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抗战中的川军

2015-09-10 07:22何允中
文史杂志 2015年3期
关键词:历史经验家国情怀爱国主义

何允中

提 要:抗战八年,共有350余万川军出川抗战。他们转战大江南北,几乎参加了抗战中的所有大型战役,数十万人战死沙场。川军抗战史是我国抗日战争史的重要方面。川军所体现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坚强基石。爱国主义的优秀传统以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学习精神、创新精神和担当精神,是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爱国主义,家国情怀,拼命精神,历史经验。

在1937—1945年八年时间内,四川共计有近350万川籍官兵走上前方,总计阵亡26万,失踪3万余,负伤34万。无论是兵员总数和伤亡总数,均占了全国兵员的1/5。因此,“无川不成军”之说,成了当时褒奖川中军民的流行语。

所谓川军,是指以川籍官兵为主体的,或属川省绥靖公署制内的军队。他们是国民革命军第22集团军(41军、45军)、23集团军(21军、50军)、27集团军(20军)、28集团军(23军)、29集团军(44军、67军)、30集团军(72军、78军)、36集团军(47军)、43军(26师)、88军(新21师)、独立13旅,以及留守川中未开赴前方的24军、95军等。

在前方作战的川军,常年保持约30万。他们分布在全国6大战区,12个省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山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广西、贵州等地。

八年抗战,川军共阵亡和牺牲了战区司令长官刘湘,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师长王铭章、饶国华、许国璋等将官十余员。官兵前赴后继,屡败屡战,不屈不挠,忍辱负重,无怨无悔,在战场上谱写了无数惊天地泣鬼神的壮歌,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川军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战争中,川军官兵的爱国主义精神上升至最高境界,成了他们无可动摇的精神信仰。官兵们从上到下一致称出川抗日是打“国仗”,是为国家打仗、是为中华民族打仗,为复兴中华而牺牲,是尽忠,是天职,是光荣。

四川以及川军的抗战,其领军人物应首推时省主席、省绥靖公署主任刘湘(后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为第七战区司令长官统领川军)。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川军抗战中贯彻始终。那时的刘湘虽年仅48岁,但却身患重病,连弯身穿鞋也不可能,但仍力排众议,带病出征。他在出川抗战声明中说:“誓站在国家民族立场,在中央领导之下,为民族救亡抗战而效命。”最终他因病势过重,仅出征三个月后即客死于武汉万国医院。在逝世前,他留下遗嘱,叮嘱川军“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以争取抗战之最后胜利,以求达我中华全民族独立自由之目的”。

又如,1938年6月,47军军长李家钰对来前线采访的《新蜀报》记者说:“清代诗人袁子才悼念在新疆平叛时殉国的鄂容安的诗句‘男儿欲报君恩重,死到沙场是善终’,我取其意而又改动其中的一个‘君’字,变成了‘男儿欲报国恩重,死到沙场是善终’。鄂容安是为报乾隆皇帝对他的厚恩而死战,最终马革裹尸。可是在今天,再提‘君’,显然就不合适了。我军两万余众在前线苦战,不惜战死沙场。我们要报效的是‘国恩’,这个‘国’,就是中华民国,也就是我们祖国和我们民族。”六年后,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将军阵亡于河南陕县南寺院,是我国阵亡于前线的最高军事长官。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完整地体现于“马革裹尸”的壮举中。

为国家死战,为国家尽忠,不仅表现在各级高级长官之中,而且在下级官兵中也比比皆是,随处可见。如1939年冬季攻势后,美国著名女作家史沫特莱到22集团军前线采访。她记述说,在一个战地医院见一个头上裹着纱布的机枪射手靠墙坐在草席上,于是她靠过去轻声问他伤情。这位伤兵嘴张了张,似乎想说什么,可是说不出话来。过了一会,这位射手终于开了口:“这算得什么,为了我们的国家。”说着,声音微弱下去,头也向胸口搭拉下来。就这样,这位机枪射手死了。

史沫特莱感叹道:“战争爆发以来,他们已经深为民族意识所鼓舞,我看见他们战斗得自豪和勇敢,为一个不曾给过他们任何福利的国家献出自己的生命。”

