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继续“丁”下去

2015-09-10 07:22刘朝晖
新民周刊 2015年49期
关键词:丁克养育生育

刘朝晖

国家对“二胎”政策的放开,让众多被计生政策笼罩了30多年的三口之家,终于可以自由决定是否为三口之家再添一丁。然而对于丁克家庭来说,二胎话题的热议离他们却似乎非常遥远,对这个政策并没有太多的感触,因为他们连一个孩子都没有,更不要说二胎。

“丁克”是外来词,其原意为 “Double income and no kids”,缩写DINK,意思是指夫妻都有收入、但不要孩子的家庭结构。这种在上世纪60、70年代流行于欧美的家庭结构,从80年代起也悄悄地叩开中国的大门,以一种新的“两人世界”的家庭模式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丁克有生育能力而选择不育,以崇尚自我价值、生命质量的现代观念,打破了传宗接代、多子多福的生育传统。近年来,越来越多接受现代观念的年轻人成为丁克族,社会也对多元选择包容、尊重。

在百度上键入“丁克家庭”搜索,约有791000个项符合查询结果。尽管丁克家庭已不再像80年代初期悄悄出现时那样令人议论纷纷,但是社会对于丁克家庭仍然给予强烈的关注,尤其是在当今中国面临少子化和老龄化趋势的背景下。丁克现象发展会有怎样的趋势,会给中国社会变迁以怎样的影响,始终是人口与社会专家学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丁克族的典型思维

丁克族,是许多文学作品和影视剧描述和演绎的对象。而在记者的朋友圈中,就有好几对现实中的丁克夫妻。

在一家私企担任总经理的大为是一个事业心很强的人。为了事业,他直到36岁才结婚,如今依然是个工作狂,周一到周五工作日程排得满满当当,周末也闲不下来。40出头的他觉得,有好多工作在排队等着他去完成,也就有了不要孩子的想法。他告诉记者,萌生丁克想法时,妻子最初并不是很能接受,但在他的不断游说下也就同意了。

大为的父母虽然对大为的决定表示反对,但是催促了多次看到他们没动静,加上大为的弟弟早就让父母抱上了孙子,大为妻子的兄弟姐妹也都有孩子,也就偃旗息鼓了。相比之下,大为认为现在年轻的丁克族大多没他那么幸运,“如果夫妻俩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想要丁克,4位老人就没了寄托,生育可能成为小夫妻对家族不可推卸的责任。”大为说,“周围的人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他们不会将自己的人生观强加于我。尤其现在人们越来越文明,有理解力、宽容心、隐私权,谁还会在别人生不生孩子上做文章呢。即使有人说什么,不理这些话也就是了,何苦给自己找不快乐的机会呢?”

阿展在媒体工作,妻子是一位编剧。两人都从事时间相对自由的文字工作,也都有着浓浓的文艺情结。闲暇时,两人经常一起去咖啡馆喝个咖啡看看风景,碰到节假日则一起出门旅游,国内外的风景名胜跑了不少。阿展说,这样甜蜜的二人世界如果有了孩子的出现,可能就不复存在了,生活质量就会明显下降,“所以我们还是决定不要孩子,确保这一方平安幸福。”当然,有时刷刷手机朋友圈,看到同学们在秀各自孩子的幸福成长,阿展也难免有一丝失落,但是看到那些养育孩子的辛苦抱怨,他心头也释然了。

2014年4月19日,北京广安门外,31岁的王显(右)和32岁的汤劼(左)在自己家中, 两人2001年大学时就开始谈恋爱, 到2010年结婚,坚定的丁克家。

养儿防老是中国的传统观念,不过阿展的妻子小施来了这样一番话:“社会的发展,发展得大家越来越忙,照顾老人的时间也被工作剥夺了。即使养孩子,也希望孩子有出息,动不动就往国外送。没出息的孩子,留在身边又有什么用呢?现在社会保障体系在逐渐完善,到时候进养老院就一切OK啦,要长远眼光看世界。”

在记者的采访调查中,丁克家庭给出了主动放弃养育孩子的多种理由。有人表示两人世界的浪漫没过够,等享受够了再说;有人表示成功养育一个孩子是非常艰苦的过程,而且往往影响工作事业,需要耗费非常多的精力财力人力时间;有人表示社会竞争非常残酷,自己吃的苦够多了,不想再让孩子吃这个苦。现在的孩子,小小年纪就没有周末,在沉重的课业之余还要去上辅导班,孩子过得不开心,父母看着也心疼,所以宁可不生。还有的是年轻时没有时间生孩子,等到年长些,事业算有小成,比以前更忙,或者是考虑到高龄产妇对于胎儿健康和产妇本身都不利,索性就不生孩子了。

阿展对记者这样表示:“我不想被孩子打扰。我和妻子都觉得二人世界很好,我们有很多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也有各自的自由空间。如果有了孩子,我们就不能去旅游,不能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说白了,我觉得孩子是个负担。”他说,“我不认为我在逃避责任。如果我有了孩子,可我没有耐心和时间去照顾他,那叫负责任吗?”

