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扶贫开发的典型案例研究

2015-09-08 22:44王萍
南方农村 2015年1期
关键词:扶贫开发建议效果

王萍

摘 要:本文以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仙塘镇龙尾村扶贫开发工作为例,研究了龙尾村贫困原因、具体帮扶做法、成效及存在不足。分别从建立扶贫开发长效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广东扶贫开发的对策。

关键词:扶贫开发;对策;效果;建议;龙尾村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5)01-0053-04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作为前沿阵地的广东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禀赋、交通区位、激励机制等多方面原因,广东粤东、西、北仍存在大量贫困人口。据统计,广东2009 年还有3409个贫困村,70万户、316万人处在贫困线以下①。因此,广东省扶贫开发工作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关系着广大贫困村民的福祉及广东的未来,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一是农村扶贫开发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扶贫开发的开展,可以极大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状况,为农民脱贫奔小康提供支撑。同时,受过良好教育、拥有更多消费能力的农民,可以为广东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并能更好的拉动内需消费,形成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是农村扶贫开发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通过农村扶贫开发,更好缓解乃至消除贫困现象,保障贫困农民的基本生存权、发展权,改变贫困农民的弱势地位,实现发展机会的人人平等,促使广东社会不断向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不断趋向橄榄型的社会结构,走上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011年5月-2013年3月,笔者被原单位(深圳市盐田区海山街道办)派驻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仙塘镇龙尾村,协助开展扶贫开发工作,全程参与了本轮扶贫开发工作过程。通过检索相关资料,笔者发现:有关扶贫开发研究的文章很多,但多是从机制、政策等方面进行的宏观研究,通过某个具体个案得出一般性、规律性对策的研究较少。故本文的研究不仅对广东的驻村干部、扶贫工作具有实际指导和借鉴意义,还能丰富扶贫开发实践和理论研究。

二、龙尾村扶贫开发工作概况

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入户调查等形式,笔者单位深入了解龙尾村的状况和贫困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实施相应对策,经过本轮帮扶,龙尾村的贫困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

(一)龙尾村简介

龙尾村属河源市郊区②,在河源市东北部9公里处,位于东江河流东部,水陆交通便利。龙尾村属于行政村,下设7个自然村小组,村民全部是水库移民③,2009年人口为652户2780人,村党支部、村委会干部9人,党员69名④。由于靠近市区,龙尾村的贸易、赶集、务工、上学、就医等都较为方便,相对于大多数边远农村山区,这是一个不错的地理位置。理论上说,处在这样一个位置,龙尾村应该比较富裕,起码不会贫困才对。确实,有些精明的龙尾村人通过外出打工、做生意等方式在家盖起了崭新的小洋楼,甚至买了小汽车。但龙尾村贫困人口还是不少,这说明了农村贫富开始分化,贫困较之前更为分散和隐蔽,要解决起来也更为困难。

(二)龙尾村贫困原因

一是人多耕地少,耕种方式落后。全村耕地面积1354亩(其中旱地474亩、水田880亩),人均耕地仅0.48亩,这么少的耕地,要通过种植农作物脱贫致富几乎不可能。且龙尾村农业生产结构单一(以水稻种植为主),农业科技力量薄弱,生产力水平较低,农业增收难度很大;二是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贫困户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只能从事较为低端的劳动,外出务工的也仅能维持自身的生活,留守在村里的则多是“妇幼、老弱、病残部队”;三是社会保障水平很低。由于社会保障机制不够完善,村民抗风险能力很弱,很多家庭都是由于病、残、孩子读书、建房等原因陷入贫困,甚至债务累累,出现所谓“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情况;四是贫困人口老龄化严重。从2009年的统计数据看,龙尾村贫困人口860人,其中60岁以上就有178人,占贫困人口约21%,老龄化比例非常严重;五是观念落后。龙尾村贫困人口大多数思想观念陈旧,安于现状,心存等、靠、要思想,希望政府、他人救济,而不是靠自己的双手去劳动脱贫致富。

(三)相应对策

1.建立扶贫工作机制。一是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笔者单位成立了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相互协作的工作格局;二是建立挂点帮扶工作机制。由单位相关领导牵头,以其分管科室、事业单位或挂点社区工作站为单位,建立挂点帮扶工作机制,使每一工作人员均与贫困户一一对应,真正做到“规划到户,责任到人”;三是建立扶贫驻村工作机制。成立驻村工作小组,并派工作人员长驻龙尾村开展扶贫开发“双到”工作。

