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网络外交与中国的应对之策

2015-09-10 07:22苏淑民
人民论坛 2015年8期
关键词:中国网络策略

苏淑民

【摘要】民间网络外交是信息时代发生在外交领域的重大革命,具有自由性、平等性、个体性、即时性、廉价性与便捷性等特点。中国民间网络外交近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通过论坛、网络签名、创办网站等形式开展,但在实践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中国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大力发展网络民间外交。

【关键词】网络 民间外交 中国 策略

【中图分类号】D82 【文献标识码】A

民间网络外交的涵义及特点

网络外交(Cyber Diplomacy or Internet Diplomacy,Virtual Dilomacy)是媒体外交的一种,在广义上是指依据各种电子网络技术和网络平台所开展的对外交往、对外宣传和外交参与等活动。这些电子网络主要包括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合称“三网”。网络外交又分为官方网络外交和民间网络外交两大类。官方网络外交指政府部门直接利用网络工具执行官方的公务性外交任务,或由政府扶持媒体、非政府组织、个人等行为体,依托各种电子信息网络,有针对性地对国外民众开展的外交活动。①民间网络外交则是指由民间机构和国民个人在网上进行的带有政治效用和非官方外交性质的对外交往活动。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开展网络外交的主体不同,前者是一国政府或受政府直接操控的组织或个人,后者是具有相当的自主性和自发性的民间机构或国民个人。网络的属性决定了民间网络外交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由性。自由是网络的灵魂。任何肤色、种族、地域的人们可以直接就特定问题进行朋友式、便捷式的深入交流,他们不需要由别人来代表自己,就可以直接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并直接影响其内心世界和价值观。比尔·盖茨曾说过,“由于信息无法再完全掌控在政府手中,这种技术进步是世界各地自由的巨大胜利。”②

第二,平等性。在网络上,人与人之间没有差别,人们在网络上发布的信息所取得的效应没有差别。比尔·盖茨认为“虚拟平等”远比现实世界中的平等容易实现,这是信息高速公路的显著优点。

第三,个体性。除了少数民间组织(如作为整体的网站)以外,网络行为主体主要是个人,网络世界的行为体多为个体而非团体这种网络单一终端接收特征,决定了非国家力量掌握了绝大部分的网络直接使用权,网络话语权的社会属性导致了网络权力向个人的分散。③

第四,即时性。民间网络外交的敏感性很强,当今国际舞台上发生的任何重要事件几乎可以同步地在网络上收到反馈信息,并迅速传递到现实世界的各个角落,这有利于监控政策的实施进程,及时进行政策调整。

第五,互动性。每个参与主体都可就共同关心的事务相互探讨,既可凝聚共识,又可有不同观点的相互交锋和辩论,从而有效推动共同关注的事务转化为公共利益和公共政策。

第六,廉价性与便捷性。网络运行费用相对较低,网络传播具有廉价、共享和高度扩张的特点。“互联网造就了一对一(通过电子邮件)、一对多(通过个人主页或电子会议)、多对一(通过电子广播)以及最重要的多对多(通过上网聊天室)等不受时空限制的传播,方便了参与外交的国际行为体及时沟通和交流,做出外交决策并付诸实践。”④

民间网络外交是信息时代发生在外交领域的重大革命。在传统社会里,由于受到物理国界和交通通讯技术的限制,各国之间的绝大部分民众终其一生都无法进行直接的交流沟通,外交仅局限于特使外交、会盟外交或职业外交形态。但在网络平台上,成千上万的各国民众之间彼此交流和争论已经变成了现实。据国际电信联盟(国际电联)发布的统计数字,到2014年底全世界网民总数已接近30亿,全球互联网用户普及率接近40%。⑤如此大规模网民的出现,引发了外交领域的革命性变化,对传统外交形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首先,外交主体多样化。民间网络外交的兴起,使更多“非政府行动者”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各种方式介入外交决策过程,表达和影响民意,分享国际政治权力,从而改变了现代外交以一国政府和职业外交官为主要行为体的现状,民间力量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人民成为行使外交主权的主体之一,他们不再只是充当隐身在国家背后的外交授权者。国际政治舞台成为包含网民积极参与的政治场域,外交事务已经不再由国际官僚体系或主流媒体所主导垄断,“国家外交”开始与“网民外交”并重。这意味着一个更为民主的世界交往方式的到来。

其次,外交运作公开化。互联网上便捷的信息复制与传播,几乎使人人都可以获得信息,更多的人参与其间,更多的内容进入网络,从而推动国际政治透明性。国际政治越来越不依赖于政治谈判、正式官方文件所具有的特殊通道开展。从网络上,人们不仅可以接触到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等现实信息,还可以查到那些被视作异端的信息,被某国政府封锁的信息。各国政府领导人的言辞、各国政府的外交行动,在网络上以相当高的透明度瞬间传遍全球。

