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及对策研究

2015-08-27 06:08陈昌云荀守奎
关键词:安徽省区域经济

陈昌云,荀守奎,牟 勇

(安徽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曾一度扩大,严重挑战着我国区域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早期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变化态势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上。许月卿、贾秀丽(2005)通过变异系数、威廉森系数研究发现,1990年以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差距明显且呈两极化发展[1]。魏后凯(2007)分析得出自1978年以来中国四大区域间经济差距一直在扩大,而省际差距则以1990年为拐点呈U 形变化[2]。刘天宝、韩增林(2009)通过对人均GDP 等变量的动态分析,指出我国区域经济差距正逐步缩小,且长远来看呈区域收敛态势[3]。洪名勇(2003)提出科技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区域经济差距[4]。任建军、阳国梁(2010)则认为是投资差异导致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5]。

随着安徽省区域经济的布局和发展,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顾宗武借助绝对和相对指标分别对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演变进行了测度,得出差异正呈逐年扩大趋势[6]。盛楠通过对标准差、变异系数、比率、相对发展速度等参数的计算,分析了安徽省内区域经济差异的总体和空间特征[7]。笔者认为只有明确安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差距现状,弄清造成差距的成因,才能为缩小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正确的对策和建议。

一、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距

近年来,随着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推进,安徽省经济一直保持着相对较快的持续增长势头。2014年全年实现GDP20 848.8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3年增长9. 2%。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 392.4 亿元、11 204亿元、7 252.4 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 6%、10.3%和8.8%。人均GDP 达34 427 元,接近规划提出的中部地区2015年人均GDP 达到36 000 元的目标。

然而,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背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现状也日益凸显。

表1 为笔者根据2014年统计年鉴整理所得的各地级市GDP、GDP 占比、GDP 增长率、人均GDP、人均GDP 与全省人均GDP 离差数据,数据显示,安徽省内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依然存在着明显差距。

表1 安徽省2013年各地级市经济发展数据比较

从GDP 总量及其比重看,仅合肥和芜湖两市就贡献了全省GDP 的35.57%,占三分之一以上,其余14 市贡献了64.43%,池州市、黄山市贡献最低,只有2. 43%和2. 45%。从GDP 增长速度上看,芜湖较上年增长12.0%,位居第一;依次是合肥、铜陵、蚌埠和滁州、马鞍山,皆保持11.0%及以上的增长率;六安增长缓慢,仅有8.0%,与上述城市相差较大。从人均GDP 水平看,铜陵市遥遥领先,人均GDP 为92 599 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达60 915 元;依次是合肥、马鞍山、芜湖,分别高出平均水平29 973. 07 元、26 875 元、22 992 元;而阜阳、亳州、六安、宿州则远位于平均水平之下。

由此可见,省内各地级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情况依然严重,是安徽省在统筹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基于差距视角对安徽省区域经济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方法选择及数据来源

对差异的测度通常使用变异指标,包括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但两类指标都只能通过单一指标从一个方面进行测度,无法综合多种因素进行测度和评价,鉴于区域经济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笔者选用综合差异测度方法中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8]。

笔者以安徽省16个各地级市为研究样本,根据《安徽省统计年鉴2014》及《安徽省2013年科技统计公报》进行统计数据的加工和整理。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

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因素涉及经济、政治、环境、资源等多方面,所选指标既要能反映经济总量,又要能全面反映经济发展速度、产业结构的合理性、人民生活水平、区域创新能力等,考虑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典型性、可比性、可取得性,在咨询专家意见基础上,笔者最终构建了表2的指标体系[9-12]。

表2 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三)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法是一种通过降维处理将原本多个指标变量降为少数几个指标的统计分析方法,提取出来的少数几个指标成为公因子,每一公因子综合反映了原来多个变量的共同特征,彼此互不相关。

笔者首先对初始变量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并进行KMO 和Bartlett 检验,结果表明:KMO 检验为0.730,Sig 值为0.000。0.730 在0.7 和0.8 之间表明较适合做因子分析,Sig 值为0.000 <0.001,否定原假设,说明变量间具有显著相关性,较适合做因子分析,见表3。

