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之贵在于“本色”

2015-09-10 07:22景作人
音乐爱好者 2015年4期
关键词:本色哈恩小提琴家

景作人

这是一场十足的“雅乐”音乐会,从曲目的选择上,人们就感觉到了一种浓烈的“哈恩气息”。上半场基本上都是小品,希尔维斯特罗夫的《两首小品》、莫拉维克的《忧郁的小提琴》、林品晶的《秋之孤寂》、佐藤聪明的《微风》均为清澈、冷静,甚至有些凄切的作品,很适合哈恩演奏。音乐会上,哈恩以特有的“干净”和“冷漠”,赋予了这些作品十足的“凉意”和“透”感。

上半场最后一首大作品是巴赫的《第三号无伴奏小提琴组曲》,这是哈恩的拿手作品。作为当今世界上权威的巴赫作品演奏者,哈恩当晚的表现毫无纰漏,精湛无比。舞台上,她以沉着、冷静而又不失内在动感的演奏,为现场观众上了一堂生动的巴赫作品示范课。开始时的前奏曲,她以富有“前冲力”和开阔感的“断音”,将乐曲演奏得如同瀑布般流畅,大有“一泻千里”之感。余下的小步舞曲、加沃特舞曲、吉格舞曲等,亦都演释得均衡协调,妙趣横生,巴洛克风格中特有的精致感被其展现得鲜活而又完美。听了她的演奏,人们仿佛感觉到巴赫的灵光依附闪烁在她的躯体上,那是一种巨大的“回放”效果,是思想上一脉相承的精神再现。

下半场,哈恩选择了大小曲目相间的顺序,力图使音乐产生出更多的对比。开场的德彪西《小提琴奏鸣曲》演奏得虽很顺畅,技术完成得也相当出色,但我个人觉得,这首乐曲是整场音乐会中演奏得较为不理想的作品,别的且不说,单从风格上就不太易被人接受。乐曲开始后,无论是轻巧的音阶走句,还是以特殊弓法奏出的晶莹剔透效果都毫无踪影,剩下的只有略显死板的乐句积累。因此,整首奏鸣曲给人以无甚生气之感,更谈不上印象主义“转瞬即逝”的色彩感了。

另一首大作品是舒曼的《A小调第一小提琴奏鸣曲》。舒曼的音乐一响,哈恩仿佛又回到了严谨、踏实、丰富的感觉中。这首奏鸣曲她演奏得很有“耐性”,音乐的张力控制恰到好处,浪漫主义的轻松诗意也体现得自然充分。

大岛满的《回忆》、里希特的《慈悲》同样是两首冰冷的、没有几个音符的短小“安可曲”。说实话,我认为哈恩当晚演奏的这类作品真的有些令人兴味索然,不知别人感受如何,反正我是听得颇生困意。由此联想到前些年她与加拿大温哥华交响乐团一起访华演出时,一首柴科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令我早早入睡,乏味拖曳的音乐使我第一次感到这首协奏曲怎么那样的冗长。

我这样说完全不是在贬低哈恩,而是一种真实的感受。总体来说,哈恩是一位较为“极端”的小提琴家,她的风格相当别致,有着强烈的个性和代表意义。然而,我个人不太喜欢她的风格,因为除了巴赫、莫扎特的作品外,她的演奏均出奇得“冷峻”。我无法容忍小提琴家缺乏激情,更无法接受只是干净和透明而没有浓郁内涵的声音。我心中的“神”是海菲茨、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哪怕是帕尔曼、穆特、穆洛娃,也能够给我带来精神上的震撼。但是哈恩没有,她太平静了,太理性了,平静理性得使人忘记了活生生的艺术,面前只剩下静态的、花瓶般的、闲来品赏的精美雕饰。

以上这些话请读者不要误解,那并不是对哈恩演奏艺术的攻击,只是我个人和一部分爱乐者的欣赏观点。我不欣赏哈恩的风格,可有人喜欢,有人欣赏,我不习惯哈恩的特色,可有人习惯且赞赏有加。事实上,广大“哈恩迷”们就是看中了其“干净”“冷峻”的演奏风格,迷恋于那“冰”一般的纯洁透明。从这一点来看,哈恩的确能够感化很多人,就连我在内,也无可争议地迷恋她所演奏的巴赫和莫扎特的作品。

