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不是康熙帝所改

2015-09-10 07:22湘西
文史杂志 2015年1期
关键词:玉篇集韵广韵

湘西

《华西都市报》2014年10月10日第9版载文称:四川威远县有个“()”姓,据祖辈传说,“”姓最初姓“暖”,因为“暖”与“卵”同音,与“懒”谐音,听起来不舒服。“暖”姓族长请驾临仁寿微服私访的康熙皇帝把这个姓改一改。康熙皇帝答应了,把“日”旁移到“爰”上面,变成“”字,读“缓()”。新版《康熙字典》未收“”字。

上述报道不太准确,有必要作一点更正和讨论:

1.“”字古已有之。晋代已有姓,字书中多有记载,非康熙帝所改。《玉篇·日部》:“,胡管切,明也。”《广韵·缓韵》:“,胡管切。”《玉篇》云:“明也。又姓。晋有西中郎将清。”《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都收“”字,引《广韵》胡管切,音,又并引《通志·氏族略五》:“氏,晋有西中郎将清。又宁州刺史静。望出荆州。今江陵多此姓。”新版《康熙字典·辰集·日部》:“,《广韵》胡管切,《集韵》户管切,并音缓。……又姓。《姓氏急就篇》:晋中郎将清。宋朱子门人渊。”威远祖辈传说乃民间词源学,不足为信。

2.“”的读音,《康熙字典》音缓,《辞源》《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新华字典》都音,读上声;唯《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音,读去声。按“”字反切注音,字书、韵书都为“胡管切”,《集韵》为“户管切”,匣母上声。浊上变去,《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注音为并没有错。但四川威远的姓的确读为上声。全国别的地方有没有姓?念什么音?应该调查清楚;读还是读,应当统一。

3.汉字中两个偏旁相同,如果位置变换,有的音义不变。如“蹙(cù)”又写作“”,“雠(chóu)”又写作“”,“訿()”又写作“訾”,“(yù)”又写作“”。有的位置变换,音义即起变化。如口在木上为“呆()”,口在木下为“杏()”。口在木左则为“()”。日在木上为“杲()”,日在木下则为“杳()”。“”与“暖”偏旁位置不同,音义起了变化,没有什么奇怪。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猜你喜欢
玉篇集韵广韵
《原本广韵》引书订误*
原本《玉篇》引《淮南子》校勘学价值举例
荆璞《五音集韵》之形制
《集韵》征引《说文》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集韵》征引《广雅》研究
王国维《广韵》批校与治学精神
《集韵》编撰的起讫年代考辨
《玉篇》与其他字书对比研究综述
向熹著《简明汉语史》(修订本)指误
《广韵痱、疿及相关病名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