再次,外交内容多元化。传统外交以政治、军事等“高级政治”为主要内容,民间网络外交使外交运作必须面对更多样化的议题,包括人权、跨国犯罪、恐怖主义、环境污染、历史遗产处理(如拍卖遭掠夺文物)、外国公司运营(如谷歌在中国)等广泛领域。

最后,外交目的与价值普世化。传统外交的目的主要是主权国家为了“维护和增进国家利益”。而民间网络外交的兴起,除了促进国家间关系、增进人民之间友谊外,还有维护世界和平,增进全人类利益的目的。如作为网络民间外交主体之一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在环保、禁止核武器等领域开展活动,目的就是为了整个人类的和平与发展。

中国民间网络外交的发展

自1987年中国首次接入互联网以来,中国逐渐成长为互联网大国,网络对国家内政与外交事业的贡献越来越大。2014年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指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2年底的74.5%提升至81.0%,互联网普及率为45.8%,是世界上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⑥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互联网大国,并且进入稳定发展阶段,这为中国民间网络外交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有关中国外交和国际关系问题的讨论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网络论坛上,并往往带有民族主义的情绪。针对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中美军用飞机撞机、“9·11事件”、中国商人赵燕被美国移民局官员殴打事件、抵制家乐福、反对日本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维护钓鱼岛主权等事件,互联网上都曾掀起声势浩大的舆论浪潮,对中国的对外政策产生一定的影响,网络舆论也已开始受到政府的关注或利用。中国民间网络外交的开展主要通过以下主要形式:

第一,通过论坛(BBS)表达观点、意见。许多官方网站建立了专门讨论国际、台湾或香港问题的网络论坛,为网友表达意见提供了园地,如《人民日报》网站上的“强国论坛”,外交部网站上的“中国外交论坛”,新华社网站上的“统一论坛”和“发展论坛”等。网友们在论坛上心系外交,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思想和建议。

第二,创办网站。如广大网民在2008年创办的“反CNN网站”,在应对拉萨“3·14”事件、汶川地震救灾和宣传奥运等事件中传播了真相,广大的80后年青网民发挥了主力军作用。“爱国者同盟网站”针对网民关注的热点问题开辟了“两岸时政”、“军事国防”、“保卫钓鱼岛”等专栏,供网民抒发自己的看法和主张。

第三,通过博客、微博和即时通讯工具(如QQ、MSN等)进行沟通和信息传播。科技进步的力量,使得草根博客和草根网民们成为一只强大生力军,他们通过创建博客、视频共享等手段,推动传媒进入大众唱主角的时代。有关中国社会的真实音像资料和文字材料,都可以通过社会网络和博客广泛对外发布,影响着社会舆论。时下比较受公众青眯、发表一些时政热点的博客有,中国博客的思想/时评博客、新华网的时政/军事博客、强国论坛的时政/军事/委员博客、腾讯的社会/时政博客、凤凰博报的凤凰评论/军事博客等,这些博客让人们更广泛地了解与参与政治决策。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这一通过网络快速发送文字、图片、语音和视频的手机聊天软件逐渐受到热捧,成为网络舆论生成的重要载体。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已拥有超过6亿微信用户和580万公众账号,⑦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移动社交应用。2013年5月7日,外交部开放了微信公众平台“外交小灵通”,这是中央部委首个开通的政务微信,这就使得普通民众能够及时了解外交动态,外交工作逐步进入老百姓的视野。

第四,网络调查和投票、网络签名运动。参加网络调查和投票、网络签名已经成为很多网民参政议政、表达民意的重要手段。网上签名是舆论的升级和直接表达,往往形成较大规模并产生很大的舆论影响。如2003年“爱国者同盟”等7家网站发起的“对日索赔百万网民签名活动”历时近一个月,最终征集到1119248个网友及12518个网站签名。9月18日,活动组织者将4000多页的网民签名和对日索赔《联合声明》递交日本驻华大使馆。⑧同年8月,“为反对京沪高速铁路采用日本新干线技术,网上开展了签名活动,一周时间内就有约8万人签名,使得中国政府年内作出决定的计划因此搁浅。”⑨2005年,由中国社会部门、中国经济部门与离散华人社群所组织“反对日本入常签名”活动,引起很大反响,我国外交部给予了积极的回应。

