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反思:来自学生的调查分析

2015-08-24 11:06葛明贵王玉思
池州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技能专业

葛明贵,王玉思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反思:来自学生的调查分析

葛明贵,王玉思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通过对100名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问卷调查,结合当前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本文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进行了反思。结果表明:高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课程体系实践性不强、教学方式创新性不足、硬件设施缺乏、评价标准单一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

高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DOI:10.13420/j.cnki.jczu.2015.06.002

1 引言

高校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出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素养又能适应幼儿园工作要求的学前教师是当前高校所要研究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科学合理地构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理论界尚没有统一的说法。但一般都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教育方法等构成要素”,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外延上来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不同类型的教育实践,而狭义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依据不同条件和需要形成的具有不同特点的教育实践形式,是有关学校不同特点的具体教育实践的总结[1]。人才培养模式实质上就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理念,对人才培养活动的总体安排。本文主要就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考核评价方式等组成部分展开分析,以期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启示。

2 方法

2.1研究对象

选取某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四个年级的在校学生为被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现场发放问卷100份,答题后收回,共收回有效问卷99份,有效回收率99%。其中一至四年级分别为,大一学生19人,占19.2%;大二学生31人,占31.3%;大三学生26人,占26.3%;大四学生23人,占23.2%.人。

2.2研究工具

采用《高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问卷》(学生卷)。

此问卷系根据张利萍硕士论文《安徽省普通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学前教育专业调查问卷》(学生卷)[2]基础上修订而来,目的是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探索。

原量表共包含23个项目,着重于课程设置、教学设备、专业素养的获得这三个方面的调查,范围较窄。考虑到与人才培养模式有关的培养目标、教学方式这方面的题目较少,且没有关于人才培养评价的题目,因此,根据研究需要,在原量表基础上进行修订。其中,在培养目标维度上,在原有题目数量的基础上新增了3个项目:所学技能与企业需求的吻合度、对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态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度;在教学方式上新增了4个项目,主要是针对学前专业特色,对于理论和技能课常用教学方法的调查,以及学生对授课方式的满意度;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加了两条:关于技能和理论课程的关系、技能和理论课时的比例;新增的评价维度包含5个项目,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对考试考核方式的满意程度;主要的考核方式;学生是否参与评价;是否需要采取多样化的、以考察能力为主的评价方式;以及教师对学生的考察方式。

经过预测,组成由25个条目,五个维度构成的新量表。五个维度分别是: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硬件设施、评价体系。其中关于培养目标的条目有:1至5条;课程设置条目有:6至10条;教学方式:11至15条;硬件设施:16至20条目;评价体系的条目:21至25条。经SPSS18.0分析,该问卷的信效度达到0.7,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

3 研究结果

3.1学生对专业培养目标的了解程度

根据表1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了解程度中,总体非常了解只占5.05%,大致了解占43.44,仅仅听说过占44.44%,完全不了解占7.07%。可见,大多数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是很了解,仅仅局限于大致了解、听说过。

3.2学生对培养目标达成度的认知水平差异

根据表2学生的自我评价,在经过系统的课程学习后或正在学习中,对于自己是否达到培养目标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只达到部分目的的人占大多数,比例为68.69%.其中大四、大三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达到培养目标的比例居多,其中大四学生中认为自己只达到部分目的的占总人数的78.26%,13级中认为自己达不到目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5.38%,比例都较高,可见,总体上,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并没有达到专业培养的目标。

3.3学生对课程设置的满意度

图1 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满意度

从上述的数据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专业课课程非常满意只占9.09%,比较满意的占37.37%,一般满意的达到46.46%,而不满意的占到7.07%.可见,总体上,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课程设置只达到一般满意程度。而学生技能课非常满意的只有8.08%,比较满意的占16.16%,一般满意的为21.21%,而比较不满意则高达31.31%,非常不满意也达到21.21%的比例。可见,相比较而言,学生对专业课课程设置的满意程度大于技能课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尤其是对技能模块课程满意度较差,艺术课程,如钢琴、舞蹈、音乐、美术等技能课程开设不足。相对于中专和高职院校培养的学前专业学生而言,这也是普通高校本科培养的学生不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调整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内容结构,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设置倾向迫在眉睫。