士兵们普遍具有这种朴实而又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也许他们对国家的概念并不那么清晰,但他们知道,除了自己的小家以外,还有一个赖以生活和生长的更大的家,这就是国家。自己就是这家中的一员,应该义不容辞拿起枪来保卫她。他们这种爱国精神与高级长官所浸润的深厚的国学修养以及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的爱国主义优秀传统,是一致的,融会贯通的。这就是川军官兵浴血奋战、舍身成仁的精神支柱。

二、川军的家国情怀

川军官兵热爱自己的国家,同时也热爱自己的家乡和亲人。而正是这种热爱家乡、厮守亲情,使得川军官兵的爱国主义具有了牢固的根基。当爱家和爱国不能同时兼顾的时候,他们舍弃小家,顾全国家;当忠孝不能两全的时候,他们毫不犹豫,以忠代孝,大义凛然。

1937年底,47军李家钰部步行出川。当他们经过广元朝天驿,在川陕边境地界时,长官命令全体立正向后转,向家乡告别。列队后,面对着家乡,随着执旗兵手中的军旗“唰” 的由直立变为横摆,这些马上就要离开家乡的官兵再也忍禁不住,竟“哇——”的同时嚎哭起来,人人泪如泉涌。不少官兵双膝跪地,俯身叩头,呼爹唤娘。其哭声撕心裂肺、震耳欲聋!直到长官命令士兵起身后转,这些满脸泪水的官兵才又义无反顾地踏上萧萧寒风的征程。

1937年10月阵亡于上海大场镇的26师的团长解固基,“七七”事变后从贵州开拔前,有一封家书寄母:“儿已开赴抗日前线,古人云:‘能尽忠则不能尽孝’,儿愿移孝作忠,以报国家民族。”

在同一地点阵亡的营长刘舟楫倒下后,官兵从他的衣袋中找到一份遗书。其中有:“舟楫在军有年,不无交往,身无长物,死无余件,凡我欠人者、人欠我者,烦付团长及上级等代为清偿,使舟楫报国之后,无负于人也。”

1938年3月17日在山东滕县与王铭章同时阵亡的124师参谋长邹汝祥,阵亡前六天,有家书回乡教导子女:“望汝凡事立志向上,存极甚竞争心,不可一味贪玩,不温习功课以至每事均落人后,不知羞奋。因我身属军人,刻在前线抗战,万一不幸以身殉职完成我军人天职,则今后捍卫国家与复兴中华民族责任端在汝辈。”

川中名将郭勋祺,144师师长。出川临行前,郭勋祺先去拜见刘湘。告别刘湘后,郭勋祺回到家里,特地用车接来儿子的班主任老师叶尧华女士,当着各亲朋好友的面对她说:“我今日即将出川抗日,我的娃儿就拜托您了。如我到前方遇有不测的话,就请教师教育我娃儿,将来长大了也要当军人继续抗日,直到胜利。”

传奇式的抗战将领范绍增,受命88军军长,自己当掉了家产,组织起自己的部队即新21师。出征之日,这支部队高举着一面大旗,上书“受命之日忘其家,出征之时忘其身”。

川中父老乡亲相继送子送郎从军,也同样体现着忠孝不能两全的家国情怀。1937年底,北川县曲山镇的老父亲王者成送子王建堂从军,并赐“死”字大旗的事迹不知激励了多少爱国青年和仁人志士。这面白布制成的大旗中央写着一个斗大而苍劲有力的“死”字。“死”字的左右两侧写着这样的几行小字:

右:

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上尽忠。

左:

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永往直前,勿忘本分。

一曲曲巴蜀儿女的悲壮战歌,无不透溢出川军将士舍小家顾大家,勇于担当,慷慨赴义,忠孝分明的家国情怀。

三、川军的拼命精神

川军官兵奔赴前方,脚踏草鞋,手执步枪大刀手榴弹等简陋的武器,直接面对拥有飞机大炮坦克火焰喷射器等先进武器(甚至还有毒气)的敌人,而奋不顾身,一往无前,靠的就是这种拼命精神。

这种拼命精神为各级官兵所共有,感天动地,屡屡展现。作为川军抗战第一人的战区司令长官刘湘,最能体现出这种精神。当时,刘湘患有严重的胃溃疡和糖尿病,这不仅危及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刘湘本人也心知肚明。但他却为抗战日夜奔走、呼吁、策划而不遗余力,乃至拼了老命直接领兵赴前线。