表3 KMO 检验 和Bartlett 检验结果

笔者运用spass20.0 对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变量X1 -X15 标准化后的Z 值进行了因子分析,分析结果如表4 所示。

数据表明,前两个因子特征值λ >1,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55.598%和31.076%,两者累计贡献率达到86.674% >85%,说明这两个因子可以综合反映原15个指标的主要特征,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因此可作为公因子。

为进一步直观反映每个变量在公因子上的荷载,采用最大方差(Varimax)正交旋转法,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荷载矩阵,如表5 所示。

表中数据表明,公因子1 在X1、X6、X7、X9、X11、X12、X13、X14 上荷载较大,是综合反映安徽省各地级市经济发展总量、政府管理与投资、创新能力的因子,笔者将其命名为综合竞争力因子,用FAC1表示;公因子2 在X2 、X3、X4、X5 、X10、X15 上荷载较大,主要反映人均水平高低,笔者将其命名为社会发展水平因子,用FAC2 表示。

为进一步分析,笔者用spass20.0 计算出各公因子的得分,再以方差贡献率为权数,计算出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综合得分,F 代表综合得分,即:,并进行了排序,详细计算结果见表6。

综合得分数据表明:只有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四市得分为正,居于平均发展水平之上,合肥得分2.335 604,遥遥领先,其他12 市都居于平均发展水平之下,亳州得分最低为-0.504 92。由此可见,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表4 实证分析结果:方差贡献率、累计贡献率

(四)聚类分析

鉴于安徽省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而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内容丰富,战略发展区域之间有很多交叉,为进一步认清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为政府更好地进行区域经济规划提供参考意见,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安徽省各区域根据发展水平进行聚类划分。为实现以上目的,笔者采用系统聚类法用spass20.0 进行了聚类分析,聚类结果见图1。

可以看出,安徽省16个地级市可采用三种不同分类。结合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笔者将其划分为四类:合肥为第一类,芜湖、马鞍山、铜陵为第二类,亳州、宿州、阜阳、六安、安庆为第三类,其余7 市为第四类,分别归属为发达城市、次发达城市、欠发达城市和一般城市四个梯队。

表6 16个地级市的因子得分及综合排名

三、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原因分析

(一)自然资源差异分析

在现代经济发展模式下,自然条件虽不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具有不可改变性。

第一、二梯队中四市地处沿江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农业生产条件便利。境内矿产资源丰富,马鞍山拥有铁矿资源,铜陵是著名的铜都,冶炼产业发达。与长三角临近,水路、铁路、公路交通便利,可以很好地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区位优势明显。

第三梯队中的淮南、淮北虽拥有丰富优质的矿产资源,且已形成其支柱产业,但近年来受到煤炭行业不景气的严重影响,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宣城、池州、黄山位于安徽南部山区,农业基础薄弱,但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区位上紧邻浙江、江苏发达地区,受其辐射,经济发展较好。滁州地处安徽东部,地势平坦,农业生产发达,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区位上是苏皖交汇之地,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其成为“南京都市圈”、“长三角城市圈”、“皖江示范区”的成员城市,经济发展势头迅猛,2013年GDP 达1 090 亿元,名义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实际增速位居全省第二。

第四梯队中阜阳、宿州、亳州地处安徽北部,虽属平原但土地质量较差,易受到干旱、洪涝灾害影响,自然资源匮乏且人口众多。区位上,与河南、山东和江苏的不发达地区接壤,远离长三角、环渤海等发达地区,且远离省内第一、二梯队。六安、安庆地处安徽西南部,境内地貌复杂,不利于开展农业规模化发展。近年来,两市借助大别山、天柱山开发了一系列旅游资源,但因交通不便,旅游竞争力不强。

(二)产业结构差异分析

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是区域生产要素在产业之间的优化配置过程,也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的过程,当前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和未来经济发展趋势都与产业结构息息相关。根据西蒙.库兹涅茨等人研究,产业结构演进的大致趋势应该是:第一产业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先不断上升后速度放缓至趋于稳定,第三产业应一直上升,产业结构最终由一、二、三产业的正三角形形态转变为倒三角形形态[13]。