3.4学生对教学设施的满意度

从表3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表示本专业的多媒体教室基本满足需要。这说明,高校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对教育技术设备还是十分重视的。

网络资源方面,在99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中,约45%的学生表示网络资源可以满足或者基本满足需求;大部分学生认为网络资源无法满足需要。

舞蹈教室方面,在99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中,有28人表示有专用教室,设备齐全,完全能满足需要,占总体的28.28%;有15人表示有专用教室,设备一般,基本能满足需要;而表示设备不足,无法满足需要的学生有45人,占45.45%,认为无法满足需求的学生居多,而场地不够用会导致学习效率低,技能掌握不扎实等问题。

琴房方面,大部分学生认为设备一般,基本能满足需要的学生占总人数的60.61%。但是在访谈中,有个别学生反映到琴房的琴数量太少,尤其在大二、大三阶段,由于交叉使用,练琴时间不够。

美术教室方面,在99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中,有5人表示有专用教室,且设施资源齐全;有9人表示有专用教室,但设施资源不足;而认为无专用教室,使用一般教室的学生达到82人,比例达到82.83%.可信度较强,可认为该学校美术教室无专用教室,使用一般教室;剩下3.03%的人反映借用别的院系资源。

表1 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了解程度

表2 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达成度的认知差异

表3 学生对教学设施的满意度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五种教学设备的使用情况中,无法满足学生对本专业教学资源的需求达到41.614%,可以得出该校学前教育专业设备有待增添。

3.5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

表4 学生对不同教学方法的满意度

从调研结果来看,学生对不同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有所区别,但总体来说,学生对讨论法、操作法、情景教学法满意程度较讲授法满意程度较高。

在非常满意的维度中:讨论法占15.15%,操作法占20.20%,情景教学法占13.13%,而讲授法只占9.09%,相比较而言,学生对课堂进行技能练习的授课方式比较满意,其次是讨论法、情景教学法,最后是讲授法。

在非常不满意维度中:讲授法占22.22%,讨论法占4.04%,操作法占5.05%,情景教学法占3.03%,可见学生对讲授法的不满意程度较高。讲授法着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播,能够高效率高质量的将专业知识传输给学生;讨论法、操作法、情景教学法则倾向于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数据分析,可初步得出:由授课形式灵活、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较多的以实践为导向的授课方式更加受到学生的喜爱,满意程度较高。

3.6学生对教学评价方式的认知差异

表5 学生对教学评价方式符合度的认知差异

从以上问卷统计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认为课程考核方式单一符合实际情况,其中认为比较符合的人数占40.40%,完全符合的人数占35.35%,而认为比较不符合和完全不符合的人数只有15人,可初步得出学生认为课程考核的形式较为单一,可能仅以笔试为主,缺乏多元化、多方面的评价方式。

对于学生是否参与教学评价这个项目,在来自学生的反馈中,选择比较不符合的人数占29.29%,完全不符合的人数占26.27%。可见,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基本不参与教学评价。

在教师定期考察、反馈学生学习情况方面,完全符合的人数为18,比较符合的人数为16,不确定的人数为31,比较不符合的人数为24,完全不符合是10人。总体差异较小,选择不确定的人数较多。但相对来说,选择不符合选项的人数较选择符合情况的人数多,由此了解到教师在定期考察学生学习情况方面还有所欠缺。

