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库塞发达工业社会批判理论解析

2015-09-10 07:22石文学
人民论坛 2015年8期
关键词:马尔库塞科学技术自动化

石文学

【摘要】马尔库塞的著作《单向度的人》把“单向度”作为发达工业社会的根本特征来进行揭示和批判,在现实层面上深化了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西方理性文化内核的批判。文章围绕“单向度”问题展开对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的分析,同时结合海德格尔的哲学形而上学批判和马克思的社会制度批判进行对比理解,并揭示他们批判的一致性。

【关键词】马尔库塞 单向度 科学技术 人 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A841.6 【文献标识码】A

马尔库塞在1964年出版了《单向度的人》,这是一部批判发达工业社会的力作,其副标题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书中揭示了发达工业社会中人在科学技术控制下的异化生存状态,并把这种状态称为“单向度”。他把“单向度”作为发达工业社会的基本特征来进行揭示和批判,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增添了丰富内容;在现实层面上深化了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西方理性文化内核的批判。本文在阐述马尔库塞发达工业社会批判理论核心内涵的同时,结合着海德格尔的哲学形而上学批判和马克思的社会制度批判对其进行解析。

发达工业社会批判理论的内涵

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的主要目的是对发达工业社会的种种实情展开超越的批判性分析,力图证明发达工业社会是以技术组织为特征的极权主义模式。在马尔库塞的分析中,发达工业社会作为单向度的社会和在其中滋生出来的种种单向度的思想同流合污,最终使个体变成了单向度的人。人被单向度的社会生活牢固地控制着,从而失去了否定的可能性,也不再能够设想超越现存生活的理想生活。发达工业社会在其繁荣的光影中包含的真相是:“‘人民’,即先前的社会变革酵素,已经‘上升’成为社会团结的酵素。”①马尔库塞继承了由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开创的以文化批判为核心的社会批判原则。马尔库塞认为,整个社会、每一个成员都仍然需要社会的彻底质变。不过,他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核心,认为以相互对立的阶级划分为前提的革命理论已经失效了。虽然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仍是基本的阶级,“然而,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改变了这两个阶级的结构和功能,使他们不再成为历史变革的动因。”②在马克思主义传统中,生产力的进步是历史的前提,也是共产主义的前提。马尔库塞却认为,技术的进步摧毁了质变的概念,非爆炸性发展的现实主义主张处处占支配地位。在社会批判理论的视界下,仅剩下一种精神寄托:对社会进行大拒绝。“生活在底层的流浪汉和局外人,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被剥削者和被迫害者,失业者和不能就业者”,都是献身于大拒绝的人。③但是,这些人都不是现实的革命主体,这就导致社会批判理论改变了自己的目标—“社会批判理论并不拥有能在现在与未来之间架设桥梁的概念,它不作许诺,不指示成功,它仍然是否定。”④从这里可以看到,思想的批判特性就在于否定,尽管社会现实机制是单向度的和肯定性的。

这里我们对马尔库塞的思想进行一下总结。马尔库塞思想的核心问题在于:“单向度”到底意味着什么?笔者认为这其中的根本点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对于技术的本质的理解;二是与技术的本质理解相关,如何理解人的本质性的转变。至于社会生活的福利化、人在思想和行为上丧失革命性等等社会现象,都可以在对技术和人的本质的解析中透视出来。在理解马尔库塞时,一定要对马尔库塞的思想内容进行区分,注意其中一部分是对发达工业社会现象的分析⑤,另一部分是对社会文化内核的分析。这后面的部分才是重要的,指示着社会批判理论的深刻程度。

技术的本质问题。在传统的知识结构理解中,具体科学以及相应的实用技术是“分枝性”的,对于文化起到根本规定作用的东西是形而上学—“树根性”的东西。在传统的理解中,由于理性形而上学是“树根”,所以导致人们在理解社会存在和历史时一定是唯心主义(尼采口中的“超感性世界”)占主导地位,一定是从精神性的东西出发。但是在马尔库塞对发达工业社会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技术成了本质性的东西,它不再是“树枝”而是转变为对社会存在和历史起规定作用的东西。科学技术不再简简单单地是实用性的问题和处理自然客体的问题,它成为规定性的,对于现代人而言就意味着成为生存性的和命运性的。