当时,刘湘已经病势不轻。他在出席1937年8月7日南京国防会议时还慷慨陈词:“抗战,四川可出兵三十万;以两年为期限,四川可筹出兵员五百万,供给粮食一千万担以上。”这掷地有声的话,是由人掺扶着出席会议的病体中发出的。

同年11月7日,刘湘在草堂寺为全省培训骨干的“社会军事训练干部人员训练班”作结业讲话。他面对那群精神抖擞的青年侃侃而谈,谆谆训勉,时间长达二个小时。这个时候,身边的人注意到,他话还没有说完,早已汗透衣衫,腰背都湿漉漉的没有干的地方了,身体之虚弱,令手下心疼心急。

此情此境,手下幕僚人等都力劝刘湘不必亲自上前方,委派得力人手代行可矣;但他力排众议,依然躬亲。

11月底,刘湘在南京亲自指挥川军参加南京保卫战。他调动近七万部队在苏浙皖交界的太湖西岸及泗安、广德一线围堵日军,准备打一个大仗。当月27日,刘湘正在口授命令时,病体难支,又昏迷倒地。经抢救后,他又挣扎着继续下命令,指挥作战。直到第二天,刘湘久病的身体不堪重负,完全昏迷,不省人事。

刘湘这种拼命精神也为各高级带兵将领秉承。

台儿庄战役中,22集团军奉命坚守滕县,41军代军长王铭章率5000余众困守县城。明知困守县城不如城外野战,明知坚炮之下城必破,城破必亡,明知不可为而拼命为之。他带领全军誓言:“生于四川,死守山东!”王铭章下令堵塞四门与城共存亡。三日之后与敌城中激战,代军长王铭章、师参谋长赵渭宾、邹绍孟等将领一一阵亡。

30集团军参加了武汉会战中著名的江西万家岭战役。为了堵住日军前后夹击,接应106师团撤退麒麟峰山口,战场上尸横遍野。战后,集团军总司令王陵基接受了记者张善的采访。他对记者说:“在前方有些将士,遇到重大牺牲,便用电话向我请示办法。我的答复:‘打完’就是办法,军人的任务就是保卫国土,牺牲到底。”

武汉会战后,29集团军坚持鄂西大洪山根据地。在日军反复的扫荡中,集团军总部被包围在大洪山的核心,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最后,集团军总司令王缵绪召集直属队营连长以拼命精神作最后一次训话,他说:“能够突围出去的,最好投靠友军。如果没有突出去的,留在大洪山打游击,只要不死,绝不能让敌人把我们吃掉。不论在哪种场合,都要保持我民族的骨气和尊严。”

1937年10月,杨森的20军坚守上海陈家行,全军伤亡惨重,连军部特务连也拉上火线。全连在连长张文治带领下,在战壕里齐唱岳飞《满江红》后,拼命发起反冲锋,终将敌人打退。

1938年3月14日山东滕县保卫战全面展开,阵亡官兵的尸体不断从火线抢下来向后转运。滕县当地人刘慕唐迎送尸体。他说,我迎的那辆车上有两具尸体,一位看样子约三十岁,留着平顶头张着大嘴好像仍在喊“杀!冲呀!”是中弹而亡的,嘴里镶着金牙,像是个军官;另一位年纪也差不多大,脸上有一道很深的刀痕,鼻梁砍得断断的,血肉模糊。

山东枣庄市退休教师任世淦曾采访过当年滕县的战场。他在调查中记录中写道:

(滕县池头集的)许志元老人说:1938年旧历二月十三日,为了阻击日军南进滕县境内,川军队伍到北边的石墙、古路口一带布防阻击。经过激烈战斗,我川军退守在这里——燕山。连长个头不高,打仗真有种!。

任世淦老师还记录道,他们到了快要抵抗不住,要撤退的时候,向该村村民大声喊叫:“老乡啊,你们赶快找地方避一避噢,日本鬼子上来,我们就要和他们拼命喽!”