被动丁克的经济恐惧

有资料显示,在丁克一族里,1970年代生人是最忠实的丁克拥护者,同时拥有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的特点。不过在更多80后丁克看来,他们选择放弃养育孩子最大的因素却是来自现实社会的经济压力,是属于“被动丁克”。

上海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09年公布的一项针对12000名20岁-45岁的户籍人口及在沪居住半年以上来沪流动人口生育意愿抽样调查显示,养育费用太高是丁克族不愿生育的首要因素,占52.99%。

在网上曾经流传过一个名为“中国十大城市生育排行榜”的帖子,给出的答案让人吃惊:北京,276万元;上海,247万元;深圳,216.1万元;广州,201.4万元。真实的数字也许没有那么恐怖,但是养育一个孩子的巨额费用,确实已成为不少家庭的沉重经济负担。想生,可是生不起啊。

不少80后的丁克夫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一胎都不敢生,二胎怎么敢谈起?国家虽然放开“二胎”政策,但是现在的就业、工作、生活等方面,给这些年轻人的压力相当大,以他们的时间、经济能力、养一胎都难,谁有养育第二胎的能力?再说了,现在的8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父母把他们养到大学毕业,结婚成家已经是把家底都掏光了,叫他们养了第一胎怎么还敢再养第二胎? 养育两个孩子从出生到大学毕业,需要多少成本?如果细算起来,恐怕是一个普通百姓根本负担不起的天文数字。

80后们现在自己面对生活实际状况是:已经被工作和房子问题压得喘不过气了,不少人就是结婚成了家,也要依靠家里老人的积蓄资助,才能勉强维持一定质量生活。很多人根本就不敢有孩子,因为生孩子的同时就可能要失去工作。

2002-2013年,零点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沈阳、西安等10城市追踪调查发现,低收入丁克家庭(家庭月收入低于4000元)中,近36%是迫于经济压力;2013年,一线城市的受访者预期,家庭月收入11500元以上才敢生育,二线城市预期则在7000-9000元,远远高于平均收入。“不敢”与“不能”、抚育成本预期与实际收入的差距,透露出部分低收入丁克族的经济地位和生育观念:生存无虞,向往中产生活;既认同普遍生育的传统,又有注重生命质量的现代观念。

面对二胎政策放开,不少家庭却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被迫做出“让生”也“不愿生”的选择。这种被动的丁克现象,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大中城市显得尤为明显。

“丁”或“不丁”的纠结

中国究竟有多少丁克家庭,丁克是不是越来越多,目前并没有一个权威的数据。

据《新华日报》今年4月的一篇报道,30年来,中国丁克的两项指标——丁克行为、丁克意愿均显著上升。关于丁克行为:1994年,上海市区丁克家庭占比4%,2002年上海市妇联调查发现,丁克家庭占全市家庭总数12.4%;2003年深圳市科学院性别文化研究中心调查显示,丁克家庭在全市占比10.5%,呈继续上升势头……关于丁克意愿:2008年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和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所做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显示,三成70、80后认同丁克;2014年百合网就“如果你的另一半不打算要孩子,你会怎么办”做调查,受访者中19%的女性和6%的男性表示“自己也有此打算”,近四成受访者表示“会考虑接受对方建议”……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居民对“丁克”生活的赞成率会明显高于其他城市。而其中又以北京为最。家庭收入越高,文化程度越高的市民,其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的需求更为强烈,对这一观点的赞成率也越高。

不过由严肃婚恋交友网站“世纪佳缘”今年1月发布的《2013-2014年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也显示,想做丁克的人数比两年前明显下降。报告显示,受访者中仅有2%想做丁克,较2011年的调研数据11%的比例明显下降。与此同时,六成受访者支持“国家开放单独二孩”政策,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对这一政策的支持力度没有显著差别;年龄越大、收入越高的群体越支持“单独二孩”政策。如果该政策开放,逾七成人希望生育二胎。

这种矛盾的倾向,似乎也显示了很多家庭的纠结:生还是不生?要不要做丁克?事实上,确实也有迹象显示,一股“反丁克”的潮流正在涌动——一些医院接受35岁以上高龄产妇的比例明显上升,其中不少是放弃丁克生活的女性。

不过作为丁克的一项间接指标,晚婚晚育率似乎能说明一点问题。欧美学者发现:晚育可能使夫妻尤其女方适应无子女生活,更加追求工作成就,最终放弃生育,婚后10年不育的夫妻基本会成为丁克;晚婚女性终身不育率远远高于早婚女性。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和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比对分析,中国城乡初婚年龄均大大推迟,而2008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显示,30岁未育的城市女性比例大幅增长。

丁克扩大个人自由,缓解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无疑是理性与文明的进步。不过国家放开二胎政策,显然已经是意识到了我国生育率已属超低水平,少子化与老龄化同步。南京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主任陈友华说,从经济学角度看,生育的功能之一是劳动力再生产,不育流行未来会拖累经济增长,生育与否所涉及的权利义务应当对等。

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上,著名经济学家李稻葵说,各城市都在竞争高铁,其实人口竞争更为重要。目前丁克主要是东部大中城市受教育程度和收入较高的人群,对全局尚无影响。但随着城市化全面推进,丁克扩展会否超出预期,使生育率进一步降低,造成未来劳动力短缺,仍值得研究。

北大社会学系教授郭志刚表示,人口进入低生育率后,人们实际生育水平要比生育意愿水平要低,这是国际上低生育率人口的规律。也许现实就是:该来的总会来,要生的总会生,要丁的继续丁。

猜你喜欢
丁克养育生育
天下有“完美的养育风格”吗
养育宝宝 专家团来帮你
养育宝宝专家团来帮你
养育孩子 只需温和助推
决不允许虐待不能生育的妇女
有趣的“影子戏”
应对生育潮需早做准备
不能生育导致家庭破裂
医改和生育 两大重点有看头
我们所期待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