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互联网,投行会否边缘化

2015-09-10 12:23陈永谦
新财富 2015年3期
关键词:华尔街投行巨头

陈永谦

互联网金融这阵“风”已全方位地渗透到金融行业的所有领域,投行业务同样不能幸免。虽然股权众筹等互联网金融业务短时间内无法颠覆投行既有的优势地位,但华尔街投行在互联网行业的并购中已开始被边缘化。目前,这一风气也在向中国蔓延,BAT都拥有实力雄厚的并购团队,其近年的一些并购也绕开了投行。

自被称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元年的2013年以来,以BAT为代表的“搅局者”开始出手金融领域,互联网金融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强势颠覆意欲打破了固有的金融格局,银行、券商、基金、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被迫谋变,以巩固既有优势地位,而曾被誉为“金融业皇冠”的券商投行业务,也逐渐感受到互联网带来的威迫感。

这种威迫感,一方面来自互联网金融创新业务对市场的侵蚀,另一方面来自互联网企业本身对投行业务的绕行。

互联网金融VS传统投行:威迫強,颠覆难

进入2014年,随着国金证券牵手腾讯,推出首只互联网金融产品“佣金宝”,正式拉开券商触网的序幕,整个证券业依靠经纪业务为生的基础被互联网金融的侵入彻底打破,投行业务在互联网的侵蚀下已很难独善其身。从2014年开始,国内不少券商内部开始思考互联网模式对投行未来模式的影响,中信证券、国信证券、招商证券等已开始或准备在投行内部成立互联网专业小组,对互联网思维、盈利模式、行业研究以及业务合作等进行综合布局。

笼统而言,投行业务互联网化的核心理念是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提供标准化的服务。不过,由于投行业务处于一个相对封闭式的环境,在体制和高度专业化的制约下,互联网尚很难真正侵入核心的投行业务。在现行机制下,互联网对国内券商投行业务最直接的影响,或许表现在融资渠道上。其中,股权众筹是主要的影响模式。

股权众筹,是指创业企业通过网络平台向大众筹资,并以股权作为回报的一种互联网金融业态。中国的股权众筹兴起于2013年,目前平台数量已达数十家,成为P2P之后互联网金融的一个新热点。

融360金融发布的《中国互联网众筹2014年报告》显示,2014年四个季度中国股权众筹募资金额分别为0.4725亿元、1.0838亿元、2.0284亿元、3.4682亿元,全年募资总额为7.05亿元。尽管7.05亿元尚不及一家A股主板市场IPO公司的融资额高,仅为市场资金的九牛一毛,但股权众筹每季度的募资金额近乎翻倍,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2014年底,中国证券业协会起草了《私募股权众筹融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加强对这一行业规范的同时,这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政策的指引。

以互联网思维经营的股权众筹能走多远尚未可知,但相比投行模式的一成不变,更具活力的互联网模式或许能给人惊喜,融资渠道或将成为互联网打开投行垄断地位的一个缺口。一直关注创业企业和互联网领域的华兴资本CEO包凡曾表示,过去20年投行在工作方式、商业模式等方面几乎没有发生任何变化,10年后如果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改写游戏规则,助推经济革命性增长,则将促使投行做出变革。

新财富在对国内几家投行的访谈中了解到,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投行业内普遍都存在紧迫感。有业内人士则表示,互联网对券商的影响更多的是在心理层面上,毕竟在全行业都互联网化的前提下,券商投行部门的固守让人产生坐以待毙的错觉。然而,不管是券商为了迎合市场需求主动求变,还是被动改变,在证券承销、并购和资产重组等高度专业的领域,短期内互联网在根本上很难动摇其根基;加上投行业的体制保护和门槛极高,互联网金融还无法渗透进去,而未来互联网对投行业务的影响究竟有多深,目前还是未知之数。

硅谷巨头并购弃用华尔街投行

一直以来,并购业务在国外被誉为“投行皇冠上的明珠”,因为它最能反映券商投行业务的实力和身价,是投行核心价值的重要体现。每一次经济格局变动,每一次产业结构升级,每一次企业并购浪潮,背后都有投行的身影。

2014年全球并购风起云涌,据汤森路透的数据,截至2014年12月11日,全球并购交易总额达3.27万亿美元,同比增长40%,创2007年以来的最高纪录。华尔街投行在这场全球并购盛宴中收益丰厚,据披露,全球并购业务第一的高盛在这一年为价值超过9350亿美元的并购交易提供服务,并从中获得了17亿美元的并购业务收入。

然而,在全球并购业务中风生水起的华尔街投行,在硅谷却陷入窘况。2014年,美国高科技行业在前7个月进行了高达1000亿美元的并购,创下2000年以来的最高点,不过华尔街投行却意外成为其中最大的输家,因为在2014年美国发生的高科技并购案中,已越来越难看到投行的身影。

2014年,苹果以30亿美元收购Beats Electronics的交易中没有聘请任何一间投行做财务顾问。不仅如此,Facebook、甲骨文、谷歌、微软等互联网巨头都不再依赖投行的作用,Facebook对虚拟实境游戏公司Oculus VR的23亿美元收购,以及甲骨文对Micro Systems的50亿美元收购,都没有看到以往华尔街投行人员的身影。2013年谷歌斥资10亿美元收购地图公司Waze,2011年微软85亿美元收购Skype时,也选择绕过投行的帮助。