可见,“拼命”就是川军官兵的精神。

徒手官兵也拼命。徐州会战后期,我22集团军500名徒手新兵奉命向西撤退,途中被日本骑兵包围。领队官兵打光了弹药,全营被敌人俘虏。鬼子把俘虏赶下一道黄河河堤,架起十多挺机枪准备屠杀时,数百名官兵高呼“拼罗!”一起向河堤冲。我官兵有不少人在机枪扫射下翻上河堤,扭住鬼子用拳头、石头和牙齿撕打拼命,竟然夺下几条枪,冲开一条血路!

最后突围的只有罗浚等十几个人,四百余新兵全部拼命战死。

四、川军在战争中成长

八年抗战,川军总是处于敌强我弱的局面。官兵们不断向战争学习,从残酷的战争中总结出不少克敌制胜或减少牺牲的战术,有的还很成功,取得了不小的战果。

守城战,这是最不成功的战术。但守城往往是上级命令,必须执行。川军没有重武器,完全不具备现代战争中守城的能力。守城只有依靠城墙上的工事和手榴弹,实际只能躲在城垣里,遭受敌人飞机大炮的猛烈轰击,退无可退,战无可战,最后被日军重炮轰垮城墙,惨重伤亡。比如山东滕县保卫战,41军守城三日,虽然完成任务,但伤亡官兵5000。47军在山西长治、安邑守城战也是如此。1945年45军守卫湖北老河口,虽然守城14日之久,但最终放弃。

阵地战(包括积极的防御战),这也是一种硬拼战术,是为了巩固战线,或是为堵截日军。战场牵一发动全身,不得不打。激烈的阵地战往往尸横遍野,伤亡惨重。如在淞沪会战中,刘雨卿26师坚守大场阵地,最后移交阵地时从战壕中站起来的不足700人。杨森20军坚守蕴藻浜阵地,几进几出,连军部特务连也增援上阵地,七天中全军伤亡七千余。王陵基30集团军参加万家岭战役,为了围歼106师团,在两面夹击下死死堵在江西武宁县麒麟峰,伤亡数千最终完成任务。好在川军总结出一套“弹簧战略、群式战术、蜂式战斗”的方式,减少了伤亡。

运动战,随着战争的深入发展,尤其在武汉会战后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官兵在战争中学会战争,战术水平不断提高。在运动中打击和消耗敌人成了一种积极的手段。如44军李秾在茶陵之战中,创下了精彩的运动战战果。其以一个师的力量,在运动中打打停停,诱敌一个师团进入伏击圈宿营。全师以一百多门迫击炮预先埋伏,半夜时分一万多发炮弹射入敌宿营地,乘敌慌乱发起冲锋,打得敌人丢盔弃甲。

30集团军祝顺锟的新34师攻占江西泰和县城的战斗,也是精彩的一笔。祝顺锟奉命长途奔袭增援遂川机场,途中遭遇从泰和赶来的敌34师团。两个编号“34”的部队发生激战。祝顺锟一边加强正面攻势予敌以假象,一边在夜间以有力部队向敌后转进;迅速甩开敌人后,突袭敌人巢穴泰和县城,顺势拿下泰和,移交给了江西保安旅。

游击战,川军官兵本不懂游击战,但在战争中一边向八路军学习,一边在战争中学习,以至于游击战成了川军官兵有力和常用的战术,而且取得了不少的战果。如在滕县作战时,125师派出小股部队深入敌占区,伏击了敌少将旅团长田岛荣次郎的车队,打死他的翻译官,重伤田岛本人。 29集团军在鄂西坚守大洪山根据地,部队化整为零,在缺吃缺穿缺医缺弹药的极度困难条件下,在日本人的包围圈里转着圈子跟日本人打游击,创造出“老王推磨”的打法,坚持斗争一年多,沉重地打击了敌人,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又如47军在中条山区的游击战、新二十一师在浙赣会战中的游击战,都是十分精彩的、可圈可点的游击战。即使是在相对稳定的双方对峙中,川军官兵也常有小股游击队深入到敌人后方游击,骚扰和疲惫敌人。甚至在长江边上的23集团军还创造了被称为“流动炮”的炮兵游击战术,炮击敌人在长江中航行的舰船。

