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本动漫作品与中国文学的关系

2015-08-24 08:27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15
戏剧之家 2015年2期
关键词:古典文学孙悟空西游记

徐 丹(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15)

浅谈日本动漫作品与中国文学的关系

徐丹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5)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题材丰富,但是近现代中国动画的题材选择却涉猎不够广泛,比较单一,古典文学各方面都得不到充分挖掘,造成了中国动画选材抱着“金碗”要饭的局面。但是日本人却以他们独有的“拿来主义”作风在日本大量动漫作品的创作中引用或借鉴了大量的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典故,包括中国神话传说、民俗演义、古典小说等文学元素,有的是改编,有的选取局部,有的是借鉴神话背景,有的引用其中的人物形象,将这些全部改造为自己“本土化的特产”。

日本动漫作品;中国古典文学;关系

最早在日本动漫中出现的中国传统文学题材是大藤信郎在1926年根据中国古典文学《西游记》改编的漫画《孙悟空物语》,大藤信郎在日本动漫界拥有极高的知名度,日本更有着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大藤奖”,此奖项是日本一流的动画片奖项,可见大藤信郎在日本动漫界的影响力。此后,日本各类漫画、电影、电视剧、舞台剧、游戏等动漫作品中开始出现了各种形式的《西游记》题材作品,据统计有百种之余。1958年,大师手冢治虫又根据《西游记》创作了动漫作品《我的孙悟空》,手冢被誉为日本动漫之父,此部作品也是手冢动画创作的原点,并成功在漫画杂志上连载。在最初创作时,手冢也曾想过使用中国古典京剧脸谱形象来塑造自己这个孙悟空的形象,但在最后还是绘制了类似熊一样的卡通形象的孙猴子,他笔下的猴子们有几分酷似“铁臂阿童木”的形象,这与大家所熟悉的孙悟空的形象有很大差别。

这部漫画也是基于《西游记》的故事,故事也讲述孙悟空拜师学艺、大闹天宫、西天取经的过程,但手冢为孙悟空创造了一个新的对手,并为这个猴子设计了一种新的个性和成长过程。在这个故事中除了悟空,另外一个形象沙僧也被颠覆了中国古典文学中憨厚朴实的形象,在手冢笔下变成一个尖耳朵、长鼻子、蓄着八字胡、类似老鼠的灰色动物,这与中国古典故事中的唐僧最为老实勤勉的徒弟沙僧相差甚远。所以说这个漫画虽然取材自中国传统名著《西游记》,却加入了许多划时代的创新元素,比如抽着烟的佛祖、肩上扛着火箭筒的猪八戒、老鼠形象的沙僧等等,而漫画中的各路神仙比如“顺风耳”、“千里眼”两位竟然也走上高科技的路线,骑上了飞行摩托……这许许多多新奇的设计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自此日本动漫业界的改编狂潮开始了,许多漫画后辈竞相模仿这位改编前辈,大大拓展了日本动漫画的取材面,最终形成了日本特有的改编风格。

从1950年开始到1970年,日本动漫确立了风格与技法,由动漫之父——手冢发展起来的新类型改编漫画,奠定了日本动漫以剧情发展和人物塑造为吸引受众的主要噱头的娱乐形式,引导着日本动漫选材逐渐向多元化延伸。1956年,日本东映动画公司成立,并于1958年创作了日本第一部彩色动画电影《白蛇传》,开创了日本动画历史的新纪元。《白蛇传》的选题是来自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中国本土也有着相当经典的电视剧作品《新白娘子传奇》,是中国民间集体创作的典范,但是中国本土动漫作品中采用这个选题的却凤毛麟角,而日本东映动画公司首创的动画电影《白蛇传》当时在日本本土和海外都得到了较高的评价。从1970开始至1980年的十年时间是日本动漫创作的“黄金十年”,70年代涌现了以宫崎骏、永井豪、松本零士等动漫画家,创作出了《机器猫》、《风之谷》、《苦儿流浪记》等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但这些作品中中国元素的影子并不多见。

