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堆证书能证明什么?

2015-08-24 07:26
商周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荣誉证书小孙奖学金

眼看着还有20天就要毕业了,安阳工学院文法学院的孙梦涛数了数大学四年所获得的证书,竟然多达65个,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可从今年3月份至今,他投的简历有50余份,却没有收到过一次面试通知。他纠结了,自己获得了那么多有含金量的证书和荣誉,自己的本科学历也符合企业的招工要求,为何会这样?

对于小孙的遭遇,有媒体称,65个证书抵不过一张985、211学校文凭——你的能力再强,可用人单位连展示的机会也不给你。这其中暗含一个逻辑,即65个证书定然代表了高能力,而这种简单判断是有问题的。证书是证书,能力是能力。

不排除用人单位对小孙确实有学历歧视,是用学历标准筛选入围面试的人选,可是,这65个证书没有打动用人单位,也值得一些正在进行“证书化”学习的学生警醒。像小孙这样,在大学期间获得几十个证书的学生并不鲜见,他们认为,只要拿到一大堆证书,在人才市场就会有更好的出路。

其实不然,证书多了,有时反而令用人单位反感。你获得这么多证书,大学的学习是怎么进行的?对于小孙,有很多人打抱不平,觉得他在有这么多证书之外,学习成绩也是很优异的,据报道,“在这些证书中,国家职业资格类证书6个、国家级荣誉证书5个、省级荣誉证书15个、市级荣誉证书8个,校级荣誉证书27个,坐拥4次奖学金,并且连续两年综合成绩全专业年级第一”,报道中也一笔带过,“在这些证书中,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奖项,有优秀志愿者、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证书,也有英语四级、计算机二级、普通话证书等资格类证书。”

可是,这也会给用人单位一个印象,他是在围绕证书学习,从这些证书中看不到他更多的能力和素质,尤其是核心竞争能力。还有那27个学校荣誉证书,学校给一名学生发这么多证书,是为了证明学生优秀,还是学校发的证书太多太滥呢?

大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考证无可厚非,但证书并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媒体只关注了65个证书,却没有具体说明他获得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是什么。如果所有这些证书中,这名同学能拿出含金量真正很高的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诸如精算师、注册会计师证书,那么不要说65个,一个已经足以打动用人单位。

如今,很多证书的内涵与社会和企业需求脱节,证书的效能和信用,没有得到社会和企业应有的认可,时下的证书热、考证热已经走偏,偏离了其初衷。如此,证书再多、再厚,于社会和企业,于学生个人又有何益?

与证书类似,有不少学生在大学期间追逐社会实践经历。有的学生开列出的社会实践经历达二三十次之多,这么多的经历,只能说明学生很浮躁,每段实践经历都不深入。用人单位看到这么多的经历,很可能最先淘汰的就是这类学生。据媒体报道,小孙还创办过志愿者服务队,当过大企业董事长助理,开过传媒工作室——可是,志愿者服务队究竟做了些什么,当董事长助理当得如何,传媒工作室又有怎样的成果?如果他那么优秀,当过董事长助理的企业为何不录用他呢?

对于现实中存在的学历歧视当然要检讨,以推进就业公平。但是,每个学生也应该反思,该怎样规划大学生活、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证书化”学习并不是提高能力的道路,有明确的目标、根据目标制定提高能力和素质的方案、专注某个领域,这样的大学毕业生会更受用人单位青睐。

猜你喜欢
荣誉证书小孙奖学金
学成必有为 不忘桑梓情——写在“谈智隽奖学金”第二十七次颁奖大会后
本刊最新荣誉证书
本刊最新荣誉证书
打电子游戏是浪费时间?对那些获得电竞奖学金的人来说并不是
本刊荣誉证书
本刊荣誉证书
姊妹鞋
填表
感恩的心——20名获得康世恩专项奖学金学生的来信摘录
捡的手机也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