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信传播特点的高校青年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对策分析

2015-09-01 20:00张芃扬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传播微信

张芃扬

摘 要:高校青年的思想管理工作要根据时代的特点、社会的新现象、新问题作出及时、准确的调整。本文着重探讨基于微信传播特点而引起的传播方式变革对高校青年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提出面对微信所代表的新的网络传播方式与手段,高校的思想管理工作应依托微信平台,加强教育管理阵地建设,创新思想管理教育实践,加强高校青年的媒介素养教育。

关键词:微信;传播;高校青年;思想管理

近年来,微信凭借其“即时化、社交化”的特点为广大高校青年学生所青睐,成为学生接收信息、思想交流、抒发己见的平台,这无疑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全面的机遇与挑战。高校能否充分利用微信平台,构建思想教育的长效机制,通过该渠道和平台开展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成为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创新课题。

微信的传播机制及特点

微信,作为反映互动本质的网络交流工具,受到高校青年学生的喜爱。同时,对高校青年学生这一特定群体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一方面,微信提供了便捷的交流沟通平台,增加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和广泛性;另一方面,海量的碎片式信息对高校青年的判断能力、道德观念和政治信仰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1.微信的传播机制

微信以人际传播为主,传播的内容具有高度的个人私密性和准实名制的特征,不以大众传播为主,传播的内容仅限好友可见。其传播的渠道大致包括三种形式:好友消息传播、朋友圈分享传播和公众号(或订阅号)等的信息推送。其中,朋友消息及朋友圈的状态均不可转发,只能对其“点赞”或评论,可视为封闭渠道内的消息传播;而转发或分享的公众新闻等可以在好友圈内进行相互转发或收藏。这就意味着,微信在传播频率、传播渠道、传播范围上存在一定的限制。

2.微信的传播特点

第一,强人际关系。微博的传播特点为“强媒体属性”,微信则基于“强关系属性”或“强社交属性”。微信与手机通讯录直接绑定,通讯录中有谁加入微信会立即收到通知。微信具备实名制的真实性,以微信为媒介,智能手机这类移动终端成为新的人际社交节点。

第二,强定向传播。微信的传播范围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这直接导致了微信传播方式的优缺点。优点是形成了一个高信任度的环境,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信息过滤;缺点是信息传播的范围有限,微信朋友圈却是定向的,只有相互关注的人才能看到。

第三,强隐私保护。与以往的微博等新媒介相比,微信的隐私保护功能更胜一筹。例如:微博的评论和“点赞”,任何人都能看到,而微信朋友圈则是只有三者互为好友的时候,才能相互看到,对私密性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第四,强碎片传播。尽管微信朋友圈成功超越了微博消息140字的字数限制,文字篇幅上较为灵活,这也是微信迅速获得认可的原因之一,但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自媒体的信息都无可避免地具有碎片化的特点。

第五,弱大众传播。微信点对点的传播机制决定了微信在产品功能上限制了信息分享的功能,决定了微信的大众传播能力较弱。微信语音、视频不能复制粘贴,不利于大规模的信息传播。微信的信息停留在传受双方的移动终端上,只有传受双方可以看到、听到,其他用户无法在自己的界面获知。

微信在高校青年学生思想引领方面的积极作用

在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介带来的传播变局面前,高校青年学生无疑最具敏感度和接受度,这就使得新技术为学校作好思想引领铺下了崭新的路石。

1.丰富思想引领的形式介质

微信为学校提供了全新的青年学生思想引领平台,微信之微,在于传播的内容可以是微感受、微视频、微图片,甚至是微表情。各种“微形式”与青年学生的潮流尖端完全契合。只要借助微信平台的文本、图片、表情、语音、视频、PPT等多元化方式,学校将思想引领的内容加以传播,其鲜活多样、极具表现力的崭新面貌将极易被青年学生“秒接受”并引起共鸣,相比以往的灌输形式无疑将起到更好的引领效果。