2.建立起完善、透明、高效的信息系统。对贫困村、贫困户信息建档立卡,将村帮扶规划、村帮扶成效、户帮扶措施、户帮扶成效、到户记录、危房改造等信息及时录入广东省扶贫信息网数据,做到“村有册、户有卡”,保持信息及时、畅通、高效。并将扶贫资金、项目、扶贫对象等信息都在村委会公告栏公布,使扶贫工作更透明、公平。

3.抓好对村帮扶建设。一是积极协助龙尾村开展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力保选举依法依规有序进行,确保村里顺利完成两委换届选举,产生新的领导班子;二是大力支持村硬件设施建设。帮扶龙尾村制作扶贫开发“双到”、党务、政务、财务工作宣传栏;三是帮扶龙尾村农田水利建设;四是帮扶村集体投资两个自来水厂项目,为村集体每年增收9万元;五是帮扶建设村会议室、公厕、村卫生清洁工程等项目,缓解龙尾村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村民需求的矛盾。

4.抓好对户帮扶建设。一是根据贫困户的不同贫困原因,制定“一户一策”的针对性脱贫措施和年度实施计划,并确保帮扶资金如期到位;二是做好危房改造工作。资助龙尾村9户贫困户完成危房改造工作;三是确保贫困户子女接受教育。龙尾村贫困户普九毛入学率达100%,没有发生因贫困被动辍学现象。并为高中及以上教育阶段贫困户子女提供助学金,助其顺利完成学业;四是结合当地实际,为贫困户举办相应技能培训,并资助其发展养鸡、养猪等家禽家畜养殖和种植经济作物;五是对特别困难的贫困户进行特别帮扶和关怀。针对由于疾病、年纪大等各种原因而造成的特别贫困户给予特别的帮助和关怀,力争在生活、生产、上学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让他们度过难关。

5.帮扶壮大村民企业。帮扶竹制品加工厂、腐竹加工厂等村民企业发展壮大。鼓励农民采用生产“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形成规模化经营。农户按照自愿、互助、获利原则种植竹子、黄豆,合作社提供种植培训、市场信息、联系生产企业等服务,生产企业从农户手里收购竹子、黄豆等农产品,加工成一次性竹筷、牙签、腐竹等产品,销往珠三角地区。同时,笔者单位利用深圳的区位优势,联系企业和客户,在村企业和客户间搭起通畅的销售渠道。通过帮扶,不仅让村民企业发展壮大,还使贫困户实现就业,顺利脱贫,并带动其他村民一起致富。

(四)帮扶效果

经过三年努力,龙尾村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村容村貌显著改观,村两委换届选举顺利完成,实现平稳过渡;村集体收入稳超3万元,达到15.48万元;收入2500元以上的贫困户率100%,贫困户人均收入达9093元;全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建完成率100%,新农保参保率100%,新农合参合率100%,贫困户子女“普九”毛入学率100%,低保人口纳保率100%,农户安全饮用水率100%,村道硬底化率100%,村公共服务设施拥有率100%,顺利完成本轮扶贫工作目标任务。

三、存在问题及相关建议

(一)存在问题

1.贫困户返贫压力仍然很大。本轮扶贫采取到户战略,减少中间环节,使贫困户直接受益,提高扶贫效益,这在实践中确实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但贫困户返贫的压力仍然很大。一是本次的帮扶主要以产业帮扶为模式,贫困户必须有项目才能配套一定量的帮扶资金。但一些贫困户拿到资金后,并没有有效的利用这些资金,而是吃光用净,过几天好日子,过一段时间又重新陷入贫困;二是本次广东省扶贫开发贫困线的标准定为2500元,虽然高于全国其他一些地区,但在广东省经济不断发展、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物价水平不断上涨的背景下,这一脱贫标准仍显得较低。这也意味着贫困人口仍然在温饱与贫困线上徘徊,如果不能继续得到扶持或者有意外情况,很可能重新陷入困境;最后,农村的社会保障程度低,贫困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因病或其他负担而返贫的现象仍然存在。