从1980年开始至2000年,日本动漫发展的商业时代来临,80年代初日本动漫涌现了很多精品,横山光辉创作了长篇漫画《三国志》,这是借鉴了中国古典文学《三国演义》,还有80后人人皆知的动画片《圣斗士星矢》,在十二宫之中“处女宫之战”,圣斗士一辉最后竟然发现自己在佛祖的手中,这里的情景大家毋庸置疑会想到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逃不出如来佛祖的五指山的情景。1984年,鸟山明创作了少年漫画《龙珠》,开始在《周刊少年JUMP》连载,随后不管在日本甚至在中国大陆都掀起了《龙珠》的漫画狂潮,漫画《龙珠》中的主要角色名字就叫孙悟空,当问到为什么要给主角起这个名字时,鸟山明先生毫不避讳,说就是喜欢中国古典文学《西游记》的孙悟空才创造了自己心目中的孙悟空的形象。从此漫画作品《龙珠》中的孙悟空成了日本人心目中的超级英雄,但是鸟山明先生创作的漫画《龙珠》中所讲述的却是孙悟空变成赛亚人的全新故事。另外,《龙珠》中一些角色的名字也来自中国的各种名茶,如普尔、乌龙;有的角色名字来自中国美食,如饺子、天津饭;还有一些角色则直接采用了《西游记》中的角色名字,如牛魔王、猪八戒等,最重要的是漫画中那条能实现人们一切愿望的龙的形象完全跟中国的龙的形象一模一样,是一条地地道道的中国龙。

1997年峰仓和也开始在日本漫画期刊上连载《最游记》,玄奘师徒都染上了各色头发,摇身一变全都变成了超有魅力、酷劲十足的男人。虽然说《最游记》的故事中有中国古典文学《西游记》的影子,但《最游记》的故事背景、内容与《西游记》完全相左,角色性格特点、造型也几乎完全不同。中国人绝对不会想到善良、仁慈的唐僧在仓峰和也笔下变成了一个嘴里叼着香烟,手持手枪,经常爆粗口的金发“和尚”;传统定义中伶俐的孙悟空则变成了一个有点孩子气、有点傻的大男孩;无比好色的猪八戒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个十分重情的斯文美男;而一直老实巴交的沙和尚则被设计成了一只好色的河童(这个是日本文化中特有的角色),这些角色的性格设计与中国古典文学《西游记》中的形象完全相反。除此之外,《西游记》中的其他角色比如红孩儿、牛魔王等在《最游记》中的形象都有很大的改变。

为什么日本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再生性创造呢?归根结底是在于日本的本土文化本身就与中国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日本文化中含有大量中国文化的影子。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的东方大国,而日本自古以来只是弹丸之地,日本从古代社会就接受了大量的中国文化,日本文化大部分来源于中国古代唐朝文化,中国文化深深地烙进了日本的文化历史。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日本历史上有过两次重要的文明开化,所以日本文化中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因子:一种是“大化改新”而得到的“唐化”风格因子;另外一种是“明治维新”后得到的“欧化”风格因子。“唐化因子”即被中国唐朝文化所影响的文化的一部分,不具有侵略性。而在唐朝衰落后,欧洲世界进入了帝国主义时代,一种极具扩张性的文化进入日本,并在日本文化中膨胀起来,日本文化开始了潜移默化的转变,使日本的“大和魂”文化意识大大增强,日本文化中出现了“欧化”因子。所以日本动画大部分带有神话性的幻想色彩,但是却与中国动画中那种寓言神话的慢条斯理的说教有着天壤之别,日本创作的科幻主题动漫作品,其角色设计显得更野性、霸道、有冲劲。日本动漫作家在“欧化”文化因子的影响下,便能打破“唐化”传统道德上的束缚,所以在取材和编撰上都比中国动漫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开阔得多。

中国民族文化中有着很多很多可以选择的民族元素,诸如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古典文学、近代小说等都是可以作为改编成动漫作品的优秀题材,中国也有着很多艺术形式可以作为制作动漫作品的创作形式,例如国粹国画、皮影、剪纸、年画等民间艺术,都是可以作为中国动漫作品所汲取营养的民族文化。至此,我们应该发掘中国民族元素中可以利用的元素,进行创作和改编,使之出现在中国当代动漫作品中,要使中国的动漫作品在新的时代中得到发展,当务之急必须改变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重新认识中国民族文化元素,有意识地去保护传统文化,并将传统文化与当代市场有机结合,利用具有时代特色的动漫语言去讲述中华民族的故事。

[1]刘健.映画传奇——当代日本卡通纵览[M].百苑文艺出版社,2003.

[2]方建国,王培德等.中外动画史——动漫与媒体艺术[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3]吴尧瑶.世界动漫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4]王洪义.视觉形式分析——动漫与媒体艺术[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J218.7

A

1007-0125(2015)01-0166-02

徐丹(1983-),女,江苏南京人,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动画专业,现就职于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任动漫专业负责人。

猜你喜欢
古典文学孙悟空西游记
快递来了个孙悟空
更正说明
我和孙悟空的一天
西游记
西游记
《於于野谈》与中国古典文学关系考察
西游记
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狐意象研究
写在改版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