2.实现思想引领的高效直达

微信之微,还在于传播的对象是“微受众”,小范围、有针对性的传播,使得信息更加精准、实时、高效。教师利用微信平台引领学生思想,并通过学生的反馈与之进一步深入沟通。微信的实时性保证了教师对第一手信息资料处理结果的即时性反馈,缩短时间差,在第一时间短平快地避免大学生走向不良思想的误区。信息快捷方便的有效传递,是学校科学利用微信做好思想引领工作最应该抓住的核心功能。

3.完成思想引领的交流对等

课堂式思想引领工作之所以不再能满足当代高校青年学生的心理需求,与其高高在上的不对等交流方式不无关系。全新的微信交流平台充分凸显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点对点的交流模式成就了微信介质两端交流双方的平等地位。微信的语音传播方式使得交流双方可以通过对方的语气、语调等感知彼此的情感,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来自教师的重视与尊重,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向教师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并真诚感知教师的思想态度,有利于思想引领工作的进一步展开。

4.节约思想引领的工作成本

微信之微,还在于传播的渠道是微介质,传播的动作是微动作。一方面,在建立了更为简易方便的通信平台的同时,也使得沟通成本更加低廉。微信平台的即时性交流,避免了复杂的交流程序,减少了办公成本的消耗,免去了会议场地的使用,节约了教育经费的利用。另一方面,微信平台上的优秀公众账号推送的高品质文章、评论,都是可为我们所用的思政引领素材,既拓展了学校的思想引领材料范畴,也为学校做好思想引领工作节约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5.保证思想引领的真实可信

微信的“强关系属性”使得“实名”成为必须,这种真实属性大大提升了思想引领的可信度,对学校做好思想引领工作极有裨益。相比于微博是匿名的广播,微信朋友圈就等同于朋友的圆桌,成功精简了信息传播的范围。在这样一个私人聚会的亲密场合,配以强关系背景下人际交流的亲近方式,无疑使思想引领工作更可亲可近,真实度大大提升了思想引领工作的可信度。

微信传播给高校青年学生思想引领工作带来的新挑战

1.微信传播凸显思想管理工作的局限性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采用课堂教育、传统灌输和典型事例分析等,该模式受限于具体的空间和时间。此外,传统的思想教育内容和导向功能受到网络文化的巨大冲击。网络信息传播平台的迅猛发展和进步,使得学生接触到的内容纷繁复杂,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导向功能很容易受到冲击。因此,高校传统的思想教育方法、内容、模式必须要不断创新。

2.微信传播加大思想监管难度

微信的信息监控功能与Facebook、Twitter等软件相比较为容易,但用户的不确定性为不良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渠道,舆情监测若不到位,难免会对高校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同时,微信的“摇一摇”和“漂流瓶”的功能设置,将为高校青年学生快速与陌生人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对方可以通过匿名的方式将信息发送给随机的接收者,对此情况很难做到实时的监管和把控。

3.微信传播加快不良信息传播速度

微信平台发送消息方便快捷的特点,使得不良信息更容易传播;微信平台的即时传播性,使得不良信息传播更快速、更迅疾;微信朋友圈的“强关系属性”连同使用主体的真实性,使得负面消息和谣言类新闻更易增加所谓的“可信度”,为学校开展思想引领工作增加难度。如果高校青年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逐步接受错误讯息,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高校青年学生思想管理对策分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新媒体建设,如何善用新媒体做好思想引领工作,是教育工作者的时代课题。学校可以利用微信这个深受学生喜爱的平台,从微信传播的机制和特点出发,扬长避短,科学地实现微信在高校青年学生思想教育工中的引领职能。为响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进四信”活动中“进网络”的号召,结合当前高校校情、学情之实际,笔者提出如下建设性举措:

1.科学合理使用微信

对于高校青年学生群体而言,高校思想引领工作走在潮流尖端非常重要,介质的落伍容易被这个群体认同为思想的落伍,而微信这种有效性手段较易为青年学生所接受。教育工作者要面对新生媒体带来的崭新传播格局,与时俱进,抓住机遇,开通和使用微信平台,增强师生之间的亲近感,降低思想引领工作的门槛,不做青年学生群体的“门外人”,这样微信才能成为学校做好思想引领的有效介质。通过微信公共账号展开思想引领信息的大众性分享讨论,实现通过微信介质思想引领工作的有效广泛开展。

