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使用与政治生态

2015-09-10 07:22杨雪冬
决策 2015年12期
关键词:行政命令共识共同体

杨雪冬

语言是一种力量,在政治生态改造中,尤其要发挥改进沟通、说服引领的潜移默化功能。不能将语言等同于行政命令,只展示咄咄逼人的强势力量,而忽视了其春风化雨、循循善诱的柔情智慧。

构建良好的政治生态是人心所在,既利于政令执行,也能鼓励心无旁骛地干事创业。良好的政治生态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通过行政命令强力改造出来,必须按照生态的原则进行治理,培养生态环境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多样性,才能营造出生机勃勃、相互支撑、共同存续的政治生命共同体。

语言也是政治生态的组成部分,起着沟通交流,传达回应,增强理解,构建共识的作用。政治共同体的成员,如果能够使用共同的语言,就更容易相互沟通,增进理解,消除误解,凝聚共识;如果滥用语言,肆意改变语言习惯,甚至行使语言暴力,则会压制讨论,撕裂共识,损毁政治生命共同体的存续。

社会政治生活是分领域,有层级的,因此语言是有边界的,形成了不同话语体系。用通俗的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如果不注意语言的边界,不仅不能达到共同理解的目的,也会造成话语紧张,甚至削弱既有话语体系的公信力。

近年来,官方话语体系主动进行改造,以更有效地向国内外受众表达政治理念,获得理解,赢得追随。文件更加简洁专业,发言更加充实生动,许多传颂千古的名言警句被创造性地引用,许多接地气的俗语短句被恰到好处地使用。话语体系的改造已经成为中国政治生活变革的新特征之一。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在官方文件中,语言的使用也潜藏着一些不良倾向,值得警惕。

首先,照搬语言,同义反复。现在强调执行,要求层层落实,抓小抓细。但是一些地方和部门更看重是否有文字上的举措,纸面上的计划,导致下级单位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写计划、写总结上,堆砌各种高大上的词汇。各级文件、不同地区的文件大同小异,遮蔽了差异性创新的可能。

其次,语言生硬,语气恣意。命令式语言、论战性语言只是政治话语中的特定形式,有适用的范围和对象,不能随意扩大到其他范围,应用到其他群体中。然而,一些部门和官员为了显示自己的立场正确,观点准确,往往会发表态度生硬的言论。有的还将其延伸到学术讨论范围,似乎显示了要求的权威性和立场的坚定性,但伤害了公共权力与知识群体的关系,损害了公共权威的形象,也不利于学术的繁荣,舆论的引导。

第三,不分时代,滥用概念。在中国,许多语言概念长期传承,被赋予了特定的历史含义和价值判断,不能随意使用。即便古为今用,也要仔细斟酌,明确界定,避免引发争议,以讹传讹。当下中国,现代化凯歌行进,挖掘传统,复兴遗产得到广泛认同,但是要辩证地挖掘复兴,而不是将糟粕和精华混淆起来,那样只会激发联想和忧虑。

最后,不分内外,自说自话。在多数情况下,官方的政治话语都是对内的,但是政策影响却是国际性的,因此语言的使用要有国际视野和国际关注,既要让国际社会听得懂,也要让其理解,甚至认同。不能自说自话,把自信变成自满自大,更不能放弃国际社会通用的概念、说法,生造出所谓自己的东西,既增加了沟通成本,也不利于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

语言是一种力量,在政治生态改造中,尤其要发挥其改进沟通、说服引领的潜移默化功能。不能将语言等同于行政命令,只展示咄咄逼人的强势力量,而忽视了其春风化雨、循循善诱的柔情智慧,那样虽然少了众声喧哗,也没有了群策谏言。

猜你喜欢
行政命令共识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论思想共识凝聚的文化向度
共同体的战斗
商量出共识
别让“PX共识”在爆炸中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