总之,各种各样的游击战是川军各部广泛应用的战术手段,给予敌人大量的杀伤。

地雷战、水雷战,在1942年的第二次浙赣会战中,23集团军黄士伟工兵营算尽秋毫,在兰溪城北面埋雷取得辉煌战果,炸死了日军第十五师团中将师团长酒井直茨。

布放水雷是我军打击日军在长江航行和航运的重要战术。日军虽然控制了长江两岸,但却无法阻止无孔不入的水雷战。我官兵不怕牺牲、不惧严寒,几百斤重的水雷要几个士兵抬,还要在武装护送下穿过敌重兵驻守的封锁线,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水雷还是常常成片成群地布放于长江之中,让鬼子防不胜防。这种战术,21军军长陈万仞称为一本万利的买卖。几年中,敌人共计有500余艘船舰被水雷炸伤炸沉。

夜袭战,这是川军官兵惯用的战术。以排连为基本单元的夜袭常用于攻击敌军的堡垒、城镇和炮兵阵地等,以为后续部队的突进和夹击创造条件。小规模夜袭行动则被官兵戏称为“摸夜螺蛳”,这是川军官兵的拿手好戏。常是二三人一组,乘夜摸入敌阵,摸出敌人的弹药武器、机枪食品等。还有则是摸掉敌哨兵,甚至捆回活鬼子。还有则是骚扰敌人,让敌人夜间互射,不得休息。战术多种多样,十分有效,官兵乐此不疲。

各种战术中最悲壮的莫过于敢死队之战。由于敌军拥有全面装备优势,川军面对汹涌而来的日军坦克或攻取坚固堡垒、或翻越城垣峭壁悬崖以袭敌,往往靠热血之躯拼死搏杀,甚至身捆炸药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组成敢死队时,被挑中的壮士或是自告奋勇的队员,都知道自己是九死一生,往往向长官或战友交待后事慷慨上路。也有的根本来不及有临行遗言就飞身扑向敌阵或隆隆而来的坦克……真是可歌可泣,惊天地而泣鬼神。这种战术不得已而为之,成功率高,失败也不少。如22集团军125师在滕县战役中三攻二下店,第三次攻击全面占领街区,唯有中央堡垒尚未攻克。堡垒四周成开阔地带,无法隐蔽接近,于是组成敢死队突击。敌人机枪成密集火网,敢死队员没有重武器伤亡惨重。最后敢死队员全部队放下步枪,一手拿大刀一手拿手榴弹,分列排队成波次冲锋。其时尸横遍野,血流成河,道路为之堵塞,但最终未在敌援兵赶到前攻克堡垒而功亏一篑。

此外,还有多种战术,不一一而述。

五、川军的重要战果

八年抗战,重大会战川军几乎无役不在,大小战役不胜枚举,如杨森20军参与淞沪会战、武汉会战、三次长沙会战以及长衡、桂柳、独山作战;刘雨卿26师参与淞沪战役、武汉会战、浙赣会战、南昌会战、上高会战;孙震22集团军参与娘子关战役、台儿庄战役(坚守滕县)、武汉会战、随枣会战、老河口保卫战;王缵绪29集团军参与武汉会战、随枣会战、保卫大洪山作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王陵基30集团军参与武汉会战、长沙会战、长衡会战;李家钰36集团军参与山西东阳关和东条山作战、河南豫中会战;范绍增88军参与浙赣会战、温州之战等等。在这些重大战役中,川军官兵不仅担负着正面作战,还常要担负为中央嫡系部队扫清障碍的偏师任务和殿后掩护任务,稍不遂意,轻者遭斥责,重者受处罚。

川军在战争中成长,取得累累战果。八年抗战,川军击毙击伤中将、少将各一,大佐以下及鬼子兵难以统计;还击落意大利法西斯赠送给日军的最新式轰炸机天皇号及大小战斗机轰炸机若干,缴获山炮野炮及轻重机枪步枪无数,击沉炸沉日军船舰数百艘;一度攻占和收复温州、余杭、丽水、安邑、平遥、襄樊、平江、修水、衢州、马垱等县城和要塞。以川军之最低劣装备,取得如此辉煌战果殊为不易。