2.多元多样善用微信

朋友圈作为良好的信息共享平台,可以分享图文、视频等多样化信息,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利用朋友圈这一阵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对特定文本或内容的转发和共享,潜移默化地完成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这不仅达到思想引领工作的寓教于乐,同时在制作图文信息的过程中,也助推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提高。教育工作者要在微信平台上提高自身的亲和力和信任度,才能达成和谐互动,促使大学生实时主动地进行正能量信息传播。学校要引导高校青年学生从“秀美食” “秀旅游” “秀健身”到自觉发布“秀正能量” “秀党团活动” “秀高雅艺术”等朋友圈信息,并合理点赞、评论,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认知。

3.组合方式开拓微信

微信的“语音通信” “手机群聊”等功能正在成为高校学生的主流通信方式,教育工作者可通过语音或视频的形式直接与学生建立起自然方便的话语沟通环境。相对于以往的短信或飞信,不可比拟的语音功能可以构建平等的对话,实现最直接、最快捷的“传递—接受—吸收”的传递过程,从而保障思想文化的有效性传播。

建立微信群,使其成为公共信息的发布源。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微信的“群聊”功能,引导学生在现实中积极开展对相关公共话题的讨论,发挥好组织者的导向和把关作用,加以正面引导,植入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使学生自主、理性地作出选择。学校可以全面利用微信“一对一” “一对多”“多对多”的组合交流方式,积极有效地对高校青年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

4.充分驾驭O2O模式

“O2O”是“Online To Offline”的英文缩写,可译为在线离线或线上到线下,是指将线下的各种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活动的前线阵地。“O2O”的概念非常广泛,既可涉及到线上,又可涉及到线下。学校可以通过微信手段创新校园文化内容和形式。同时,坚持线上和线下管理的联动结合,线上通过微信平台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线下处理解决学生关心的问题,虚实结合,有效联动。同时,学校可通过朋友圈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在线上发现的问题,要线上回应、线下回访、及时解决,使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5.团队建设及时跟进

目前,全国高校通过组建新媒体团队加强学生思想引领和管理的成功案例还很少,尽快组建一支完备的新媒体队伍,并着力提升团队工作者的素养,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这支队伍的教师除了具备较高的思政专业理论素养,还要掌握过硬的新媒介技术技能,同时能够建立起网络干预机制,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加以有效的引导,使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负面信息具备鉴别能力和抵抗能力。

参考文献:

[1]方兴东,石现升等,微信传播机制与治理问题研究[J].现代传播, 2013(6):124.

[2]徐静.微信对大学生社交的影响[J].新闻传播,2013(2).

[3]方志鑫,蔡莉白.从传播学角度看微信的兴起[J].科教导刊,2012(2).

[4]王瑶.微信与微传播[J].传媒观察,2013(2).

[5]张焱.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9).

[6]孟荣新.浅议利用微信传播大学生正能量的对策[J].新闻知识,2013(12).

[7]张伟.微信传播的特点分析[J].科技风,2014(9).

[8]宁都.微信对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挑战及对策[J]学园,2014(23).

[9]习近平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3-08-20]. http://www.china.com.cn/news/politics/2013-08/20/content_29776139_2.htm.

[10]王文浩.微信在高校网络舆情中的影响以及管理对策—基于大数据时代[J].学术论坛,2014(11).

[11]穆晓丽.微信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初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6).

[12]方兴东等.微信传播机制与治理问题研究[J].现代传播,2013 (6).

[13]张明明.微博、微信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思想教育理论导刊,2014(4).

[14]佟金梅.浅析微信公众平台对高校共青团工作开展的影响及策略[J].科技咨询,2015(1).

[15]廖金宝.利用微信开展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几点思考[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4 (4).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卜 珺]

猜你喜欢
传播微信
微信
微信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