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汇改不是要打货币战

2015-09-10 07:22张钢纲
南风窗 2015年18期
关键词:中国政府中间价篮子

张钢纲

8月11日,央行宣布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中间报价的定价机制,从依靠央行人为定价向以供求关系为主导的市场定价方式过渡。从即日起,做市商在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参考前一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综合考虑外汇供求情况,以及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化,向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提供中间报价。

消息传出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报价当日出现了200个基点的贬值,贬值幅度为1.9%,这是自1993年以来人民币一次性贬值幅度最大的一次。人民币的这种疲软态势,持续到8月12日。当天,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中间报价在第一天的基础上,再次贬值1.6%。这样,在24小时内,人民币对美元相继贬值了3.5%,这对人民币来讲是史无前例的。

央行的汇改新举措,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各种媒体对此都做了大量的报道和评述。那么,以欧美为主的发达国家和西方媒体,到底是怎么看待央行这次汇改的呢?央行的这次新汇改又会把人民币带向何方?

央行为什么在这个时候选择汇改?动机又是什么?在声明中,央行简单提到此举是“为增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的市场化程度和基准性”,“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报价”。但西方媒体却认为不是这么简单,这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纵观西方主流媒体对此的报道,其中提到最多的,也颇为流行的一个观点就是:央行的新汇改,是在其他诸般刺激经济的政策都失效的情况下,中国政府想通过人民币贬值,来拉动出口,从而重振中国的经济增长。这是在没有其他办法下的无奈之举。

西方媒体的这种观点,是有其理论基础的。最近发布的一组关于中国经济的数据显示,中国上半年的经济增长态势实在是差强人意。7月份,中国出口增长速度比去年同期下降了8.3%,进口的增速也下降了8.1%。而作为衡量经济健康状况的另一个关键指标—制造业指数,也比前一年下降了5.4%。种种数据表明,中国的2015年上半年的经济增长乏力,缺乏亮点,2015年保“7”堪忧。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肯定会把如何稳定和促进经济的增长摆在优先地位。 但同时必须看到,国内外的客观环境并不乐观。从国内的情况来看,中国上半年GDP增速虽然勉强达到7%,但这已经创6年来的新低;全国上半年的发电量、铁路货运量、房地产开工量、社会融资规模等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股票市场过山车式的大起大落,政府的各项干预和“救市”举措都未见成效……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政府在“新常态”下如何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这个问题上,还在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

从国际环境的角度讲,国际经济增长也存在不确定性和不均衡性。譬如,在英、美经济一枝独秀的情况下,欧元区却因为希腊危机的一而再、再而三的折腾,经济至今还不见起色;作为新兴市场的代表和“金砖五国”之一的俄罗斯和巴西,今年经济却都已经陷入了负增长,短期内看不到好转迹象;同处亚洲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最新的数据显示其经济已经连续两个季度出现下滑,进入了理论上的经济“萧条“,等等。国际经济环境的不容乐观,在一定程度上也对中国的经济增长起到了抑制作用。

在国内、国际的客观形势都很严峻,现有政策又不见成效的情况下,中国要想稳定和保持较高速度的经济增长,就必须考虑新的办法,寻找新的突破口。而让人民币贬值,从而刺激出口,带动经济的增长,是较为理想的候选方案之一。西方媒体的这番理论,不是没有道理。

有些分析认为,人民币的小幅贬值,对刺激中国出口的作用不会太大,因而说央行的新汇改是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是站不住脚的。人民币的小幅贬值,到底会对中国的出口和经济增长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现在谈还为时尚早,但不少业界人士认为人民币至少被高估了15%。在央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新的报价机制下,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将会向市场预期靠拢。鉴于人民币的被高估程度,人民币还有继续贬值的空间。所以,人民币贬值的幅度会逐渐加大,从理论上讲,这会对中国的出口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分析央行这次新汇改的动机时,西方的许多媒体都提到了IMF的特别提款权(以下简称:SDR)问题,称中国这次的汇改,是为人民币成为IMF 的SDR货币篮子准备条件。

IMF的SDR货币篮子之所以这么有吸引力,是因为这些货币,可以用来在IMF 190多个成员国之间进行结算和支付,从而大大提高这些货币的国际影响力。目前,IMF的SDR货币篮子包括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这4种货币。而对于致力于人民币国际化的中国政府而言,让人民币成为IMF的特别提款权货币,正是一个不容错过的机会。

但是,8月初,IMF一改初衷,发表声明,建议推迟9个月再决定是否将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IMF为什么会做出这一决定?这引发了许多猜测。