2.扶贫资金渠道和方式较为单一。本轮龙尾村扶贫开发工作,帮扶单位、各级财政投入了大量的财政资金开展帮扶工作。从资金的数量来看,是不小的数字。但是从资金的来源构成看,政府的财政资金占了绝大部分,社会资金、资源并没有真正的调动起来。我们也积极动员、鼓励身边的企业投入到扶贫开发工作中来,但效果并不明显。政府是扶贫开发的主力,但政府的力量毕竟有限,如何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比如:企业、NGO等组织,参与到扶贫开发中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扶贫开发局面,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另外,本轮扶贫中,对农业中介服务组织的培育发展重视不够,在农村和市场之间横亘着很多障碍和空白,亟需由产业服务、中介组织来填补和疏通,在农民和市场间架起信息的桥梁和通道。

3.对思想扶贫的重视程度和措施不够。思想观念落后,是致贫返贫的重要内在原因。以龙尾村为例:村里贫困户很多存在“等、靠、要”思想,视吃救济、拿补贴为理所当然;“多子多福”的思想根深蒂固,“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现象仍然存在;人情观念落后,结婚、生子、乔迁新居等都要送礼摆宴,礼金、宴席都价格不菲,造成村民较大负担;文明观念落后,麻将是村里最普遍的“娱乐节目”,甚至听说有贫困户拿扶贫金打麻将的现象等等。以上观念都是致贫返贫的关键因素,本轮扶贫较多注意从物质上帮扶,如何从思想上帮助贫困户,改变其落后的思想观念,仍然做的不够。

(二)相关建议

1.建立扶贫开发长效机制。要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为引领,继续深入开展扶贫开发事业。建立帮扶单位和贫困村的长期联系,定期回访,了解贫困户情况,监督帮扶项目的发展情况、帮扶受益资金使用情况。建立和完善贫困监测系统,加强对脱贫户的跟踪调查和后续支持。及时准确地掌握贫困人口脱贫后的生产生活状况,如果发现其生产生活出现困难和问题,及时给予支持和帮助,遏制返贫现象发生。

2.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一是积极发动辖区企业参与扶贫开发工作,对于表现突出的企业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表彰,让慈善成为企业回报社会、树立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形式和手段;二是积极发动辖区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工作,例如:鼓励社会工作机构派社工向农村留守儿童、老人的提供心理健康辅导和相关服务;动员慈善基金会通过项目帮扶的形式提供善款支持等;三是大力培育、发展贫困村当地农业服务中介组织,通过中介服务组织架起农村和外界市场的桥梁,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风险,解决农村信息闭塞、市场信息不灵、过剩劳动力等问题。另外,倡导扶贫慈善文化,精心策划组织慈善活动,通过策划举办义演、义拍、义卖、义诊等各种活动形式,开发和整合社会资源,共同参与到扶贫事业中来。

3.进一步加大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帮扶投入,特别要帮扶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三项制度建设,并完善以 “五保”供养、临时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为补充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鼓励村民购买新农保、新农合,让农民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同时,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危房改造、道路硬化、卫生设施等,仍是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抑制返贫、改善生活、促进发展的根本性措施。

4.引导贫困户转变观念、自力更生。贫困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但在诸多导致贫困因素中,观念落后是一个非常核心的因素。只有引导贫困户转变观念,破除陈规陋习,艰苦奋斗,才能真正脱贫致富,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要“欢迎走进来”,通过鼓励企业、社会组织进村培训交流等方式,让各种社会力量和资源走进农村,形成良性互动,在这个过程中,农民既能学到知识和技能,又能在交流中开阔视野、转变思维方式和观念。要“鼓励走出去”,鼓励村民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就业,既增加个人收入,又学习了先进的思想、知识、技术,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11-2020年)〉的通知》(中发[2011]10号)[Z].

[2]谢佚芳.顾海辉.建设“幸福广东”的一个璀璨点[J].源

流,2012(9).

[3]吴晨.葛孚桥.广东扶贫开发中“规划到户、责任到人”

的理论探讨[J].广东农业科学,2011(9).

[4]郭艳华.广州农村扶贫开发的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J].南

方农村,2012(1).

[5]闫玉科,陈雪.广东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路径探讨[J].南方

农村,2012(3).

[6]闫玉科.湛江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路径选择及政策建议[N].

湛江日报,2012-04-22(A3).

(责任编辑:陈 勇)

猜你喜欢
扶贫开发建议效果
灵动耳环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河北省开发性金融扶贫浅议
普洱市无量山片区扶贫开发的问题与对策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三代人的建议
伪装效果
FOOD
各种运动项目的锻炼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