4 结果讨论

4.1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通过查阅该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其表述如下: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教育理念与师德,系统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与能力,扎实的学前教育专业实践与体验,能在各类学前保教机构、学前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早教产品开发企业等从事保教、管理、研究和开发的高级专业人才。再通过与该省高师院校学前专业的培养目标相比较,发现“能在各类学前保教机构、学前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早教产品开发企业等从事保教、管理、研究和开发的高级专业人才。”各校是完全相同的,因此,校际之间缺乏差异,没有结合各校的实际对学前专业人才的要求来拟定具体的培养目标。赵阳(2015)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其中着重谈到高校制定的培养目标较为较笼统,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缺乏明确具体的目标。目标设施忽视了市场需求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3]。

我们认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当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状况的不同来设置,绝对不能千篇一律。培养目标应当在学生入学前以及入学后的而专业思想教育活动中加以贯彻,让学生透彻了解。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能有明确的追求,方向才会更加清晰。因此,我们建议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还必须进一步明确、分化,避免各个高校的同质性发展。

4.2课程体系中实践色彩不够强烈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课程反应了培养目标的要求。从理论上说,区分不同的培养目标,各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也应当是各有千秋的。因此,我们通过查阅该校的课程设置情况,理解各类课程的比重,便可以判断其课程开设的特点。该校开设的主要专业核心课程有:普通心理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教育概论、教育统计与测量、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社会学、琴法、声乐、舞蹈、美术、学前教育概论、学前心理学、幼儿教育心理学、幼儿卫生学、幼儿园课程、幼儿园教育研究方法、幼儿游戏理论、家庭教育学、幼儿园行政管理、幼儿玩具设计与制作、幼儿音乐舞蹈创编与技法。

表面上分析,这样的课程计划包含的实践课程偏少,对于幼儿园教师十分重要的职业技能培养没有得到体现。再从学生的反馈来看,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课程包括两大类:教育实践和社会实践。教育实践包括常规的幼儿园教育见习和毕业前的教育实习;社会实践形式多样,如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入学初的军训、校内外的勤工助学、社会调查、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艺术汇演等等。总体上分析,实践性课程的时间过少,而且实践课程的安排过于集中,毕业班实习时间只有四十天,而如果选择考研的同学,则实习的时间更少。

徐青(2015)在分析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中提到: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实践性不强,忽视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教学能力;其次是师范性不强,职业技能薄弱,与其他院校相比没有显示出师范的优势;最后是创新性不足,体现在课程内容与体系没有结合现阶段幼儿教育的新形势,忽视其教师职业信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4]。

张杨阳(2015)对独立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分析,其中几点也值得我们深思。如:特色课程短缺,早教课程等专业特色课程短缺;实践课程不足且流于形式,见习实习时间较短;技能课程比重较小,技能课程课时和设置标准达不到实际需求等[5]。

以上这些问题在本次调查中也得到了证明。长期以来,在普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一直存在着的问题,需要我们下大力气解决。

4.3教学方式创新性不足

本次调查中,学生也十分尖锐地反映,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方式上存在的问题,那就是:知识传授过于注重讲授法,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受到充分关注。结果,造成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轻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的局面。这种以教师为主导,轻学生自主探索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学前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的要求了。[6]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无疑,会造成学生在反思、自主发展、沟通与合作、观察和了解幼儿等诸多方面的能力下降,同时也造成了学生在创新和保教实践能力方面的不足,影响了学生的专业发展[7]。

在倡导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当下,如何适应当前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力进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4.4专业硬件设施有待改善

学前教育要培养的是面向幼儿的全科教师,根据幼儿园课程的五大纲领的要求,学前专业学生不仅自身要有关于健康、语言、科学、社会、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技能,还要学习和掌握上述领域的教育教学方法。因此,对教学硬件设施的要求较多、较高,是学前教育专业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的独特要求,否则很难实现培养目标所规定的规格要求。本次调查的结果表明,该校学前教育专业办学条件还存在不足,导致学生课后练习的场所不足、练习时间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制约了学生艺术实践技能的发展。学前专业的办学条件与教学需要差距还很大,这并不是一个高校的个别问题,而是相当一批高校存在的实际现状。