六、川军将领的儒雅之风

川军老一代的将领都有在清末的保定系、四川陆军武备学堂或各地讲武堂学习的经历。这些学堂招生条件极高,不仅要有体能测试,还要考试国学。因此,这些老一代的将领多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如傅常、王缵绪等都是以秀才出身考入陆军学堂的。

川军中的二三代将领又有许多是20世纪20年代投笔从戎之人,有的不仅有国学根基,还有西学的基础。如122师第二任师长张宣武,少时考入欧美预备学校法语系,新五师参谋长何煋荣考入军校前就读于成都华西大学预科。

这些将领中作战不乏猛将,闲暇时却也相互唱和,吟诗作赋。试举几例。23集团军总司令唐式遵,在1937年9月川军出川誓师大会上登台赋诗:

男儿立志出夔关,不灭倭奴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处处有青山。

20军军长杨森淞沪会战后有诗作:

满天烽火遥相望,切齿倭奴势正张。

指点三军杀敌处,刀光如雪月如霜。

30集团军72军军长傅翼长衡会战增援赣南,雪天过井冈山,触景生情,诗曰:

井冈高万丈,漫天雪花飘。

茅檐生玉烛,悬岩铸银镖。

冰凝铠甲厚,雪拥马蹄高。

抗日军令重,未敢脱战袍。

阵亡于滕县的41军第740团团长王麟,少时心忧国事,曾作一对联挂于床头,日夜看读:

国势衰颓多愤慨,

民生凋蔽总忧心。

这些诗作联语,文笔流畅,境界颇高,在军中传唱甚广。

川军中虽有一些将领出身于行伍,文化基础差,升为将领全凭作战勇敢和战功,但在前者的影响下却也能附庸风雅。如师长孟浩然,原本叫孟青云,却以唐代大诗人名冠之,以示重礼重文,洗心革面。另一位师长,也要咬文嚼字,说话或批示文件常加一个“也”字,虽不伦不类,却也显示出握枪之手也想习文的愿望。

以上种种,蔚成军中的文化风气。

七、川军的纪律和军民关系

官兵出川抗战,远离故土,强调群众纪律成为各部的要务。有的还仿照八路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制定了自己必须遵守的纪律和注意事项,如杨森的“四大纪律,十四项注意”。其“四大纪律”:一、决心英勇抗日,二、服从长官命令,三、不要人民东西,四、坚固国军团体;“十四项注意”:一、逢人宣传,二、说话和气,三、爱惜武器,四、不当散兵,五、整洁驻地,六、买卖公平,七、借物送还,八、损物赔偿,九、不乱拉屎,十、远让汽车,十一、不嫖不赌,十二、自己洗衣,十三、负伤守纪,十四、负伤交枪。

范绍增部也规定了类似的纪律和注意事项。

这些纪律执行得十分严厉,各部都有处决不法分子的记录。李家钰甚至处决过总部一名蹂躏妇女的上校。

由于有了这样的纪律,川军同驻地老百姓形成了十分融洽的军民关系。1940年出版的《民族战争中川军战绩史料存要》记载:

(皖南民众)看见川军待他们如弟兄,买东西给价,分文不少,借东西原璧归还,说话和平,老百姓知道川军可亲,便纷纷为川军服务。

(鲁南)川军又是那样的军纪严肃,处处讲规矩,所以特别受到民众的爱护。送食物、送柴火、送冻疮药和手套的络绎不绝。

王副师长学俊曾下令传达民间,不必馈赠。但各村镇之送礼者仍不绝于途。

村民送到即走,也不管川军收纳与否。

所以至今许多到鲁南的部队,还冒打着川军的名声。

川军与老百姓的关系,是鲜血凝成的鱼水深情。

前述枣庄退休教师任世淦在调查记录里写道:

(一位川军士兵受伤了)宗茂忠老人二话没说,就背起这位受伤的川军战士吃力地向山下走去,谁知还没走到山根就被站在山顶上的鬼子看见了,鬼子瞄准目标“呯呯”开枪,宗茂忠老人就和那位战士倒在一起。