其实,要是人们看看哈恩的学习履历,就可以了解到她与那些充满激情的演奏家究竟不同于何处。哈恩虽然出生在美国,但给予她无限知识的小提琴老师布罗斯基是欧洲大师伊萨依的学生,而伊萨依又是法比学派的创立者和主要代表人物,哈恩师从布罗斯基,成为了伊萨依的“徒孙”,故演奏上秉承着欧洲小提琴的演奏风格并不为奇,这一点与帕尔曼等人有着明显区别。

再者,作为女性演奏家,哈恩是“古典淑女型”的代表,她的演奏有修养,有内涵,更有纤美感。她能够被称为当今世界上最“干净”的小提琴家,主要得益于这些特殊的优点。

英雄之贵在于“本色”。到底何为本色?在我看来,一个演奏家的本色就是他的演奏风格、艺术特点和性格特征,没有这些,就无从谈及演奏家的本色。纵观小提琴艺术的发展史,撇开一些年代较远的小提琴演奏家塔尔蒂尼、帕格尼尼,仅从近一百五十年来看,无论是十九世纪的维尼亚夫斯基、伊萨依、萨拉萨蒂,还是二十世纪的克莱斯勒、海菲茨、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哪一位不是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代表?这些大师之所以伟大,归根结底在于他们的风格独树一帜,个性独一无二,若是没有这些,他们如何能够成为小提琴艺术史上的伟大英雄?

今日科技发达,信息爆炸,地球由此“变小”,技术传播变得易如反掌。然而小提琴演奏艺术的各个流派却在逐渐消失,代之以工厂流水线生产出来的大批“同模”演奏家。这些演奏家的技术极为标准,乃至发声准则、技巧规格都一模一样,以至于不借助目录的话,人们都难以从灌录的唱片中区分出谁是谁。这无形中促成了另一种悲剧的出现,即雷同化、平淡化、共性化的泛滥。今天,当人们再想去寻找克莱斯勒、海菲茨、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式的人物时,却发现在茫茫小提琴家之海中,几乎全部充斥着彼此难以区分的“熟面孔”,这样的现象多么令人无奈。

与以上演奏家典型相比,哈恩的出现则令人眼前一亮(可看作一种“哈恩现象”),令人着实兴奋。尽管有相当一部分人不甚喜欢她的“冷峻”(包括本人),但她的与众不同,她的风格独特,她在演奏中始终坚持自己的个性,以属于自己的艺术面对大众,其自信令人钦佩,其精神令人赞赏。

哈恩是值得人们珍惜和敬畏的小提琴家,她对小提琴演奏的理解是建立在个人艺术基准之上,即“本色”的整个层面的。正因为其鲜明的“本色”,人们才欣赏她、膜拜她。看英雄,显本色,没有这一点,哈恩就不可能成为个性大师。

时代的发展势如洪流,小提琴的技术方法、声音概念和音乐展现上的规范将会在新的环境下越来越细化,这种现象对于小提琴演奏艺术的整体性和科学化是有利的,但对于小提琴家的个性发展以及艺术大师的魅力展示,则产生了负面影响,近二十多年来小提琴技术风格的演化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

以此看来,如今的时代多么需要哈恩这样的人物,需要他们的出现,需要他们的存在,更需要他们在艺术中大胆展示风格,大胆坚持风格,大胆表现风格,将艺术家的独特个性全部带给观众,从而在现代社会中树立起风格鲜明的演奏家榜样,哪怕他们的风格不符合一部分欣赏者的审美观点和标准。因为只有这样,英雄才会真正显露出本色,大师的称号才会名副其实。

这场独奏音乐会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它使人们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艺术家的个性、品位和修养。当然这也是有两面性的,我本人便对哈恩持双重态度,其演奏中的长处和短处在我心中“一目了然”,我会有选择地去听她的音乐会,比如遇到老柴敬而远之,遇到巴赫则必到现场。

英雄之贵在于“本色”,这是一句比喻的话,又是一句总结的话。我希望今后能够有更多的音乐爱好者从“本色”出发,全面了解和识别演奏家的独特技能和本领,继而真正领悟到我们这个时代英雄们的高贵之处。

猜你喜欢
本色哈恩小提琴家
提琴被调包了
视角
生命的最强音
回归语文教学本色的课堂对话策略及实施探讨
让语文味成为语文课的本色
变“加”为“减”,让语文课堂更本色
《诗经·国风》 中弃妇诗的 “本色” 味道
身随乐动 心驰神往
戴恩·德哈恩
墙后有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