,同时也可以解决因课程增加而带来的学时和学分分配问题。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基础上,通过综合材料、综合实践等课程的设置,不仅可以打破专业壁垒,扩大表现形式,同时也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第二,技法课与理论课共进。在传统的高师美术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理论课所占比重较小,课程结构比较简单,学生也普遍不重视理论课学习。但是,基础教育阶段的美术课对美术教师的人文素养却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要上好一堂美术课,单纯具有高超的绘画技能已经远远不够,美术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素养,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和管理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等。在中小学美术课中,鉴赏课最难掌控,要将鉴赏课上得深入浅出,不仅需要综合全面的文史知识、艺术史知识,还要有比较高的艺术鉴赏和批评能力,掌握基本的批评方法,具有一定的艺术理论知识和美学知识。因此,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在保证技法课的基础上需要增加理论课的比重,同时丰富理论课的结构体系,以确保对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培养。因此,我们在专业课之外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设置了三个维度,三个层次的理论课程。三个维度是:美术理论、教学理论、人文社会学理论;三个层次是:史(中外艺术史、教育史)—论(艺术概论、美术教学论、艺术批评与鉴赏等)—哲(中外艺术比较、美学史等)。通过三个维度、三个层次的知识穿插,建构完整的理论课教学体系。

第三,学习课与实践课穿插。 学习课只保障了学生基本知识与技能的习得,实践课则在巩固习得知识的同时,提高其实践能力以及实践过程中的综合素质。以往课程体系中,实践课所占比例比较小,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在此次课程改革中,我们不仅加强了实践课的比重,同时改变以往艺术考察和教育实践这种单一的实习模式,增加了教学调研、教育见习、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并选择基础教育成果突出的中小学作为教育实践基地,同时依靠地区教育管理部门,实施三方联合共建式的教学实践体系。同时通过与周边农村中小学结对子、支教等形式,将实践课化整为零,分置于每个学期的不同时段,真正实现了学与教的统一,使教育实践日常化。这不仅解决了高校实践教学比重较少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部分地区和学校美术教育人才缺失所带来的问题。

第四,必修课与选修课互补。 为了解决人才知识结构需求与有限课时之间的矛盾,可以采用必修课与选修课互补的形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增加选修课的类型与比重,在突出专业特色的同时,使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性。结合基础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相关内容,我们在专业必修课之外增设了版画、陶艺、篆刻、书法、摄影、设计等不同形式的选修课,丰富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他们的职业应对能力。

第五,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 除了课程表中所规定的课程外,课外活动以及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教师与学生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等校园文化因素对学生的影响也是人才培养内容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注重课内教学的同时也重视课外活动在校园文化构建及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学术讲座、社团活动、粉笔字大赛、基本功大赛、说课比赛、演讲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人才培养手段

教学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而如何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是方法评价的基本标准。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并不是单一的,不同的方法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只有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教师个人的特点进行具体分析,才能选择出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我们在教学方法上的尝试主要有几个方面:

——任务驱动式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是一种因果倒置式的教学模式,它吸收了系统论、课程论和建构主义等教学理念,以任务为中心,学生在老师指导下通过对任务的分析、讨论、探究,从而达成教学目标。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产生强烈的任务或问题意识。同时,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形式,积极地参与到任务或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中西艺术比较》等多门美术专业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大多运用了任务驱动式教学的方法,通过情境设置、问题抛设、问题探究、任务反馈、任务延伸、任务总结、评价展示等一系列环节,在积极热烈的气氛中完成知识的建构和拓展。

——项目管理式教学。 项目式教学是融合了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等所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科知识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学生在老师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式学习等方式直接参与教学全过程,主动进行体验、理解与探究。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意识和创新思维。

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民间美术》、《中小学美术教学论》等专业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部分式项目管理教学,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内容、基础教育美术课程内容的需求、地方民间文化资源以及个人爱好确定项目选题,组成项目团队,制定项目实施计划以及分工。学生通过田野调查、文献查阅等方式完成项目目标,最终以成果汇报展示的方式进行总结评价。整个教学过程打破了单纯讲授式的传统模式,学生的主动性和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展现,教学效果非常好。