从客观条件上讲,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从2010年~2014年这5年的时间里,中国出口总量已经占到全球的11%,在欧盟和美国之后稳局全球第三位;拥有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的国家也从2013年的27个上升到2014年的38个;人民币占全球外汇储备的比例也上升至全球第7位,与分别排在五、六位的澳大利亚元和加拿大元只差1个百分点。所有数据表明,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得到显著提高,已经开始具备了成为SDR货币篮子的实力。

但为什么IMF在这一问题上显得疑而不决呢?这是因为,要想成为SDR货币篮子,还必须具备两个重要的条件:第一,货币汇率中间价的确定要由市场供求关系为主导;第二,就是本国的资本市场必须对外开放,允许资本自由进出。

对于第一个条件,在这次汇改之前,中国明显是没达到要求的。之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中间价由央行制定,造成人民币的汇率与市场的实际情况脱节。这次的汇改,从根本上改变了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报价机制,向着市场化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与IMF的要求更加接近了。

而对于资本市场的开放问题,央行行长周小川早先已经表示,资本账户自由兑换与长时期内保持一定程度的资本管制并不矛盾,中国政府将会在保持有限的资本管制的基础上,逐步放开资本市场,这个目标最快将在今年年底实现。

所以,虽然央行在宣布汇改的动机时并没有提到SDR的问题,但这次的新汇改在客观上却为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扫除了基本障碍,让人民币朝成为SDR货币篮子的方向前进了一大步。事后,IMF也对中国政府这次的汇改及时做出了积极的评价,认为它将会对加快人民币的市场化进程和开放资本市场做出积极的影响。

虽然IMF同时也表示不会因为中国政府采取新的、更加市场化的汇率机制,而在让人民币是否纳入SDR货币篮子的问题上改弦易辙,仓促作决定,但是市场普遍预期,人民币加入IMF的特别提款权篮子货币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现在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一些西方媒体别有用心地认为,中国央行这次的汇改以及后来人民币的贬值,实际上是中国针对自己的贸易竞争对手挑起了一场货币战,并预计这将会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轮货币贬值的狂潮。

一些业内人士也跟风指出,人民币的贬值只是货币大战的开头,好戏还在后头。中国在亚洲的一些主要竞争对手,像日本、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印尼、澳大利亚等,都会加入进来,以应对贬值后的人民币的冲击。从数据来看, 8月11日,就在央行宣布汇改的当天,澳大利亚元跌了1.1%,新加坡元跌至5年来的新低,日元对美元也创下了两个月来的新低,而印尼盾更是跌倒了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最低值。

于是一些美国媒体和政客幸灾乐祸,觉得终于抓住了中国政府人为操纵汇率,刺激本国出口,造成不公平竞争的把柄,并预言9月份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美的时候,美国总统奥巴马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一定会在这件事上迫使中国让步。

这些人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这次中国央行的汇改,其实有两个环节:第一,是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中间价的定价机制市场化了,这是重点;而第二个才是人民币的贬值,它只不过是第一环节的一个自然结果罢了。这些人注意到了人民币贬值的事实,却忽略了这正是人民币向市场化回归的结果。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这次中国央行的汇改,美国官方的反应与媒体比起来,显得要平静得多。对于一向批评人民币缺乏市场机制的美国,这次中国的汇改,正遂了他的意。

这次汇改后人民币的贬值,其实正是人民币利用市场机制,自我调整的结果。从停止盯住美元到2013年底,人民币大约升值了1/3。自那之后,为了加入IMF的SDR货币篮子,央行一直把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稳定在6.05~6.27之间浮动。由于美国经济的强劲表现,美元持续走强。从2014年年底到现在,美元大约升值了20%。由于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稳定,这样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人民币对其他货币被严重高估了。9月底,美联储考虑加息,美元升值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如果不果断采取措施,听之任之,人民币对其他货币就会被进一步高估,从而严重影响中国的出口和经济增长。

而且,鉴于中国上半年经济增长乏力的现状,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的持续走强,明显与中国的经济现状不符,与人民币的实际供求状况严重脱节。这次汇改后,人民币的小幅贬值,只是人民币在市场机制下自我调整,从被高估向市场预期靠拢的一个结果。所以,这次中国央行的汇改,不是故意贬值人民币,打货币战,而是引入市场机制,让人民币回归到一个更为理性的水平。

西方的一些外汇分析师比较关心人民币的贬值是否会成为一种常态。央行马上出面辟谣,强调这是“一次性的调整”!但考虑到人民币在过去几年内被高估的程度,人民币要想反映实际的市场供求状况,还有一定的贬值空间。因此,不出意外的话,在今后一段时间里,人民币整体上会呈现缓慢下行的态势。

猜你喜欢
中国政府中间价篮子
不给他人“提篮子”——“提篮子”的实质是“谋私利”
篮子
花帽子,小篮子
中国政府采购促进自主创新的角色分析
中国政府土地优先购买权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