现代人的本质问题。如果技术对于人的生存而言成为规定性的和命运性的,那么人的本质就必然发生实质性的转换。人将转变成什么呢?毫无疑问,人将转变成“存在者”!技术的本质在于:与存在者打交道,制造出存在者;在技术的视野中,得到突显的是存在者的“什么”—“本质”。如果技术把人规定为“本质性”的东西,那么人的存在(历史)的开放性、多元性和革命性将自然消隐。所以,马尔库塞才会说:人民已经从革命性的酵素转变为社会团结的酵素。技术的表象性、计算性的运行机制,会把存在者的本质抹平,抹平到量的层面上。在技术性的存在者层次上,人的本质也自然成为单向度的了。

从海德格尔和马克思来理解社会批判理论

在马克思和海德格尔那里,都有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本质性的分析,尤其马克思对于“自动化”的分析更是切中了现代技术的核心要害。通过马克思和海德格尔的思想来解析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能够加深对它的理解,同时也可以看到哲学形而上学批判、社会文化批判和社会制度批判理论的统一性。

海德格尔对于科学技术本质的分析。在海德格尔那里,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分析是通过形而上学批判进行的。海德格尔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见解,在他看来形而上学在现代走向了完成—形而上学完成于科学与技术之中。海德格尔还有一个终其一生都在坚持的观点,那就是:形而上学只和存在者打交道,它是遗忘存在的。形而上学的核心追问方式在于确定“什么”(最早起于苏格拉底的定义法),追问存在者的“形式—本质”。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在本质上一定是形式的和逻辑的。既然形而上学是遗忘存在的,那么现代科学技术作为形而上学的“完成”对于存在的遗忘简直就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世界的图像时代》这篇文章中,他以“世界图像”来标示我们人的时代呈现出的根本特征,即我们的“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这时,存在者整体便以下述方式被看待,即:唯就存在者被具有表象和制造作用的人摆置而言,存在者才是存在着的。海德格尔详尽地分析了现代科学技术对于世界的处理景象:物的庞大堆积和人的无家可归命运。

对于海德格尔的思想,我们不作详细展开,只要指出他对于现代科学技术本质的见解就可以了。我们可以看到,在技术成为现代社会历史的本质这一见解上,马尔库塞和海德格尔是一致的。海德格尔指出,对于形而上学问题的考察要在“存在—神—逻辑学”的框架里进行,而对于现代社会历史问题的考察要在“科学—技术—工业”的框架里进行,这都是非常深刻的,可以说是直逼到了西方历史文化机制的根基处。

马克思关于历史分期的理论。我们要论及的是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历史分期思想,在这里马克思同样分析现代人生存的单向度命运—马克思的提法是人依赖于物,但是和前文所说的“人的存在者化”是一致的。

马克思是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货币的产生和本质”部分谈到三大阶段的历史分期思想的。我们把关注的重点放在第二大社会形式上。关于它,马克思说得很简练—“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⑥从马克思原著的上下文可知,他所说的这第二个历史阶段指的就是资本主义的历史时期—价值形式发展到完成阶段,成为货币形式,交换价值在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关于马克思谈到的“人”和“物”,我们可以指出以下几点内容:

首先,马克思所谈的人主要指的是作为生产的主体的人即商品生产者,这和《资本论》中所说的人是经济的人格化是有区别的。这里的个人指的就是要靠中介(交换价值、货币)才能参与社会生活的社会中的个人。其次,在交换价值或货币在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前提下,个人的生产是被社会规定的,即个人的生产只有作为生产交换价值即货币的生产才能与其他个人的生产相交换、才能成为社会的生产。再者,在个人的生产和交换转化为社会的生产即受交换价值支配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关系就转化为物与物之间的交换关系。通过这三层揭示,最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状况就是这样的:“不管活动采取怎样的个人表现形式,也不管活动的产品具有怎样的特性,活动和活动的产品都是交换价值,即一切个性,一切特性都已被否定和消灭的一种一般的东西。”⑦交换价值就是这种对人的活动采取否定的一般的东西,在它上面,人的社会关系自然地转化为物的社会关系,同时人的能力也就转化为物的能力。“物”的完备形式的实体化就是货币,它作为一般财富代表统辖着财富的所有细胞形式(商品)。在人们的头脑中,货币催化出拜物教。

