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百年职场路

2015-09-10 07:22本刊编辑部
莫愁·智慧女性 2015年5期
关键词:女工

本刊编辑部

《莫愁·智慧女性》语汇新解——女性百年职场路

20世纪是发现、解放女性的世纪。

从文艺复兴之初,伴随封建王权秩序的松动,“人”的意识萌芽,女性就对自身的存在、价值、意义有了自觉意识。此后不断发展、斗争,被囚禁于家庭的女性走向社会,获得自然权利。

在这个过程中,职场与女性觉醒有很大关系。

女权主义的起源,同步欧洲工业革命,随女工出现而出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劳动力短缺,欧美女性大批填补空缺岗位,分享为男性垄断的权利。而在中国,为救亡,女性加入时代洪流,得到解放。

女性通过职业化,获得社会权利,与男性建立了同志式的关系。

本文循着这条脉络,回顾女性如何从职场起步,走向全然解放。

第一阶段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1919年

国际背景

女性解放运动掀起第一次浪潮(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

1789年10 月,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一群巴黎妇女向国民议会要求平等人权,揭开女权运动序幕。

1907年,德国革命家克拉拉·蔡特金发起第一次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代表大会。她被誉为“国际妇女运动之母”。

1910年,3月8日被定为国际劳动妇女节。

19世纪中叶起,运动中心转向美国。这次运动争论焦点是要求两性平等,强调男女智力、能力无区别。

国内局势:妇女职业运动兴起

19世纪70年代初,上海租界内的烟馆为招揽顾客,雇佣女堂倌跑堂。有女性服务,价格又低廉,店伙、轿夫、杂役等都乐于来消遣。

1873年3月,政府发布查禁女堂倌告示。

女堂倌为全民共诟,却是中国女性首次以自主身份进入社会。这与传统、具强烈人身依附性质的女佣、女艺人等不同,是近代职业妇女的发端。(《申报》1873年2月4日《论女堂烟馆亟宜禁止事》)

工业部门开始雇女工,职业妇女产生。

1872年,华侨商人陈启源在广东南海设立缫丝厂,招女工达六七百人。最初舆论指责,“男女混杂,乱俗败常”。但雇主喜欢女工工价低、好管束、手脚麻利;女性也愿做工补贴家用。1881年,广州附近缫丝厂达11个,雇用的绝大多数为女工。

1888年前后,上海一些茶栈、丝栈招女工拣茶、选茧,贫家女争做工蔚然成风。(《华字日报》1874年5月29日《机器近事》)

职业女性真正得到发展,契机还是女子留学、兴女学运动。

1896年,第一批归国女留学生康爱德、石美玉在南昌与九江各开了一家医院。留学为女性开辟了一些较高级的职业。(《东方杂志》第31卷第11号《甲午战前四位女留学生》)

戊戌变法前后,兴女学被启蒙思想家提到“强国保种”的高度。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认为当时美国最富的原因,就是女学最盛,女子大量参加劳动,为女性从事社会职业彻底打开观念大门。(《时务报》1897年 4月 12日《论女学》)

1897年,57位中国女性与65位西方女性共商办女学。这次“裙钗大会”是两千年来中国女性第一次集会。

在维新派和上海绅商努力下,1897年6月,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开学。女学堂开设西文、工艺、音乐、医学各课,着重职业训练。广东、江苏、湖南等地私立女学堂纷纷兴起。

1902年后,女子出国留学人数渐增,成为潮流。(《时务日报》1898年5月5日《中国女学会书塾告白》)

1898年7月,《女学报》创刊于上海,这是中国近代创办的第一份女报。维新派女性在报上

主张向各国学习,“女子之学业成就者,为工为商,为医生,为教师”。她们提出“天下兴亡,女子也有责”。(《女学报》1898年9月第7期《论女学堂当与男学堂并重》)

从1901年至1911年,女留学生在国内外创办女性报刊近三十种,鼓吹女性自立。办报增加了女性职业范围,且让女性承担起男性才能承担的社会责任,并开始解放自己,还为后来女子参政运动埋下伏笔。

1903年8月金一著的《女界钟》发行,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论述妇女问题的专著,第一次喊出“女权万岁”。

1912年,孙中山号召“振兴实业”,促成空前的女性实业运动。运动有五方面。

第一、创办女子工艺厂。如1912年3月,沈佩贞倡议南京创办中央女子工艺厂,并创立中央女子工艺学堂,开设养蚕、制丝、染色、算学等科目。健康、不缠足、品格好的女性均可入校,不收学费。(《民声日报》1912年 3月 13日《中央女子工艺厂出现矣》)