中国民间网络外交的影响

民间网络外交具有“扩张效应”和“共振效应”,能够激发受众情绪高涨,给一国政府带来巨大的舆论和政治压力,从而对一国外交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生直接的外交影响。强大的网络舆论展示了民间的力量,使外国政府和媒体不得不正视和对待。如,2008年的中国网民反CNN运动和创办的反CNN网站,抗议西方国家和媒体的歪曲报道,引起了国际关注,使西方的一些媒体(包括德国、英国)被迫就某些做法公开道歉。

二是对外交决策的影响。网民在短时间内营造出来的强大舆论关注以及建言献策,迫使相关部门加以重视和回应。网络民主改变了外交的议题选择机制。以往的外交决策是单向式、自上而下的集权控制模式,民众被排除在外交决策体制之外。网络民主使网民通过合法的、非暴力的、低成本的途径表达自己的意见,网络舆论背后的强大民意迫使相关部门不得不严肃对待,进而影响公共决策。

三是“底线限制”。任何有关领土主权等重大决策都不能忽视强大的网络舆论影响,网络舆论为中国外交决策划定一些“禁区”和“红线”,特别是在领土争端等敏感问题上。

四是间接影响,即通过网络舆论影响国际社会进而再影响中国外交。中国的网络舆论往往成为许多国外的研究机构、观察家甚至是普通人的分析对象,他们据此得出的结论最终会反馈到相关国家对中国外交决策之中,从而又影响到中国对相关国家的外交决策。网络舆论常常扮演着一种民间外交的角色,只不过多数网民没有意识到而已。⑩

中国民间网络外交面临的挑战

从当今时代发展趋势看,尤其是对比全球网络外交的发展现状,中国网络民间外交在实践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民间网络外交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中国网络外交主体依然很单一,主要集中于外交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等政府部门,以及新华网和人民网等由政府直接领导的网络新闻媒体。相比之下,民间力量非常薄弱,中国庞大的网民队伍、博客数量和越来越普及的社会网络人群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和个人都是网络外交的主体,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非政府行为体所起的作用更为明显和直接,非政府组织在制定国际规范、传播价值规范、塑造国家形象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中国的非政府组织仍处于不发达状态,这使得中国网络外交的民间主体不能凝聚成更大力量,难以为中国的外交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过去,中国主要依赖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介进行对外传播,或者组织一些对外演出、开展中外文化年、设立孔子学院等官方色彩浓厚的活动直接对外交流,但收效慢、成本高,而对网络这种见效快、成本低、无国界的外交平台则明显利用不够。某些管理部门没有正确评估普通百姓的爱国热情和对政府的支持力量,以致在某些情况下对民间网络力量持戒备态度,甚至有排斥和抵制倾向。

第二,民间网络外交行为一直缺乏合理的引导与控制,理性不足。虚拟和匿名的网络舆论,容易出现一些激烈、极端和不负责任的言论。中国网民中很多都是青年人,他们看问题会经常出现不理智、情绪化倾向。因此,中国网民常常给外界造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常常鲁莽情绪失控的不良印象。如2003年,学者马立诚发表了《中日关系新思维》一文,提出要理性看待中日关系,中日关系应从大局出发的主张,但却遭到广大网友的严厉批判,而且这些批判言辞往往上纲上线,甚至将马立诚等人称为“汉奸”、“卖国贼”。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将一些中国年轻网民称为“狂热”的愤青、“盲目排外”的“义和团”,“狭隘的民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者。

第三,中国对网络外交的研究也很落后。网络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西方国家网络技术领先,主导运行规则,占据语言优势,对网络外交研究成果颇丰,在国际上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而中国学界对网络外交研究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一些研究只出现在某些学者的零星探讨中,有分量的著述更加缺乏,在国际学术界缺少中国的声音。

整体而言,中国民间网络外交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都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两方面的融合与相互促进。在理论研究方面,外交和国际关系学者们应该倾注心血、大胆探索、与时俱进,进一步研究和挖掘民间网络外交的内涵和规律,从而引领实践。

中国民间网络外交的发展路径

就实践层面而言,推动中国民间网络外交应当重点在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第一,政府主管部门积极加以监管和引导。政府要采取措施积极引导,着力做大做强网络外交群体。目前,在官方网络外交发展受到网络主权、信息主权被挤压,网络信息技术力量有限等各种因素制约的情况下,政府更要尽可能地加快发展民间网络外交力量。中国是人口最多的国家,是国际互联网用户和无线通信、无线媒体用户数量全球第一的国家,“中国网民”理应成为全球民间网络外交的最大主体。

政府同时要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创建自律和他律机制,营造网络正面“舆论场”。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部分网民表现出极端、暴力和不负责任等偏激和非理性倾向,这就要求网民、网站和互联网行业都应该有较高的自律性,同时政府要加强技术与法律法规监控,创建他律机制,在自律与他律的互动中构建和谐网络。

