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学习目标具体化

2015-09-09 15:50于爱群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鸦片战争词语教材

于爱群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站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角度,依据课标对教材进行二度创作。“创作”的抓手即是学生本节课应达成的学习目标,这一“抓手”的确立需要教师在备课时精心、周密地思考。因为学习目标既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又是测量学生是否完成学习任务的尺子,即学习目标应该具有可观性、可测性和评价性。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在确立目标时还要有步骤,分层次地从知识、能力到理论的运用逐步加深。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行学习,即具化学习目标——本节化、本班化、层次化。

一、对学科教学目标的解读和分解

学习目标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要素,它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学习目标的确立基于教学目标,源于新课程标准。要使学科目标具体化。第一,必须熟知课标中描述的教学目标,熟知本节课要求老师完成哪些任务。而课标所陈述的教学目标往往是教材中部分内容的概述,几乎没有具体化到课时目标,而我们要完成课时任务,就需要将学科目标分解为课时目标后,再结合学生实际确立学习目标,之后再选择学习策略,拟定学习程序,设计为有效达标所进行的学习活动才有意义。第二,要深研教材,研究课时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领悟编者的意图,以便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第三,要认真研究考纲,把握考试动向,吃透考点。至少通过上述三方面的充分“准备”才能确立出正确的、具体化的学习目标。

二、阐述学习目标应注意的事项

简单地说,学习目标要说明通过学习活动后学生能做什么或会说什么,为此应注意:一是正确定位目标对象, 学习目标的编写应尽可能明确、具体,使其本节化、本班化。二是目标设计要有层次性。确定学习目标包括的一般要素:

1.行为主体(目标对象)

学习目标陈述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因为学习目标的指向是全体学生通过学习后所达成的结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新课程最基本的理念。因此,学习目标应该是学生在学习中的变化或结果,而不是教师的行为。也就是说,只有当学生的行为发生了与学习目标的规定相应的变化,才算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果这样写:“指导学生……”“使学生……”“让学生……”“教给学生……”“培养学生……”都是我们视而不见的错。因为这些不但是描述教师的教学行为,而且是描述课程标准、教育法案和办学方向的词语,因此不应该出现在学习目标中。

2.行为动词(尽可能明确、具体)

用以描述学习目标的动词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表述要明确具体,不能含糊其辞,选择的动词应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而我们习惯用“知道、了解、理解、掌握、应用(运用)······”这些词语非常抽象空泛,无可测性和评价性。

例如,有位老师在讲《未选择的路》时确立了这样的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2.积累本课词语,积累本文中“伫立、萋萋”等词语。3.通过品读诗歌,理解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这里的“了解”“积累”“理解”三个用词的界定都非常模糊、不易操作和检测。学习目标确立得更具体,应该这样描述:1.熟记本首诗的作者是美国人、弗罗斯特。2.读准“伫”并会注音,会写词语“荒草萋萋、伫立、延绵、幽寂”;说出词语“伫立”的意思,运用“幽寂”说一句话。3.通过品读词语“不能涉足、伫立、极目望去”,说出“人生选择要慎重”的道理,通过品读词语“荒草萋萋、幽寂”,想到对未知事物敢于挑战,敢于尝试。后者所用词语是可观察、可检测的,如熟记、读准、说出等。

三、常用词“知道、了解、理解、掌握……”的置换或分解

1.表述“知道”这一目标的行为动词有:说出、填出、指出、写出等。

例如,在讲《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一节课时,如果把目标“知道塔里木盆地”置换成“在地图上准确找到并说出塔里木盆地的位置。”立刻使模糊目标清晰起来。

2.表述“了解”这一目标的行为动词有:说出、背诵、辨认、回忆、选出、举例、复述、描述、识别、会写、会画等。

例如,在讲《浮力》一节课时,如果把“了解产生摩擦力的条件”置换为“说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会辨认摩擦力”。就比较容易确认学生是否达标,有较强的可测性。

3.表述“理解”这一目标的行为动词有:解释、说明、分类、归纳、举例等。

例如,在讲授《鸦片战争的影响》一课时,如果把目标表述为“使学生理解《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危害”的话,那么学习活动结束时,学生对《南京条约》的危害到底是理解了还是没理解,教师往往当堂难以明确验证。但如果把目标具体化为“学生能举例说明《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就比较容易确认学生是否达到了目标。再如,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4.用以表述“应用”这一目标的行为动词有:示范、评价、修改等。

例如,教学《鸦片战争》一节课时,目标表述为“教会学生分析战争性质”。此目标的不当之处有二:一是行为动词“教会”使用错误;二是“分析战争”一词模糊。若把“教会”一词具体化为“学生从不同角度比较两次鸦片战争,分析两次战争的关系,归纳出鸦片战争的侵略本质”,就比较清晰,具有可操性和可测量性。

四、学习目标层次化

学习目标的确立是学生学习的“航标灯”,但不同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的差异,课上完成任务的数量、质量、进度有明显差别。为此在确立学习目标时要考虑学生学习能力的层次性,为各个层次的学生确定差异化的目标,实现因材施教。一般按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生能力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好、中、差;所在课时目标要确立三个层面,即高、中、低。正如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将认知领域按梯次分为:知识 、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由低级到高级的层次。因此,在这个环节里常常使用“熟练……”“至少……”“三分之……”等等。

学习目标既是一课的支点,也是组织课堂教学的灵魂,如果确立得模糊不清,实施过程一定是混沌无序,很容易出现无效课堂,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鸦片战争词语教材
容易混淆的词语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THE DRUG WAR
小病菌影响鸦片战争
一枚词语一门静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的历史教训及其对国防建设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