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制造”的文化基因

2015-09-10 07:22赵洋
中国报道 2015年4期
关键词:武士道匠人日本

赵洋

代代相传的中小企业群,能够把产业制造经验不断积累和完善,造就了日本制造业的高端品质。能工巧匠是企业技术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匠人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高质量的“日本制造”不是一蹴而就的,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即便是电饭锅和马桶盖这样不起眼的产品,也可以从中看出日本历史上的匠人传统和武士道精神对日本制造业的影响。

匠人精神

“匠人”在日文中写做“職人”。匠人最典型的气质,是对自己的手艺拥有一种近似于自负的职业自尊心,为做到技艺的精益求精,可以不厌其烦,不惜代价。

匠人文化的本质是敬业与认真。它被日本社会接受和发扬,内化到日本人的骨髓中,成了日本社会的文化基因。无论是拉面店师傅还是大文豪,无论是寿司店老板还是顶级设计师,除了身份标签不同,其内在的核心气质都是一样的,大家都是匠人,手艺有高低,而职业却无贵贱。文豪为自己流芳百世的作品而骄傲,寿司店老板也一样为自己的百年老店而自豪。日本人对于一个行业的顶级人物,并不称其为“大师”,而是称其为“巨匠”。一个“匠”字,体现了日本人对于“匠人”的推崇。

在江户时代,匠人和商人一并被称为“町人”,匠人是町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町人阶级以其正直、节俭、追求财富的价值伦理和精神指向,符合商品经济发展规律,在日本向近代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瓦解封建统治的重要作用。

在近代化的过程中,日本的匠人们也经历了痛苦的转型与重生。日本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工业生产和管理经验,在很长时期里采取了模仿照搬的手法,企图通过“西化”寻求民族生存与发展道路。在这一过程中,日本匠人文化经历了双重压迫带来的阵痛:一是产业化替代了传统的手工化,机械化的批量生产方式使匠人纷纷丢失了饭碗;二是全盘西化排挤和吞噬着民族传统文化,使匠人和传统手工艺逐渐失去了传承和生存的环境,面临消亡的危险。

当日本人基本掌握了近代化经验后,一批有识之士开始对西化进行反思,并重新认识民族传统文化。1926年日本著名民艺理论家、美学家柳宗悦等人发起民艺运动,宗旨是保护日本民族文化,向公众推崇质朴的本土民艺之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迅速地步入现代化轨道,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以法规的形式予以保证。日本文部科学省1950年颁布的《文化财产保护法》对那些身怀绝技的匠人实行“人间国宝”认定制度。日本文化厅专门拨出可观的年度预算,用来保护重要的有形文化财产和无形文化财产。

随着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工业设计的发展,日本企业界尤为注重把匠人文化的精神贯穿于工业生产中。如在现代居住环境中注重健康、愉悦、舒适的心理和精神效应;在产品设计上不仅重视科学性和功能性,也注重体验性和美感因素。大批量生产的产品不但体现着规模化、高效率的审美标准,也因匠人文化精神而表现出一种与自然和谐、与人性相通的旨趣。近年来畅销的日本产品,大都是这种精神的物化反映。

善为小技

现在,日本制造业中不乏跻身世界500强的大型企业,但还有与这些大企业配套的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群。这些企业都是凭“一招鲜”而“吃遍天”,企业规模虽不是很大,但它们往往是某个制造领域的世界第一,占该细分领域世界市场份额50%以上。从十万分之一克的塑料齿轮、不痛的针到最精密的六角螺栓、飞得最远的铅球……正是这种甘为巧匠、善为小技的匠人文化,成就了日本中小企业的长青基业。

在日本,家族手工业和制造业的数量非常庞大。据日本亚细亚大学教授横泽利昌在《老店铺研究》一书中的统计,在10万多家百年以上的日本老店中,约有4.5万家是从事制造业的。日本中小制造企业的创始人大多拥有自己独特的技术或技能,他们始终如一地在某一领域潜心钻研、精耕细作,在核心技术的某个环节不断积累实现技术和应用的突破,始终走在世界的最前沿,颠覆了“大企业生产高附加价值产品、小企业生产低附加价值产品”的传统规律。

这些中小企业大多以家族传承的方式持续经营,他们的经营状态就像是古代的工匠世家,以技术为傲,代代传承,代代积累完善,形成了独特的企业匠人文化。这种持续经营的中小企业群能够把产业制造经验不断积累和完善,造就了日本制造业的高端品质。在这里,能工巧匠是企业技术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匠人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年一度的日本“最有活力的中小制造业300强”评比结果中,几乎所有照片中的总经理都穿着工作服,其“现场现物”的工作作风成为日本企业家匠人文化的经典写照。

可以看出,日本匠人文化的可贵之处,是沉静务实的自我定位和企业定位。这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企业家心绪,可以让企业走得更稳、更远。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那些拥有核心技术的中小企业基本上都存活下来,而且发展得依旧不错。

穿西装的武士

美国学者马文·沃尔夫在《日本经济飞跃的秘诀》一书中写道:“武士代表着日本文化遗产中最具持久性的价值,在身着西服、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本人精神里,封建的武士道精神仍在起作用。”20世纪中叶,由于对外侵略战争的失败,代表“凶勇好斗”的“刀”被封存,而日本人精益求精的“菊”的一面则被发扬光大。

日本人有两个自造成语“一生悬命”和“一筋”,即是说一生用心从一艺,绝不变更。尤其在手工艺领域,做到最高境界就是“人间国宝”,如神一般存在。这在前段时间大热的纪录片《寿司之神》中,可见一斑。

武士道的“务实”精神则激发了日本民族奋进学习任何具有实用价值的知识和技能的斗志,并最终做到推陈出新。“二战”后日本在引进西方技术时就非常务实,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作为指导思想,特别注意防止盲目引进和重复引进。一般只引进技术,不引进设备。万不得已引进设备时,也只引进关键部分,而且大都不是为了用于生产,而是为了仿造。他们的口号是:第一台设备引进,第二台设备国产,第三台设备出口。

武士道“忠”的观念形成了日本人尽职的职业精神。“忠”是武士道的灵魂与核心。在“忠”的旗帜下,人的潜力和奉献精神被推向极限,以有限的生命为主君尽无限的义务。

“二战”后,日本国民将对国家、天皇的忠诚,转变为对公司、企业的忠诚。员工自觉地把企业看作是“主家”,把自己的家当成“分家”。按照武士“忠”的行为准则,主家的利益高于分家,分家的利益高于个人。员工普遍奉行“公司第一”的信念,为公司的利益万死不辞,他们在这种精神指导下勤奋工作,像武士一样任劳任怨地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力量。现代工业产品的精益生产方式是在丰田公司发明的。精益生产方式的特征之一便是公司的社团化,其根源就是“忠”观念下产生的“终身雇佣制”。

正是这种根植于武士道精神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和敬业精神,换来了代表着高质量的“日本制造”,当今日本产品潮水般涌向世界各地,与此不无关系。

猜你喜欢
武士道匠人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黄金时代》日本版
青年匠人
旗袍匠人:坚守与传承
汽车匠人
“武士道转型”诠释的新体系
——读张崑将《电光影里斩春风——武士道分流与渗透的新诠释》
明治初期“立身出世思想”强大影响力管窥
“神级”匠人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井上哲次郎武士道论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