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苍茫,人何往

2015-09-03 08:50三禾李伟
博客天下 2015年7期
关键词:李伟游牧呼和浩特

本刊特约撰稿 / 三禾 图 / 李伟

地苍茫,人何往

本刊特约撰稿 / 三禾 图 / 李伟

牵马的蒙古人。2011年。

“虽然生长在呼和浩特,但他不一定是这片大地(内蒙古)的孩子。”与摄影师李伟合作前,一位同样热爱草原的写作者曾表达过这样的担心。

“这种担心是对的。”李伟对《博客天下》说。呼和浩特的大地早已被钢筋水泥覆盖,与生活在那里的大部分汉族人一样,他对草原的印象仅仅来自于“小学或初中的几个蒙古族同学”、“一些蒙古族民歌”以及“小时候跟父亲去附近旅游”。

2008年,32岁、已离开内蒙古十多年的李伟决定重新审视这片土地。“当你长大后,你要回望故乡,反思自己从哪里来,这是人成长过程中的必然经历。”于是,他背起相机,开始了在内蒙古的旅行和拍摄。

如今,这个名为“大地”的摄影项目已经进行了7年。李伟在旅途中与牧民同吃同住,他想打破那些“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好想象,探寻一个真实的故乡。当胶卷堆满第三个大箱子时,他终于明白,“真实”就是夹杂在传统与现代、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缝隙间的日常生活。

“你都难以想象,城市化浪潮对边疆的影响有多大。”李伟说。在与蒙古国或俄罗斯接壤的内蒙古边境,如今通了火车,有宽敞的高速路,矿山上的灯日夜不熄,“你会觉得,哇,怎么这么偏僻的地方也发展成这样了。”

“以天为盖地为庐”正成为历史。网围栏将一眼望不到边的草场分割成了每家每户的私人财产,“我家的牛羊不可能跑到你家的草场上去吃草了”。更多人从蒙古包搬出来,改在乡镇定居。

除了节庆日,很难再看到穿着蒙古袍的年轻人,传统生活正在他们身上加速消失。相比牛、马、羊,他们对电脑、手机、摩托、汽车更感兴趣。

李伟有些伤感。“没有开始这个项目之前,我对游牧文化不了解,但拍了之后我发现,它真的很重要,但我已经来不及去发现它了。”

他最喜欢的一张照片,拍的是一尊坐着的牧羊人雕塑。蒙古族只给英雄或名人建立塑像,但这尊不一样,它不歌颂某个具体的人,而是象征着“一种精气神”。而且,它不是古老的雕塑,而是一个现代作品,名字也有一种后现代的幽默感,叫“休息一下”。

画着两匹马的日历牌。2014年。

四个盛装打扮的蒙古族妇人。2008年。

树与摩托车。2011年。

小羊和盐块。2013年。

雕塑“休息一下”。2008年。

猜你喜欢
李伟游牧呼和浩特
“田”野里的乐趣
呼和浩特之旅
“制造”年兽
都市游牧
工商企业管理的知识与操作实例
孟母三迁
西夏游牧经济的几个问题
呼和浩特
美丽的呼和浩特
游牧风灵动却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