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方法论:找准支点和杠杆

2015-09-10 07:22王运宝
决策 2015年12期
关键词:床位供给养老

王运宝

在北京等待一个养老床位有多难?最新爆出的答案是100年。其实早在2013年,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就曾表示,该院1100个床位,已有1万余名申请者排队等候,但每年只有10余张能空出来,申请人恐怕要等上一辈子才能排上床位。

“等待100年”的背后还有另一面,根据《中国养老机构发展研究报告》的数据,国内养老机构空置率已突破40%。

之所以出现“冰火两重天”,主要是因为养老床位供应出现结构性问题,中低端养老机构少有人问津。这种状况跟病人都挤到城市大医院是同样道理。

不仅仅是看病、养老,每个人吃穿住用行的“生活经济学”中,都能感受到类似的尴尬。最经典的,莫过于到日本买马桶盖,到德国买电饭煲。

现在,用政策词语来概括,即是“供给侧结构改革”。

在传统要素红利和“三驾马车”动力减弱的情况下,从“供给侧”想办法,做好增量经济,已成为时下政经领域的核心概念之一。那么,着力点应放在哪里?

首先,必须是结构性改革,重在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而不是重复扩大已有的低端供给。

我们只要深入三次产业结构内部,就能清晰地看到中国新旧供给结构处于失衡状态,新供给不足,老供给过剩。比如农业上,因为长期缺乏安全食品,才会出现疯狂购买新西兰奶粉的现象。据报道,2015年“双11”,某大型外资超市在天猫上卖出224万升进口牛奶,接近中国人每天液体奶需求量的1/10,成为当天最受欢迎的跨境商品。

在工业领域,一般制造业和重化工业产能严重过剩,高端制造业产品却供应不足。一个多次重复发生的例子,最能反映中国制造的深层问题:中国人对智能手机的需求旺盛,购买苹果手机需要通宵排队,但本土手机品牌难有高端产品。再比如汽车,中国已是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和消费国,却没有一款顶级汽车品牌。

由此可见,中国老百姓选择购买国外产品,实属无奈,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供给跟不上,质量无法满足需求。目前中国的供给体系,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是短板。因此,改革供给结构,是必然选择。

其次,供给侧改革,重在解放生产力。政府的政策杠杆,应以问题为导向,简政放权、放松管制,依靠市场手段,用能够激励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放手让企业家去提升供给效率。而不应是再像过去那样,出台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只有企业高效率的供给,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社会需求,就没有必要再千里迢迢跑到国外,大包小包往回背洋货。

第三,在公共服务供给上,要加快补短板,立足长远实现投资综合效益递增,入学难、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有望通过提升供给能力得到有效缓解。从本质上说,2014年开始,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力推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改革,就是标准的供给侧改革。

综合来看,供给侧改革是一个体系,其中结构优化是支点,如果不能立足于提升供给的结构和效率,再多政策也是“拳头打棉花”。同时,如果没有政策杠杆向上的力,企业创新就会缺乏外部推动力,直接制约供给能力提升。三者缺一不可,惟有共同发力,才能集聚成中国经济的新能动。

最后,在供需两端的辩证关系上,供给创造需求,需求产生供给。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不存在谁先谁后、谁取代谁。在新旧动能转换、厚植发展优势的关键期,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锚定新兴领域、优化经济结构,无疑是形成新增长点的完整思路。

猜你喜欢
床位供给养老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上海市医疗机构床位分类研究:基于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医院何以床位论英雄?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区域养老床位预测方法探析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养老之要在于“安”
养老床位欠缺与闲置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