(川军士兵)杨子清流血过多,昏迷在万院村边农场一个窝棚里,后被抱柴而来的赵家老奶奶发现。赵奶奶六七十岁了,见是我爱国战士,就把杨子清搀扶到自己家中掩藏起来。她省吃俭用为杨子清治伤补养,使得这位川军战士逐渐好转,恢复健康。临城沦陷了,杨子清无法追上自己的部队,就认赵奶奶为母住了下来。赵奶奶孤独一人也把杨子清当成亲生儿子。一直到抗战胜利,又到解放之后,杨子清一直靠做小手艺养活赵奶奶。“文革”动乱,赵奶奶离别人世,杨子清披麻带孝将这并非生身的老母安葬之后才返回四川老家。

各地官兵深受当地民众的怀念,这种怀念历经数十年而不忘。

2013年,山西省东阳关镇的民政干部写道:

川军们开口大爷大娘,闭口兄弟嫂子相称。除了外出吃饭操练,闲下来擦拭枪支,讲究卫生。他们买东西公买公卖,军纪严明。

2014年12月,笔者作为川军抗战将领后人代表之一,组团“国共两党抗战将领后人抗战历史宣讲团”深入皖南,探访当年川军50军驻地并祭奠阵亡将士。当地群众自发地热烈欢迎,四处悬挂彩带横幅,鞭炮锣鼓齐鸣。人们引领着宣讲团参观当年的抗战文物和遗址,争相诉说抗战川军的事迹和军民深情,言之切切,泪之潸潸,令我们两党抗战将领后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八、川军抗战的历史经验

日本侵略军无疑是支强悍的军队,凶狠、残忍、装备精良而又训练有素,更兼具有百年国际战争的经验和谋略。川军同这群武装到牙齿的敌人相比,以欧洲战争理论家的标准,只能是一支准军事组织。然而八年的抗战,日本人最终低下了头,呈上投降书。虽说最终全面击败日本帝国主义是国际反法西斯阵营的联合力量,但川军始终是这个阵营中重要而光荣的一员。这是川军的骄傲、川人的骄傲,也是全体国人的骄傲。

八年抗战,国家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四川征抽的壮丁,体重标准已下降到80斤为起步。不过,我们的军队却越战越强,越战越有力量。战争的天平由开始的一边倒,逐渐向平衡乃至人民的胜利转换。战争后期,战场上出现了新的局面,如1944年底范绍增部新21师攻打温州时啃下城外制高点的莲花芯战斗,两次攻打,增兵相助,终获成功。22集团军125师坚守老河口14日,完成任务,最后受命有序撤退。甚至还有四名士兵在班长的带领下向一小队鬼子发起冲锋的战例和一名炊事兵拿菜刀俘获一名日本兵的故事。这些都说明川军官兵在战争中成长壮大,敢于藐视敌人,具有无比坚强的必胜信念。

川军抗战越挫越勇,面对强敌敢于亮剑,靠的是什么?归根到底,靠的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巨大支撑。这也是全民族抗战取得伟大胜利的坚强基石和力量源泉。家乡父老的嘱托和期望,扎根于官兵心中。前方民众对官兵的支持、帮助和拥戴,使官兵爱国主义精神得到显著的升华。他们说,为国尽忠本是军人天职,今天老百姓对我们这样爱戴,死而无憾了。

官兵在前方,目睹了日军惨无人道的暴行,妇女被强奸、老人儿童被屠杀、村庄被焚烧、城市被轰炸,国恨家仇令全身血脉偾张。国家不能破,国家不能亡——这是川军上下一致的信念。即便是一些被抓丁到了前方的士兵也被爱国主义点燃了全身的火焰,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

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自是一条经验。烈士的鲜血书写着战场的教科书。向对手学习,仗打多了,小鬼子的战术也见多了,利用敌人的招术打敌人;同时也向共产党学习纪律,向八路军学习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战术,持久战持久打。八年期间,全国人民一条心,国共两党一条心,上上下下一条心,最终赢得了这场全民族抗战的伟大胜利。

川军抗战史是我国抗日战争史的重要方面。知史可以鉴今。如果今天还有战争,即使是高科技条件下的战争,最终还是人的战争。川军体现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时俱进的学习精神、创新精神和担当精神,是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万岁!

作者单位:四川巴蜀抗战史研究院

猜你喜欢
历史经验家国情怀爱国主义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近代以来中国办学成功历史经验之浅谈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水务纠纷的化解之道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延安时期党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