闸北缘

2015-09-10 07:22胡展奋
新民周刊 2015年36期
关键词:闸北淞沪棒冰

胡展奋

“近抢把”,但凡上海人,几乎没有不关注闸北的。有关它狂飙的房价,它和静安的滚床单,由“谣传”而苟且而公开听证,坊间的热议和段子满天飞。

且不管它的前世今生,我的眼里它可是一坨老鲜肉了,肉夹气是蛮熏的。幼时,常听大人叫它“赤膊区”、“赤膊区”,意指它卖相欠佳,是屌丝、是“夜壶蛋”,是上海苦大仇深之人的集聚地,但这种说法我爷爷生前一听就是要痛斥的:啥人讲闸北推板(差)啊?它都是打仗,被一次次地打光烧光的!从前的闸北,文明昌盛一点不输给四川路、静安寺的!你们懂什么,不晓得历史跟着人哇啦哇啦乱嚼舌头!

他这么说当然是有资格的。因为他的“外国铜匠厂”原来就开在闸北,1932年的“一·二八”被炸了一次,1937年的“八一三”又被炸了一次,可怜的闸北,在两次淞沪抗战中都是主战场,哪怕是再繁荣、再富庶,请问有谁能经得起飞机大炮坦克的恣意轰炸和碾压呢,成为废墟是正常的,嘲笑它“赤膊”、腹黑它裸奔倒是不正常的。

老上海都知道,闸北原属华界,而且“相当有文化”。只要想一想庞大的商务印书馆及东方图书馆都坐落在这里,就知道该有多少文人围着它转。闸北一词,源于苏州河(吴淞江)上的两座水闸。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今福建路桥附近的苏州河上建了一座水闸,就是后来所称的老闸。雍正十三年(1735年),在老闸西面三里外的金家湾(今新闸路桥附近)又建一水闸,称为新闸。“两闸”之北泛称“闸北”。

1898年,重建的淞沪铁路通车,1908年底,沪宁铁路也全线通车,闸北成为沟通上海与江浙的交通中心。交通枢纽的地位使闸北迅猛发展,沪宁铁路与淞沪铁路车站的周围万商辐辏,车水马龙,人烟稠密,其繁华与租界相比毫不逊色。但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中,闸北遭日军重创,著名的商务印书馆及其东方图书馆尽被焚毁。1937年八一三抗战时,谢晋元率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与日军浴血奋战,战场依然是闸北,战后除了天潼路、河南北路、宝山路、七浦路、浙江北路一带还残留一批石库门建筑外,其余中华新路、大统路、芷江路、青云路、中兴路等大片区域悉因战火而“赤膊”,大批难民流民进驻,遂沦为典型的“下只角”棚户区,我们家因战火而逃入静安区康定路,到我幼时已全然不知自己的闸北旧居了,在周围人的影响下常怀着鄙视而又好奇的心态,走过新闸桥或者乌镇路桥去闸北,一如哥伦布们之探土著,事实上,“捡棒冰棒”是不去闸北的,因为闸北的人省钱,棒冰都吃三分一根的,冰把都是细细芦苇秆做的,而不是木质的;其二,捡“糖纸头”也不去闸北,满地的水果硬糖纸,找不到一张“太妃”;不过最好玩的地方还是有两处,一为老旱桥,一为新旱桥,老旱桥很陡,一阶一阶地爬上去,很吃力,但一旦登顶则视野豁然开朗,下面是无数被调度的火车。新旱桥的路面是花岗岩的“弹硌路”,上有46路“抖抖车”经过,桥上居然可以停靠,它是全市仅有的柴油公交车,停车时不熄火,笃笃笃笃地抖个不停,“文革”时,我们“红小兵”常常借着“宣传毛泽东思想”为名,乘上46路,只要语录歌哼个不停就可以免费一直乘到汶水路,再乘回来,呵呵,假公济私其实很早就蔓延了。

1990年的春天,我最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因为婚后无房,我所供职的康复杂志借了一套公房给我过渡,地点居然就是闸北西宝兴路那个“浜北人早点晚点都要来”的“大人家”的贴隔壁!

五樓。推窗就可见到令人意会的烟囱。适逢清明,大队祭拜亡灵的队伍从我们窗下井然走过。

那闸北那地方我们住了一年零三个月就搬走了。没有任何不祥的印痕。只是常常想,闸北,与有荣焉。

猜你喜欢
闸北淞沪棒冰
档案聚焦:85 年前淞沪会战中的郭沫若(二)郭沫若对淞沪会战战况的六点意见
上海史料展纪念淞沪抗战89周年
扬童心文化 育童心少年——上海市静安区闸北第一中心小学基于儿童观少先队活动剪影
棒冰棒书签
闸北近代民俗文化的异质性及其溯源
上海闸北沿河道路粤秀路的设计
闸北信访代理制度创新群众工作方法
蜜豆棒冰透心凉
吃棒冰
上海市民日记中的“八·一三淞沪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