4.5评价方式单一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评价体系比较单一片面,学生对于传统以考试分数为衡量标准的考核方式满意度较低,也反映出传统考核的忽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其他能力,不能有效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操作能力。梁钊华(2011)对当前高师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过分析,认为现阶段高校仍然以“一刀切”的量化标准衡量教学效果,忽视其实践、操作、动手能力,由于评价标准的单一和片面,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个性、创新性,入职后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幼教问题[8]。

5 建议与对策

5.1确定以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具体规定了专业所要培养的人才应达到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规格,它是专业的灵魂[7]。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服务定向确定的基础上,应当突显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培养目标应当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研究水平,能够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引下,以高质量完成幼儿园或者早教机构的各项工作为落脚点。

各校也应当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基础,制定各自的培养规格与素质要求,错位发展,赢得发展的空间。

5.2丰富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的内容

应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课程建设的目标,加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增加教学实践的内容。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使教学富有内涵。幼教的工作充满专业性能,与其他专业的专业性能有所不同。有人将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技能分为运动技能、艺术技能、设计技能、教育技能、沟通技能、科研技能等六种[10]。这些都是我们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时应当考虑的。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当成为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与改革工作的重点内容。

5.3改革教学与评价方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切实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知识传授结合起来,创新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的差异,采取较为灵活多变的授课方式,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多方面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并帮助其巩固,这样对于理解所学知识也是大有裨益的。

当前,注重过程性评价,尝试将量的评价和质的评价相结合,已经成为教育评价的新趋势。教师应当根据课程特点提出考试方案,理论课程考核应当强调设计理论运用、案例分析等题型,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现实实际问题的能力;教育实践类课程多采用考查的方式,即成绩评的依据主要是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现场演示性作业(如说课、讲课、做汇报等)完成情况。艺术技能类课程的将学生的原创性作品作为考核评价的重点,如幼儿舞蹈与儿歌创编、玩教具创意与制作、儿童画创编等。

5.4完善投入机制,强化硬件设施建设

针对硬件投入不足的问题,首先,政府应当加大投入。其次,还可以通过合作共建的形式,达到资源共享,改善办学条件。例如,现在各个高校都建有学前教育专业实习基地,这些实习基地大多都是办学历史悠久、影响力强的当地优质教育资源,他们完全有能力进行投资与建设;另外,高校在实习实训基地设置科研课题、指导幼儿园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方面的优势,可以弥补自身投入不足的局限,同时,又可以为幼儿园培养教科研骨干,保证学生的见习、实习的指导更加到位。

[1]王云彪.协同创新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价值选择: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协同创新与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4(11):114-116.

[2]张利萍.安徽省普通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3.

[3]赵阳.浅析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策略[J].时代教育,2015(1):113.

[4]徐青.高素质技能型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成才之路,2015(3):86-87.

[5]张杨阳.独立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刍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5(4):29-30.

[6]张青瑞.“校”“园”合作: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6):81-83.

[7]李立新,赵丽.“专业标准”背景下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8-31.

[8]梁钊华.高师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1(15):65-66.

[9]秦葆丽.构建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吕梁学院学报,2011(6):56-58.

[10]杨达,来嫔.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以四川幼专三年制大专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9):121-125.

[责任编辑:余义兵]

Personnel Cultivvaattii ng Mode of Preschool Education Majjoorr:Based on Investiiggaation of Students

Ge Minggui,Wang Yusi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Anhui 241000)

ract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100 students majored in preschool education,the paper analyzes the personnel cultivation mode of preschool education,the cultivation objectives are indefinite,and curriculum system lacks practice,and teaching methods lacks innovation,and hardware facilities are insufficient and evaluation criterion is single.

rdsUniversities;Preschool Education;Personnel Cultivating Mode

F061

A

1674-1102(2015)06-0005-05

2015-10-03

葛明贵(1964-),男,安徽定远人,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技能专业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劳动技能up up!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