表7 安徽省各地级市三次产业结构排名情况

表7 表明:第一、二梯队第一产业比重较低;第二产业占比排名靠前;第三产业排名参差不齐,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势。第四梯队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第二产业占比较低;第三产业占比相对较高。整体上,一方面呈现出受自然条件影响的产业结构特点,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安徽省第三产业整体薄弱的现状。

2013年安徽省三次产业结构为12. 3:54. 6:33.1,安徽省“十二五”规划明确要求将其调整到9:53:38。纵观各市,离规划目标甚远,未来仍需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努力降低第一产业占比,提升第二、三产业占比,尤其是第三产业比重。

(三)创新能力差异分析

如今,创新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创新能力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未来发展潜力,区域经济格局也与创新能力密切相关。许吉黎、韩玉刚根据2011年安徽省统计数据,采用因子和聚类分析法对安徽省16个地级市科研创新能力进行了测度和划分,结果表明:从综合创新能力看,合肥得分最高,处于核心地位;芜湖第二;铜陵、马鞍山、蚌埠属于第三层次;淮南、淮北、宣城、黄山属于第四层次;阜阳、安庆、滁州、六安、池州、亳州、宿州科研创新能力处于最末层次[14]。时隔两年,指标数值虽有所变化,但对笔者的研究依然很有支撑作用,鉴于本文研究主题和篇幅原因,笔者在此不再根据2013年数据进行科研能力差异实证分析,直接借鉴两位学者研究成果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第一、二梯队创新能力居于全省前列,第四梯队居于末列,第三梯队基本居于中间,区域创新能力格局与经济发展水平格局一致。

(四)支持机制差异分析

经济格局并非一朝一夕所致,支持机制长久以来的累积影响不容小觑。从区域发展政策上看,无论是80年代提出的“两核一中心”还是90年代提出的“两点一线”,以及之后陆续提出的“合芜蚌实验区”、“合淮同城化”、“皖江城市带”、“泛长三角”等发展战略中,合肥都作为中心城市,芜湖、马鞍山皆居于重要的战略发展地位[15]。战略上的支持无形中引导了金融和资本的倾斜,促进了战略地区对外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人才引入的比较优势,城市创新能力随之增强,最终实现了战略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造成了区域经济差距的事实。

四、促进安徽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依靠各地资源,挖掘潜力,发展特色经济

“打铁还需自身硬”,经济建设需要因地制宜,各地应在现有资源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潜力,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经济。第三梯队的黄山、池州、宣城可借助“皖南旅游示范区”建设的契机加强基础设施投入,提高旅游竞争力,一方面加强与苏、杭、庐地区合作,进行旅游资源整合,打造富有竞争力的旅游集群;一方面开发更多旅游关联产品,进一步挖掘旅游产业附加值。第三梯队的淮南、淮北是重要的能源城市,一方面应依靠煤炭资源发展煤炭、煤电、煤化工等产业,另一方面要积极利用现有产业孵化新兴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和创新,防止对煤炭产业的过度依赖。第四梯队的亳州、宿州、阜阳等地劳动力资源富足、农业基础好,可在现有农业生产基础上进行农副产品深加工,增加农业附加值。其中,亳州地区可发展中药材产业,打造中药材文化名片。

(二)不断推进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

根据安徽省产业结构数据及配第克拉克定理,安徽省处于工业化尚未完成阶段,未来首当其冲要实现第二产业转型升级,其次是拓展第三产业。淮南、淮北、铜陵、马鞍山等资源型和重工业城市,需要在现有工业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加工深度和广度,延伸产业链,提高技术、知识要素投入,增加工业附加值,促进工业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芜湖、合肥、宣城等轻工业城市要提升家电、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产业等行业竞争力,不断创新,积极研发和引入高新技术,在3D 打印、人工智能、低碳环保、人性化等前沿主题上下功夫,不断突破,在保持原有产业竞争力基础上开发出更多战略性新兴产业[16-17]。