(3)三导师制教学模式。 很多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专业实行双导师制,即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但是,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与其他专业有所不同,社会对美术教育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大致分为四个方面:专业技能、教育教学理论、综合的人文知识、社会实践能力。针对这一需求,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拟采用三导师制教学模式,即校内专业导师、理论导师和校外导师组成导师组进行联合培养。由于我校采用的是“1+3”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一年的基础课教学之后再进行专业选择与培养,因此在二年级专业确定之后,校内专业导师负责学生的专业方向与发展,理论导师负责其艺术理论与教学理论的指导,校外导师则负责其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4)渐近式、常规化的教学实践模式。为了提高美术教育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实践教学部分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一是增加课时量,将教育实践时间由6周增加至8周,同时增加了8周的教育见习。二是合理安排教育实践的课时,形成层级式教育实践培养方案。

为了避免教育实践过晚、过集中、与课堂教学相脱节等问题,我们将16周的教育实践进行了合理分配,将教育见习的8周平均分置于二、三学年的四个学期,第四学年完成为期8周的教育实习活动。每个阶段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习方法,使教学实践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化培养模式。

由于学生在第二学年还未开始接受学科教学方面课程的学习,因此对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规律还不是十分熟悉,因此这一学年的基本任务是在见习过程中以调查和观察等方式参与课堂教学和管理,通过教育实践基地了解基础教育阶段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熟悉课堂活动和教学环节,把握教学规律,了解教材内容与特点,学习课堂管理和教学活动组织的方法等,同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值得探讨的现象。见习结束后以调查报告、集中研讨、汇报展的形式进行总结。

第三学年的学生已经通过相应的理论课和学术讲座、学术研讨,基本掌握了课堂活动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及基本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因此,这一阶段的教育习见主要是通过与地方中小学,尤其是较偏远的农村中小学结队支教,来培养学生课堂教学实践能力。因为这种常规化的教学实践模式需要与地方中小学课堂教学同步,因此具体的上课时间及教学内容都需要相关教育部门及相关学校的协调。目前我们已经与本市某城区教育部门结成相对固定的教学联盟,由他们出面负责联系见习学校、上课时间以及实习学生的交通。经过一学期的实践,不仅提高了我校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热情,同时也解决了地方中小学美术教育人才匮乏的问题,社会效果非常好。

在第四学年的教育实习中,学生必须完成8周的教学任务,同时按照实习所在学校的要求参与该学校的社团活动、校园艺术节活动,同时辅助实习指导老师完成相应的其他教学任务。以往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往往过分依靠实习所在学校的指导教师,实习生单纯完成实习单位的教学要求就可以通过教学效果评估。目前经过改革,我们提高了教育实习的要求,规定以每个实习点为一个团队,在完成实习学校教学任务之外完成一个特色课或校本课程的设计,并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教育实习结束后组织教学成果展示,以此进行各实习点的总结和交流,并作为教育实习评价的方式之一。

四、结语

教师资格国考范围的逐步扩大、规范化,不只是高师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的危机,更是其大力发展的一个契机。它不仅使高师美术教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更加尖锐、突出,同时也为其发展找到了出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高师院校需要做的是把握时机、明确目标、调整计划,培养出更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格完整健全的美术教育人才。

Dilemma and Exploration of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of Fine Arts (Normal) Education in Normal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untry Teacher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Liu Ning

(School of fine Arts,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250014)

Since the end of the 20 Century,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normal university's art education has been thought about in the education sector. After 2005, higher normal universities began to reform curriculum of fine arts (normal) education under the push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August, 2013, the office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issued the interim regulations for examination reform of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teacher qualification. With the cancellation of the division between the normal and the non normal the problems facing the art education in normal universities were the more pointedly highlighted. And this forced fine arts (normal) education in normal universities to rethink its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and talent training mode. As one of the 48 curriculum reform experimental unit, the School of fine Arts presents some if its considerations about talent training in fine arts (normal) education, and gradually form a few effective methods, hoping to be able to offer some valuable experiences for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in fine arts (normal) education.

fine arts education ;the higher normal university; talent training

2014-11-21

刘宁(1972—),女,山东淄博人,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

G658.3

A

1001-5973(2015)01-0130-07

责任编辑:时晓红

猜你喜欢
美术学教师资格美术
湖州师范学院美术学学科简介
湖南省2021年教师资格认定时间确定
外国语言文学、美术学学科简介
作品赏析
创意美术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在即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作品(七)
陕西: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与认定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