第二,提高网民的网络素质。一是加强网民的公民意识,特别是责任意识、权利意识和规范意识的培育,培养网民的理性平和精神,扩展其国家利益与世界情怀相结合的视野。二是加强网民的外交知识教育,包括外交部门在内的政府部门应积极、全面宣传政府的外交政策,使我国外交面对的复杂现实与艰巨任务得到网民们全面、理性地认识,同时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向网民宣传普及国际问题知识、外交知识。三是提高网民的外语水平。外交的实质是不同国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德国的冯·俾斯麦曾说过,“外交就是在国外交朋友的艺术”。民间网络外交在实施过程中,首先要克服就是包括语言障碍在内的沟通性障碍。目前,互联网上的信息流量90%使用英语,英语是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影响力最强的语言,这种事实短期内不能改变。尽管汉语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中国在全球各地建立了400多所孔子学院推广汉语,但目前汉语全球化短期内不具有可能性。中外交流只能运用汉语—英语交互翻译或共同用英语方式进行。因此,外语教育显得非常重要。除了加强英语教学外,还应加强对俄、日、法、德、西葡语的学习力度,培养更多的外语人才。四是提高网民的网络素质,即对网络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的必要能力及应用网络、创造网络的技术能力。

第三,创建社交网站与国外网民进行互动交流。2010年,英国《卫报》援引CNN和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等的调查结果综合显示,美国网民分享新闻的最常用渠道是Facebook、YouTube、Twitter等社交网络(43%)。facebook.com等虚拟空间在全球迅速扩张,它所代表的网际互动模式则有可能对网络外交产生深刻影响。其他一些国家在民间网络外交中的做法也值得借鉴。如瑞典在虚拟社区second life网站上建立虚拟大使馆开展官方外交活动,由专人负责与到访的网民聊天,来促进与各国青年的交流及增进国家形象。芬兰创建了projectfinland.org网站来与美国学生进行直接交流。韩国在1998年创办“网络外交使节团”(简称VANK),通过网络向世界介绍韩国,提升韩国的国家形象。

第四,对青年学生“出国交友”项目进行鼓励和财政倾斜。国家应向高校提供更多的学生短期出国基金支持,以交流访学等形式派遣大批学生短期出境,扩大与外国当地人交往,回国后可与这些外国人士继续保持联络,并以此为基础扩展人际交往圈。国家也可组织和鼓励“政治上过硬”的大批青年学生注册成为国际交友网站用户,进行对外交流和沟通,为网络外交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五,加强非政府组织的网络外交。冷战后,国际非政府组织利用网络加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发展出新的外交方式,如电子邮件游说活动;借助网络联系动员公众,通过公众向政府施加压力;结成非政府组织联盟,对决策者施加影响,如1997至1998年,全世界的几百个组织通过网络联系起来,成功地使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推迟讨论多边投资协定等。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可以借鉴这些经验,紧跟时代,建设互联网硬件措施,提高专职人员和志愿者的互联网应用能力,积极开展网络民间外交。

(作者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法政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特色民间外交理论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4AZZ014)

【注释】

①白续辉,廖金宝:“网络外交的兴起与实践”,《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年第9期,第56页。

②“美国防部长:Twitter 是重要战略资产”,http://tech.sina.com.cn/i/2009-06-19/18163196247.shtml.

③顾丽梅:《信息社会的政府治理:政府治理理念与治理范式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35页。

④Joseph S. Nye Jr. "The Information Revolution and American Soft Power", Asia-Pacific Review, Vol9, No.1, 2002, P.60-76.转引自唐小松,黄忠:“论信息时代的网络外交”,《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6期,第53~54页。

⑤“国际电联:2014年底全球将有30亿人使用互联网”,http://www.sootoo.com/content/493757.shtml.

⑥“CNNIC:2014年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199it.com/archives/187834.html.

⑦“微信注册:后台实名前台自愿”,《新京报》,2014年8月8日。

⑧“中国互联网上的民意表达”,http://news.ifeng.com/phoenixtv/72628283539193856/20041217/470239.shtml.

⑨《参考消息》,2003年12月31日,第8版。

⑩参见李开盛:“中国外交应善用网络舆论”,《学习时报》,2012年8月8日。

参见唐小松,黄忠:“论信息时代的网络外交”,《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6期,第20页。

“社交网络成美国网民分享新闻最常用渠道”,http://tech.163.com/10/1008/09/6IFB55NP000915BF.html.

白续辉,廖金宝:“网络外交的兴起与实践”,《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年第9期,第57页。

王杰,张海滨,张志洲主编:《全球治理中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58~163页。

责编/张晓

猜你喜欢
中国网络策略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