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文本解读策略研究

2015-08-28 19:44周碧飞
课外语文·下 2015年7期
关键词:编者课文文本

周碧飞

【摘要】本文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阅读要求入手,分析了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现状,并初步提出了文本解读的几种策略,以期对今后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所助益。

【关键词】文本解读;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必须建立在文本的正确解读基础上。可是,小学语文教材包含了多种多样的内容,特别是到了中高年级,选取的课文难度增加,对教材中文本的解读,对文本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加工尤为重要。

那么什么是文本解读呢?一般的文本解读主要是指读者获取文本的大致内容和意义,在阅读中获取审美愉悦和自我理解,是较个人的行为。而本文所要谈的文本解读,比较特殊,这种解读涉及教师、学生、编者,不再是纯个人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师不但要获取一般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还要从文本中获取语文教学价值,确定教学内容,在学生解读的基础上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实现真正完整的文本解读。

可是,再看我们的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课堂,经常会出现文本解读上的问题。

一、乱花渐欲迷人眼——文本解读现状

(一)过多依赖教学参考,缺少独特体验

笔者接触过很多一线教师,他们中一部分在课前没有对文本进行细读和理解,而是备教参、备教案,找来名师的课堂实录模仿,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地上课。长久下来,教师形成了对参考书、教案的依赖,一离开就不知道该对手中的文本怎样进行处理。还有一部分教师是先备参考书和教案,再回头进入文本,找出重点几处在课堂上讲。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没有对文本进行整体关照,不熟悉文本,没有独特的阅读体验,严重的话会产生断章取义的后果。

(二)重视教案设计,忽略文本解读

现在很多教师走进了这样一个误区,他们认为课要上得好,关键是教学设计要好,教学方法要好,完全忽略了最基础的文本解读。所以,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上家常课也好,公开课也罢,都把大量时间花在搜集资料、构思教学主线、设计问题和制作课件上,却没花时间在文本解读上,这真正是南辕北辙!

(三)忽略解读的主体——学生

《散步》是一篇小学高段课外阅读,一位语文教师在讲授这篇课外阅读时问学生: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这位教师听到学生的理解是尊敬老人、爱护小朋友时,迟疑了一下,说:“同学们的理解比较浅显,老师告诉你们,作者写这篇文章就是想告诉大家:中年一代背负的重大责任,上有老要赡养、爱护,下有小要抚养、疼爱。”这位老师的解读并没有问题,她读到了较深的层次。可是,对小学生来说,他们没有这样的经历,没法体验到老师这个层次。笔者觉得学生的解读应该尊重。可是,不少老师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忽略了解读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往往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误读

笔者曾听一位老师上《猫》时,发现这位教师提问古怪和其他性格之间的关系也好,让学生说说最喜欢它的哪个特点也罢,都把文本割裂开来,没有真正理解课文第一句话中“古怪”的含义。其实,这篇文本正确理解应该是聚焦“古怪”,整体感受“古怪”,任何割裂的解读和教学都是不准确的。

其实,文本解读方面出现的问题还远远不止以上几种,新课程改革后,迫切需要寻找可以用来指导教师文本解读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

二、咬定青山不放松——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教师解读得再好,也不能代替学生的解读。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样也是文本解读的主体。他们的年龄以及个性等的特点意味着他们在文本解读上有着成人所没有的优势。

当然,强调学生是文本解读的主体,并不是说就不需要教师的解读。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教师是学生解读过程的辅助者,是学生遇到困惑时的引导者,是解读出现争议时的点拨者。教师在阅读课堂中,是以平等的姿态出现的,一方面倾听学生的各种解读,对解读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进行适当适时的点拨;另一方面,教师的解读也能与学生的解读相互对照、补充,引导学生真正进入文本情

境中。

三、万紫千红总是春——文本解读策略初探

(一)先整体感知,后抓关键词句理解

整体感知是读者对文本的第一印象,需要教师把文本当成一个整体来观照,对文本的内容和意义等能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是文本解读的第一步。

在整体感知基础上,教师还要通过文本中的关键词句来更加准确的把握文本的主旨。文本中的一些关键词句,都是作者直接或者间接表现文本的思想和内涵。如《猫》中第一自然段中的第一句话以及第四自然段的第一句话都直接表现出作者眼中大猫和满月小猫的特点。教师如果能够抓住文本中的这些关键词句,就可以找到文本的切入点,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对文本解读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变换视角

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得出的结论不同。俗话也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表明了文本解读,各人有各人的视角,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

1.从读者的视角

每一篇文本都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涉及了方方面面,从内容、结构、遣词造句等各个方面,各个角度来观照文本,可以有不同的收获。从一般读者的角度来感知文本,有别于教师的阅读,去除了一定的教学目的,反而能更快地进入文本,可能会获得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2.从编者的视角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编者按照一定的意图将文本编排在相应的组里。如每一组课文前都有“单元提示”,精读课文后有课后思考题,略读课文前也都有“学习提示”,不但提示了前一篇精读课文的主旨,也提示了本篇略读课文的重点。除此之外,还有古诗文的注释等。这所有的一切都隐含着编者的意图,隐含着编者的解读。这些对教师的解读指明了方向。教师在初次阅读文本时,也可以从编者角度来解读,从整体上把握文本,从而找到解读的重点。

3.从学生的视角

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处于十岁左右的年龄,与成人相比,无论是知识储备还是阅历等,是不能相比的。教师要组织好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必须了解学生的解读需求和解读基础。所以,要正确解读文本,让对话顺利展开,教师还需要从学生的视角来进行理解。

4.从教师的视角

教师不是一般的读者,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在文本解读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要适当围绕语言训练点来挖掘文本中的教学价值。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选读课文《五彩池》,教学内容不仅仅是了解五彩池的神奇和美丽,还要让学生具体感受它神奇在哪,了解课文二至四自然段是怎么表现五彩池形状和颜色等的神奇的,并在感受神奇中积累优美的语言。

(三)联系背景知识理解

很多文本具有时代性,是特定时代下的产物,每一篇文本都带有作者自身的特点,是作者在特殊背景下创作的。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可以从文本出发,适当联系文本背后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写作意图等,这对文本内涵的正确把握有很大益处。

如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四年级学生不了解当时的背景,无法感同身受。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可以适当穿插当时的背景,便于学生更快进入文本。

(四)相似文本和同一作者作品联系阅读

相似文本包括描写对象的相同或相似,如丰子恺《白鹅》与

叶·诺索夫《白公鹅》,可以比较阅读,看看白鹅在不同作家的笔下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两篇相似文本的对照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相似文本还包括叙述主题的相同或相近,如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都是以送别为主题的诗歌,同是送别诗,诗人又是怎么表现的呢?可以放在一起比较阅读。

作家写作,会有一定的思维习惯和相应的文风,会形成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老舍的《猫》、《母鸡》,就可以联系阅读,比较在写法上各有哪些特点。

(五)联系上下文理解

联系上下文,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联系文本的语境,这是阅读教学常用的策略。也是文本解读的重要方法。一个词语或句子,当它单独出现时,我们只能狭隘地理解。但把词、句放到段落中,联系起来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的理解文本。

总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但要提高自身的文本解读能力,而且在阅读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准确的文本解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最终实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

[2]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1).

[3]戴建梅.浅谈如何进行有效的文本解读[J].语文教学通讯,2012(10).

(编辑:马梦杰)

猜你喜欢
编者课文文本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编者语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编者语
编者语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