第二、兴办女子商业。如1912年,俞植权在上海创办女子兴业公司,售“各种花素改良爱国布、湖丝和各种化学品、日用品”。陈鸿璧的爱华公司,生产国产绸丝、爱国女帽,盛销一时。(《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 1840-1918》)

第三、设立女子农业讲习所。张锡麟于1912年在上海开办“女子蚕桑讲习所”。陈鸿璧创设女界畜植试验所,种大豆等农作物和养羊等家畜。(《民声日报》1912年 4月 9日《开办蚕桑讲习所》)

第四、兴办女子实业公司。如1912年,汪赵润等成立中华女子实业进行会,设总会于上海,各地设支部。(《神州日报》1912年 7月 21日《中华女子实业进行会先办暑假工艺补习所通告》)

第五、拟办中华女子国民银行。

随袁世凯上台,女子参政运动也走向式微。1913年11月,北京政府以“法律无允许明文”为由,解散女子参政同盟会。1914年进一步规定女性“不得加入政治结社”。

政府管制女性教育,提倡“良妻贤母”,让女性退出社会职业。(《申报》1913年11月30《专电》,《政府公报》1914年3月3日《治安警察条例》)

历史尽管严重倒退,但民智已开。女工数量、参与行业不断扩大。至1916年,全国共有女工24万多,江苏、广东、山东、安徽四省女工均比男工多。(《近代中国妇女生活》河南人民出版社)

1916年底,北京中国银行鉴于“女子心思细密”,且不像男子有“派别关系”,率先使用女子司账,传为美谈。女性跻身白领阶层,无疑是对当局反动政策的反抗。(《时报》1918年3月26日《沪上将有女银行员出现》)

第二阶段  20世纪20年代至1949年

国际背景

1920 年,美国女性获得选举权。

1929年至1933年,西方经济大危机,但女性就业人数持续增长。而现实中,性别不平等没根本改善,如职业隔离、发展前景不佳。

避孕、节育是女性努力方向之一。她们觉得要经济独立,必须掌控生殖功能。

1949年,法国思想家西蒙娜·德·波伏瓦出版《第二性》,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女性最健

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书”。

国内局势:为职业平等而斗争

北洋政府压迫下的女性一直沉寂,直到新文化运动兴起。

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系列文章,指出孔子之道“以夫为妇纲,为妇者当然被养于夫,不必有独立生活也”,完全背离现代生活、社会进化原则。

1918年 6 月,《新青年》刊登易卜生作品《娜拉》,女性纷纷呼吁“不能成为男子的玩偶”。鲁迅提出“娜拉出走后应该怎么办”,指出女性只有经济自立,才能完全自由。

思想解放,促进了人们对女性经济问题的深入广泛思考。(《解放与改造》第 1卷第 3号)

1920年,对西方女权理论家著作的介绍,尤其是对美国妇女运动著名理论家纪尔曼夫人《妇女与经济》一书的评译,丰富了女性经济独立论的理论依据。

许多报刊也日益关注女性独立问题,为女性争取就业机会平等清洁了舆论环境。(《觉悟》1920年第 1期)

1921年,湖南长沙女界联合会成立,以“取得职业对等权”为纲领之一。一年后,湖南省教育、财政各机关中便有了女职员。

1922年,北京女高师学生周敏等成立女权运动同盟会,在各大城市建立分会,声援女性改良工制、实行八小时工作制、保护母性等活动。(《中国妇女运动通史》上海书店据商务印书馆)

1920年秋,北京女界陈丽华等发起筹备中国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包揽全部行务,开女子从事金融业之先河。

1924年,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创设,投资、行员多为女性。至30年代中期,业务一直蒸蒸日上。(《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10期《从女性金融从业人员历史变迁看女性职业发展》)

女子参政开始出现。1922 年,湖南省产生女议员王昌国。到1940 年,全国200 余名参政员中,有女性吴贻芳、罗衡等多人。

“上海邮局任用女职员……那时女权运动随着工人运动的潮流,激荡全国。政府为适应潮流起见,始准国家机关,任用职员,不分性别”。(《上海产业与上海职工》上海人民出版社)

