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新闻评论,要将新闻与评论强力结合

2015-09-10 03:48李晓瑛
记者摇篮 2015年10期
关键词:事物文章

李晓瑛

新闻和新闻评论构成了现代新闻的两大文体。作为一种有效表达认识与意见的文本,新闻评论既表达作者对具体新闻事件的特定认识,也帮助人们通过新闻媒体对由新闻报道而促发的意见进行交流。

近几年,报纸评论有很大的进步。进步的标杆有二:其一,原以社会新闻、娱乐新闻吸引读者的都市报、晚报群体,十有八九开出了评论专版;其二,人民日报推出了《人民时评》专栏。仅以评论而言,“处庙堂之高”的党中央机关报,和“居江湖之远”的都市报、晚报,“为了同一个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值得注意的是,报纸评论的写法,几乎已经形成了新的“八股”。开头,一定是从网站新闻上“粘贴”一段新闻导语,然后,就是说一通道理。“反弹琵琶”,是常用手段,就是你说东,我偏要说西,以示观点独特。结尾,通常会把问题归结为“体制”,归结为政府部门不作为,以示见微知著。“八股”评论看多了,难免审美疲劳。

在舆论引导中,新闻评论有着神圣的职责与使命,有着无可匹敌的威力。我们说,媒体是舆论的旗舰,而评论就是旗帜。在信息化时代,评论日益成为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引领社会舆论的强劲引擎。然而,舆论引导与行政命令完全不同。舆论引导的效果,完全取决于受众的接受程度,受众拒绝接受,就不可能实现舆论引导。因而,一篇评论,受众看还是不看,是一般浏览还是认真阅读,是评论的生命力之所在。

要使新闻评论收到好的表达、交流效果,就应注重增强可读性。新闻工作者在议论和评述问题时,注重抓住现实生活中的倾向性问题,抓住群众中急需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抓住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例,针砭时弊,弘扬正气,倡导文明。也就是说,只要我们时刻注意与实际生活、与群众贴近些、再贴近些,就能够写出受读者欢迎的评论来。

评论的力量在于理性的力量,在于它的思想穿透力,理性的力量最终要靠深刻独到的观点取胜。理性倡导的是尊重客观事物的规律,是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科学精神,理性批判精神和独立精神的复苏和高扬是新世纪新闻评论的可喜变化。所谓“批判”就是发现、分析、鉴别时代发展中的问题。面对困惑人们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问题、新情况,新闻评论要不盲从、不跟风、不炒作、不虚浮,坚持思想、人格和精神的独立,凭借评论自身魅力体现高度,体现深度,体现生命力,竞争社会影响力——这,应是媒介言论发展的一个方向。如《从马德卖官说“机制”建设》一文,见解十分深刻、独到。该篇从引人注目的马德卖官案入题,为什么马德一方面非常“重视”干部制度建设,一方面又大肆卖官?为什么有关制度在“一把手”面前频频失灵,甚至起到了使卖官“合法化”的反作用?评论对这一触目惊心、令人深思的问题进行了独立思考、深层解读,进一步探讨行之有效的“选人用人及监督的机制”。

刘勰说,“论如析薪,贵能破理”。即是说写论说文最可贵的是破开事物内部的纹理,切中肯綮,鞭辟入里。新闻评论亦属于论说文范畴,是就某一新闻事件发表的评说和论理,是对这一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和剖析。只有深入事物的本质,抓住问题的关键,分析评论,点到为止,文章才能出彩。新闻评论的写作不仅要“真”,也要“深”,应注意依据事实深入思考,或揭示其意义,或挖掘其根源,或剖析其本质,或预测其影响,就事务虚,缘事议理,依托个别,指导一般。因此要善于找好突破口,深入挖掘,直击要害,议论精到,要言不烦。

对于一篇有价值和可读性强的评论作品,思想性深度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所在,是文章立意高远而通达有效的中枢神经系统。只有树立了思想高度,一篇文章才能上档次,上水平,入大雅之堂。拿当下民生问题发展为社会主旋律问题来说,我们在立论时,必须要树立这种民生至上的思想高度,方得以在写作中,呈现出一篇饱含民生色彩的主旋律文章。拨乱反正,引导舆论,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作为人民的出气筒,我们的文章思想性必须鲜明而有力度。那些随风倒、模棱两可、圆滑而毫无思想立足点的文章,那些不能表白人民心愿、表达民生需求,那些无法给党和政府改革出谋划策而敢谏敢言的文章,已经脱离了时代步伐,必将死稿无存。

一切华丽而不切实际的东西都是摆设,一切对于解决问题没有益处的辞章,都是在浪费笔墨和心血。评论文章的高度性和严肃性、思想性和观点性,区别于普通的文学作品。一般的文学体裁作品,讲究一种华丽多彩的文章风格,读完之后让人有一种赏心悦目的陶冶之情,这是文学作品给我们带来的享受。但是,评论文章所追求的是一种思想上的反思,是一种意识上的觉醒,能警钟长鸣,能唤醒人心,能革新旧俗,能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我们评论文章所追求的文章境界。

写好新闻评论,也要在形式上求“活”——生动活泼。分析说理应该生动引人,运用多种议论手法使文章富有生气;结构方式应灵活多样,依据不同的评析对象变换文章开头、结尾与谋篇布局;语言文字也应生动活泼,使其在言之有物的同时生动风趣。由于人与人之间思维习惯的不同,思维能力的发展不平衡,思维品质也存在差异。有的擅长形象思维,有的抽象思维能力更强一些,有的习惯收敛性思维,有的善于逆向思维,有的倾向于发散性思维等等。这些差异都会折射在评论文章的语言运用,从而表现出鲜明的语言表达特点。

在这样的时代,除非所评论对象既富远见卓识又是众望所归,否则一味地歌颂、赞美,就会越来越缺少受众,许多党报评论正处于这样的尴尬局面而面临着转型。与这样的立场相对应的是,用批评、挑剔的眼光看问题。不管什么事情、什么事物、什么事件,都要挑出一点毛病来放大了说,对正面的东西视而不见,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一些网络评论和有的都市报采取的就是这种立场。应当说,这固然具有一种独到的眼光,需要可贵的清醒和勇气,这样的评论也有着相当的固定粉丝。但从总体上而言,除非所批评的总是主要矛盾或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否则一味地挑刺,抓住九牛一毛的问题大做文章,就失之于鸡零狗碎,遮蔽了事物的本来面目和属性,读者也会越来越厌倦。

评论离不开新闻,只有对具体的新闻事实客观、理性地进行分析、议论,始终做到持中守正,在公众心中的地位就不可撼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

(作者单位:朝阳日报社)

猜你喜欢
事物文章
文章词不达意如何破
文章导读
另一种事物(组诗)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对生活中的事物的联想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奇妙事物用心看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