交易数据提供商Dealogic的统计显示,2014年美国交易金额超过1亿美元的并购案中,69%的并购公司没有聘请投行担任顾问,而该比例在10年前仅为27%。这被归根于伴随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信息不对称递减、企业高成长所带来的估值标准重构,华尔街投行的作用和技能与硅谷的需求越来越不匹配。

在互联网时代,美国互联网巨头的并购已不能用传统的公司估值标准来衡量,华尔街投行被认为最擅长两件事:财务评估和谈判,但投行可能并不擅长评估处于早期阶段的科技公司,这也导致华尔街投行跟互联网巨头越走越远。在2014年2月,Facebook以最终220亿美元的天价收购Whatsapp,而Whatsapp在2014年上半年亏损约2.3亿美元,营收仅为1500万美元。对投行而言,这样的并购没有科学依据,也不会主动去撮合这种交易。

据称,谷歌的拉里·佩奇会采用一种牙刷测试,即这项服务或者产品能否像牙刷一样,被用户每天使用至少两次,作为是否并购一家互联网企业的衡量标准之一。这个评判标准回避了传统意义上投行对公司的估值标准,看中的是服务或者产品的实用性而不是利润率,注重的是长期潜力而不是短期经济效益。这无疑与华尔街投行的评判标准背道而驰,使得投行被认为并不真正了解互联网公司真正追求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投行在撮合交易过程中的价值,由此也被质疑。

相比每次并购交易要寻求相对外行的华尔街投行的帮助,且要向其支付昂贵的顾问费用,互联网巨头越来越热衷于组建自身的并购团队,以进一步降低对投行的依赖性。苹果、Facebook等巨头从投行中招募不少专业人员,自行搭建团队来做并购标的的财务分析工作,并给予他们更多的职责,以取代华尔街投行的作用。

出身高盛的艾德里安·佩里卡(Adrian Perica)于2009年加入苹果的并购部门。据悉,他领导下的并购团队最大规模时拥有过百人,其团队成员不少都曾任职于华尔街各大投行。艾德里安·佩里卡为苹果带來了标准化收购业务咨询和决策服务,正是在他的领导下,苹果完成对Beats这宗有史以来并购金额最大的交易。在他加盟苹果的2009年,苹果仅完成两宗并购,而在2014财年,苹果已将37家公司收入囊中。由于拥有媲美华尔街投行团队的并购部门,苹果对华尔街投行的依赖性也不断降低,同时节省了大量的财务顾问费用。

华尔街投行不仅以专业著称,其收费同样令人咂舌。在2014年11月,华尔街宣布两宗总额超过1000亿美元的天价并购案,参与的投行将分享3亿多美元的并购费用。以此比例计算,苹果收购Beats时以自身团队取代投行,节省了900万美元。在美国已完成上百起公司并购案的思科曾表示,比起每笔交易向投行支付数百万美元的费用,雇佣全职银行家更具效率,也更为划算。

美国互联网巨头能轻易绕过投行去完成价值不菲的并购交易,除了它们更了解互联网,还在于大部分互联网企业都处于硅谷这个相对较小的圈子。Facebook收购Oculus VR,一个最大的因素是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既在Facebook担任董事,又同时任职于OculusVR董事会,在他的穿针引线下,交易双方知根知底,从而降低了交易难度。不过,绕过投行的并购有时难免会出现问题,谷歌和思科等巨头都曾经由于没有接受投行的帮助而吃了哑巴亏,并购的公司在完成交易不久即宣布倒闭。

归根到底,并不是美国互联网巨头不需要华尔街投行的专业知识,只是在自身比投行更加熟悉并购标的的前提下,利用公司媲美华尔街投行专业知识的团队成为首行,投行被边缘化由此成为在所难免的事实。

互联网并购中投行边缘化之风会否吹袭国内

相比已感受到市场变化带来的一丝寒意的华尔街同行,国内投行暂时不会面临这样的尴尬局面,因为根据政策规定,在A股上市的公司进行的并购构成重大资产重组交易时,应当聘请在中国注册、具有从事财务顾问业务资格的专业机构担任财务顾问。

不过,新财富采访的国信证券投行人士透露,随着注册制时代的来临,投行的渠道作用有弱化趋势,投行的牌照也将逐渐放开。同时,国内已经有部分互联网上市公司配备了并购团队,尤其是在海外上市的BAT等巨头,都拥有实力雄厚的并购团队。BAT近几年在国内市场大肆并购小公司,有很多业务同样绕开了国内投行的帮助。

在相对封闭的市场环境,国内投行的日子依然可以逍遥自在,但面对未来可能的变化,最好的做法无疑是未雨绸缪。

猜你喜欢
华尔街投行巨头
药业巨头毁于谎言
第十五届新财富最佳投行
第十三届新财富最佳投行
机会绝不仅仅属于巨头
小黄人“三巨头”档案 Adela
华尔街“海盗”
华尔街铜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