以文为业的女作家首次出现,如丁玲、冰心等人。

女撰稿人、编辑、记者队伍壮大。如路透社的赵敏淑、《中央日报》的封禾子等。

法律界也出现了女性,如南京邓季惺、上海史良、北平纪清漪等。

崭露头角的还有女科学家,如丰云鹤、劳君展等。

从业资格提升,缘于女性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

20世纪20 年代,江苏省内27个县小学女教职员里,出身女师的504人,来自女中的130人……

首都警厅1931 年招收女警,均为高小毕业,口试合格后,笔试党义、国文和算术。

1948 年,中国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公司有空中小姐 40 位左右,通晓广东话、英语、上海话、国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工厂多是机器劳作,对女工的技术要求也相应提高。(《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文教事业卷》福建教育出版社)

从业女性虽大大增多,各领域都涉足,但所占比例不高。大多女性职位也较低。

民国政府的职员分为特任、简任、荐任、聘任、委任、派用等多个等级,女性多为委任以下职位,“大多数都是雇员阶级”。(《中国社会》1936年1月2卷3期《中国妇女运动的路线》)

工厂中,女性大多是普通职工。银行女职员大多是会计助理、练习生。(上海市通志馆年鉴委员会《上海市年鉴》1937年10月)

1931年,政府颁布新的《工厂法》《中华民国民法》,确认女工八小时工作制、与男工同工同酬。工时、工资、奖惩等,都有适用女性的条例。(《上海产业与上海职工》上海人民出版社)

1921 年,广三铁路对女职员的规定是:凡例假及星期日均放假休息。(《妇女杂志》1922年1月8卷1号《广三铁路的女职员》)

女性勇敢地走上职场,但遇到许多轻视。

当过教员、公务员的白女士说:“这五年做事的结果,除教书时从学生方面得到一些安慰和兴奋外,我得到的是侮辱、轻视、讥笑、毁谤和排斥。”(《妇女生活》1931年4卷1期《从职业说到救亡》)

出现歧视,是因为某些单位容纳女性别有所图。如北伐告成时,一些没有女职员的机关,随便从亲友中拉几位,能否做事不管,应应光景是必需的。

就业背景复杂,必然导致女性踏入社会的艰辛。(《妇女生活》1937年2月4卷2期《女记者蒋逸霄访问记》)

此外,女性在经验、能力、社会阅历上都不足,从业受影响是必然。但不管怎样,作为新生力量,她们勇于投身社会,塑造了中国女性新形象。

第三阶段  20世纪1949年至今

国际背景

女性解放运动掀起第二次浪潮(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首先从美国开始。直接导火索:一是1963年,贝蒂·弗里丹发表《女性的奥秘》一书,用体验和调查驳斥“快乐家庭主妇”的神话。一是失望于男性支配的民权运动,女权主义运动广泛开展。其基调是强调两性分工自然性、争取工作条件平等等。一些西方女性获得堕胎权。

此阶段,性别问题主流化——联合国将1975年定为国际妇女年。

之后,女性解放运动掀起第三次浪潮(1990年至今)。性别研究兴起,流派纷呈。

国内局势:

1949年新中国成立,“妇女能顶半边天”成为时代口号。

具临时宪法地位的《共同纲领》通过,女性取得各项平等权利。

1949年至1957年,女职工从60万人增加到328.6万人。许多岗位出现第一批女职工。

绝大多数城市职工家属被发动,安置到国营单位、街道集体企业,女性长期企盼的就业意愿一夜之间实现。

同工同酬普遍实行。女工劳动的特殊保护,如产假规定,在1953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中有明确规定。(《劳动保障通讯》2000年03期《50年中国城市女性就业的回顾》)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女劳力占半数以上。商品经济较发达地区,从

商农民中女性约占二分之一。农业生产总值中,女性创造的产值超过一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妇女的状况》1994年6月)

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会议形成《行动纲领》,整个世界范围内都加快了两性平等步伐。

参会各国政府宣言:确保妇女有平等机会取得经济资源。

(编辑  赵莹 zhaoyingno.1@163.com)

猜你喜欢
女工
英媒揭快时尚代工黑幕
一个女工的恋爱
加强基层央行女工组织的建设浅见
纺织女工
皮带女工
煤炭国企改革中开展好女工思想政治工作
农业银行江苏淮安城北交行助力女工立足岗位建功立业
做好新时期企业女工工作
建筑女工
新形势下工会女工工作思维与方法创新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