滁州、亳州、阜阳、宿州、六安等农业大市,必须走农业规模化道路,减少劳动力投入,提高生产效率,为开发其他产业提供基础。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开发经济附加值高的农业产品,打造特色农产品和延伸产业,如有机农产品、地方特产、乡村旅游等。

第三产业是安徽省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开发服务品种,提升服务深度。第三产业的发展既要根据其他产业发展需要突出重点,对交通、物流、金融、信息、旅游、商务等优先发展,注意和其他产业相融合,又要多样化全面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大众。

另外,在产业布局上,要统筹兼顾,合理布局,突出地方特色,优势互补,尽量避免同质化竞争。

(三)注重创新人才培养和引入,鼓励创新,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人才引入有两条路径:一是自己培养,二是积极引入。安徽省内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科院等高校和科研结构林立,每年都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高科技人才,但留在安徽服务于安徽的却很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安徽省整体经济水平不高和用人机制缺乏吸引力所致。鉴于此,安徽省及各地应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完善用人机制,以优惠的条件留住人才,以人性化的服务满足人才所需。企业也要主动根据发展需要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第一、二梯队可利用经济发展优势,以高科技园区、高新产业开发、知名企业、课题招标等为载体,积极引入高科技创新人才。人才引进要多样化,既可通过咨询服务、挂职锻炼、人才租赁、项目招标解决短时间内人才需求,也可以通过签订劳动合同建立长期稳定的人才队伍。由于省内各地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人才吸引力也存在很大差异,政府应积极给予第三、四梯队更多优惠政策,适当倾斜,减少差异。

与此同时也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创新,积极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加强交流和合作,实现创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开发,提高创新效率。

(四)加强政府引导和统筹,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按照增长极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总是先让一部分城市和产业先发展起来,形成增长极,然后借助其带动和辐射促进其他区域发展,通过“点—线—面”演变,最终实现共同发展[18]。目前第一、二梯队已成长为安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极,对周边城市有一定的辐射能力。而第四梯队离这些增长极城市甚远,邻近的河南、山东等城市经济发展也较落后,政府可以考虑培育相对条件较好的蚌埠市作为一个新的增长极,辅以城市带建设,从而推动第四梯队经济发展。

总的来说,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差距是必然的,但是必须缩小,过大的发展差距会影响安徽省整体发展,这就需要政府认清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布现状,从大局出发,利用政策手段,统筹布局,协调发展。

[1]许月卿,贾秀丽. 近20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测定与评价[J].经济地理,2005(5):600 -603.

[2]魏后凯.中国市场转型中的区域经济差距:社会影响与政策调整[J].开发研究,2007(4):1 -8.

[3]刘天宝,韩增林.基于八大经济区的区域经济差异及趋势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9(3):12-13.

[4]洪名勇.科技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实力差异的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03(5):606 -610

[5]任建军,阳国梁.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成因分析[J].经济地理,2010(5):784 -789

[6]顾宗武.安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7]盛楠.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J]. 科技与产业,2013(7):18 -20.

[8]陈小勇.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成因分析[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9]孙警.关于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以粤东四市2011年数据为例[J].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19 -31.

[10]王金英.基于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的辽宁省区域经济综合评价[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1(6):187-190.

[11]王晓鸿,朱丹丹,慕一君.甘肃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分析[J].中国发展,2013(3):24 -28.

[12]徐永兵.河北省经济发展质量评价——基于经济发展质量指标体系的分析[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3(1):58 -65.

[13]吉利斯.发展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4]许吉黎,韩玉刚,杨显明. 安徽省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及格局分析——兼论省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模式[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5):51 -56.

[15]吴亚伟.安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0):1 -5.

[16]丰志培,刘志迎. 经济升级版背景下的产业升级路径与对策——以安徽为例[J].江淮论坛,2014(4):99 -106.

[17]王可侠,彭玉婷.安徽“十二五”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学术界,2010(3):135 -141.

[18]安虎森,朱妍. 产业集群理论及其发展[J]. 南开经济研究,2003(3):31 -36.

猜你喜欢
安徽省区域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成长相册
分割区域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基于BM3D的复杂纹理区域图像去噪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区域发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