现代人受物的统治,物成为社会生活中占支配地位的实体,它召唤着不同的个人在不同的活动中向它趋近。另外,由于物作为社会关系在人们的观念中抽象地存在着,这又造成个人受抽象的统治。货币(财富)的积累成为现代人生活的最高目的,成为他们人生的意义根据。这是一个散发着普照之光的偶像,如上帝曾经起的作用一样。这就是马克思揭示出的人之生活的单调化。随着生产、分工、市场等等的发展,个人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成为孤立开的个人,个人对物的依赖性在同样的程度上增长。社会生活的这种单调化是必然的,因为以交换价值或货币为目的的生产形式有似物的必然性;个人还处在创造自己的社会生活条件的过程中,而不是自由自觉地从这种条件出发开始他们的社会生活。在谈到对这个阶段的历史性的超越时,马克思指出:“属于一个阶级等等的各个人作为全体来说如果不消灭这些关系或条件,就不能克服它们。个别人偶尔能战胜它们;受它们控制的大量人却不能,因为它们的存在本身就表明,各个人从属于而且必然从属于它们。”⑧可以看到,马克思和马尔库塞一样早就看到了现代人普遍丧失革命性的趋势,因为人的本质是受技术和资本主导下的生产模式规定的。

关于技术的本质,马克思后来在制度批判的框架里作过更深刻的分析。这体现在马克思对“自动化”现象的分析上,马克思指出,在自动化的生产模式上固定资本达到高度发达的程度,而且在自动化中人不再是生产的主体而是转变为看护生产系统的“附件”。在自动化生产模式下,人被纳入到生产的技术系统之中,这也就是说技术系统是规定人的本质的。

马尔库塞、海德格尔和马克思:批判上的一致性。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马尔库塞、海德格尔和马克思三个人在分析现代技术和人的本质上具有一致性。这种认识和分析上的一致性,也表明三种思想类型的一致性:马尔库塞具有社会学性质的社会文化批判、海德格尔从存在历史出发的形而上学批判和马克思所进行的资本主义制度批判的一致性。通过比较分析认识到三种思想类型的一致性,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些启示:不同深刻思想的一致性往往源自相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对于社会、文化和人的生存命运的深刻洞察和批判。思想的一致性还表明不同的思想批判具有走向融合的趋向,最终的根本都指向存在问题和生存问题。

基于当前的历史情况反思社会批判理论的局限性

马尔库塞对于技术本质的认识具有很深刻的批判性,但是他的结论却是消极的:“技术的进步在多大程度上保证着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和吸引力,质变的概念就从多大的程度在一种非爆炸性发展的现实主义主张面前退却。”⑨在当前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必须清醒地反思这种“消极性”。因为恰恰就是在今天,我们看到了发达工业社会中连续性的断裂。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指出马尔库塞发达工业社会批判理论的三个局限性:

首先,所谓的发达工业社会决不能仅就它自身来考察。如果马克思当初以英国为例来考察资本主义是受资本主义自身发展的限制的话,那么今天我们的考察再局限于特定的社会那就是个人狭隘的眼光问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在社会主义阵营被颠覆以后,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就在越来越深广的程度上发展着。发达工业社会是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靠掠夺落后国家来实现国内的普遍的富裕生活的,它越来越转变为福利型社会。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工业社会内部质变危机的相对消隐也是必然的,但是因为这一点就得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观不再有效的结论是非常愚蠢的。

其次,和马尔库塞一样,我们必须看到在发达工业社会内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分裂性存在依然是事实。但与马尔库塞相反,我们依然主张阶级的潜在就是革命的潜在。我们不能像马尔库塞那样只看到发达资本主义的繁荣面和有效控制的一面,而是要看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存在着其自身无法克服的深刻危机。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就是有力的证据。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福利国家制度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甚至国家都宣布了破产!⑩

再者,资本主义的深广的全球化使危机在根本上具有了世界性。一个区域甚至一个国家出现问题,全球的经济都要被拖下水。在现代社会研究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依然要具有马克思那样的世界眼光。如果忽略资本主义自身导致危机的必然性,那就是没有历史意识的表现。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被马尔库塞所考察的发达工业社会(发达资本主义)只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才能作为一个幸运儿存在。随着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制度自身的问题必然会逐渐凸显出来。

(作者为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②③④⑨[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233页,第4页,第233页,第234页,第4页。

⑤实证性地指出社会状况,类似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证批判。

⑥⑦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7页,第107页,第114页。

⑩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冰岛的许多银行在国外业务中大幅亏损,冰岛总理在电台提出了“国家破产”的概念。

责编/丰家卫(实习)

猜你喜欢
马尔库塞科学技术自动化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更名为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
科学技术部令第19号 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
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
唯物辩证法与马尔库塞的“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
马尔库塞对新人本主义伦理学的贡献
冲破单向度的枷锁
AGV小车在白酒行业自动化立体仓库中的应用
配电室无人职守集控站在京博石化的运用
配电线路运行资料管理自动化的探讨
从德国表演主义电影《大都会》看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