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高水平乒乓球运动项目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探索

2015-09-10 07:22王桂花宋毅林
考试周刊 2015年83期
关键词:路径探索可持续发展

王桂花 宋毅林

摘 要: 我国高校高水平乒乓球运动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可以通过如下几个途径进行:一是进行乒乓球项目管理的创新,考虑到高校学制问题,高校在进行乒乓球运动员招生中要充分考虑各小项的合理布局;二是进行赛事管理的创新,增加高校乒乓球运动员的参赛频数与赛事级别;三是创新乒乓球优秀人才的培养制度,拓宽选材渠道,增加基层运动员的基数;四是创新乒乓球教练员选聘制度,面向社会招聘,进行教练员评价体系改革。

关键词: 高校高水平乒乓球项目 可持续发展 路径探索

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不是以时间序列内达到的水平或获得的奖牌数作为衡量其发展路径是否为可持续发展;也不是发展过程中某一个因素的简单改变就对发展结果产生质的变化;而是在发展过程中完善各种因素后,各种因素对发展结果所产生的叠加效应,它是1+1>2的效果,它是以长远的目光看待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是长期的、健康的发展模式。因此,笔者将从高校高水平乒乓球的项目管理、赛事管理、人才培养、教练员选聘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提出高校高水平乒乓球运动项目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1.高校乒乓球项目管理创新

迅速提高我国高校高水平乒乓球项目的竞技体育水平,在世界性比赛及全国性比赛中,特别是在世界大运会中取得更好的赛绩,是我国大学生乒乓球项目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更好地贯彻体教结合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方针的重要目标。鉴于目前高水平招生政策、国家教育方针等情况,这样一个宏伟的目标应该而且只能一步一步地予以实现。因此,这需要各招收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的高校突出重点,科学地、分阶段地确定发展乒乓球项目的计划,依据所招收的运动员自身特点,合理进行乒乓球项目中各小项的建设、运动员的培养与训练,抓好小项目的合理布局。

运动项目合理布局是获得优异成绩的基础,也是优秀运动队成功的共同经验。高校在进行乒乓球运动员招生的过程中,由于报考队员的原因,并不是每个不同小项的队员均能揽入学校的乒乓球队伍中来。同时,由于学制的问题,每个小项的队员布局不一定能够连续,教练员在制订训练计划时,只能根据所招队员的特点进行。因此,在乒乓球小项目布局上应体现以下几点:第一,有利于成绩的实现。体教结合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优秀的、全面发展的竞技体育人才。而获得优异运动成绩是目标实现的首要前提;第二,招生时兼顾现有队员情况,合理考虑老中青相结合,实现小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一个优势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是该项目竞技体育成绩稳定的坚强柱石,学校、教练员应当共同关心和支持;第三,兼顾有基础小项目向有竞争力项目、潜优势项目向优势项目的转化;第四,有利于提高投资效益。虽然体教结合方针已经实行二十多年,但实施效果并未达到预期,在学校对于高水平运动队投入经费还很有限的基础上,必须提高投资效益,走精、专道路。

另外,在对项目管理上,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各高校的基本校情,这主要包括学校领导的重视、生源情况、教练员情况等方面;第二,各高校乒乓球项目发展现状,要统筹安排新队员的招生、小项目的设置;第三,教委、高校对于高水平队的投入;第四,各高校乒乓球的发展优势与重点。

2.高校乒乓球项目赛事管理创新

竞技体育竞争突出的表现是在赛制上,竞赛是运动项目发展的杠杆,运用好这个杠杆,可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运动项目的发展。因此,竞赛体制是调整竞技体育发展方向、发展水平,提高竞技体育实力的重要保证。作为竞技体育有机组成部分的体育竞赛,既是竞技体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又是检查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标尺。同时训练是一项周期长、见效慢的事业,而运动竞赛是调节运动训练的主要手段,对运动训练的内容有导向作用。目前,运动竞赛的多元功能和综合效益已为学者们所深刻认识。毫无疑问,对于竞技体育而言,体育竞赛的内容、规模、频度、形式等,不仅影响到竞技体育战略目标的制定、训练体制和训练方法的改革,而且对竞技体育多元目标的实现和竞技体育的资源配置起到导向作用。

然而,我国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比赛次数很少,基本为每四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和全国单项体育协会组织的比赛以及各省市的大学生运动会,根据大学生赛事统计,有将近一半的运动员在一年内几乎没有参加过一场高水平的比赛。由此可见,体育系统并未将高校体育竞赛纳入其管辖范围,大学生体育竞赛只能在教育系统内进行,始终处于业余水平的竞争,无法融入国家竞赛体系,得不到大赛锻炼。由此制约大学生运动员竞技运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另外,由于项目设置的原因,很难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该项目的联赛,或比赛频率低,对运动员的成绩影响非常大[1]。

因此,高水平运动员就要在高水平比赛中更多地为学校获得好成绩,在大型国际比赛、国内比赛中高校乒乓球运动员往往体现出心理素质不过硬的问题,其中一个原因是训练的时间过多,参加的比赛少。训练是为比赛服务的,封闭式的训练最后还是要以比赛检验,现在的全国招收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的高校都聚集了很多全国学生运动员高手,这就为高校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及国家后备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好的相互交流的平台。增加各高校之间的乒乓球比赛,可以有效提高高校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的竞技水平,而这种多比赛的实施可以通过区域间、学校间的形式进行。

3.高校乒乓球项目人才培养制度创新

优秀体育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包括当前国家各个级别的运动员,而且包括为这些运动项目培养的所需要的大批后备人才,以及各级别的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群众体育骨干和学校体育师资等。从全世界普遍看,体育人才的淘汰率和人才的新陈代谢是最快的,因此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就成为制约一个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关键。而对于高校来说,由于学制的限制,优秀运动员从入学到毕业一般四五年,因此,在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的培养过程中,人才的选拔就显得更重要。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目标的外在表现是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内在实质是真正大学生的运动水平能达到世界大运会竞技水平[2]。我国提出“体教结合”的初衷是培养优秀的学生运动员,但是从实际操作过程发现,在目前,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来源还是以专业运动员与运动员学生为主,与“体教结合”理念存在很大差距。体育部门往往把“体教结合”看做是运动员退役后获取学历和文凭,解决运动员退役就业的渠道;而学校方面,则将接受体育明星进校学习,作为扩大学校影响的一种方式[3]。绝大多数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目标都仅定位于国内教育系统举办的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和各类单项协会举办的比赛[4],而对于学生运动员培养的专业化与职业化目标却并未纳入学校培养计划体系中。随着经济的发展,体育竞技人才“社会生存”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不再热衷于竞技体育发展,后备竞技体育人才资源面临枯竭。另一重要原因是学校排名和对高水平运动员的待遇问题,优秀运动员选择知名大学,选择具有丰厚奖励政策的大学是运动员在报考志愿时首先想到的问题,这就造成具有招生资格的高校由于各种原因而在生源质量上形成不均衡的局面,难以在竞赛、交流中具有积极的态度。

因此,当前急需加快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建立和创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后备人才培养路径,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其实施的基本路径即解决办法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首先,要实行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并重的格局。其次,要坚持走体育与教育结合的道路,继续发挥各高校在培养高水平后备人才方面的作用,提高办学规格和办学效益。再次,要扩大优秀体育人才的招生规模,提高高水平运动员的生源基数,为高校招收更多优秀运动员提供后备人才保障,为培养世界级运动员提供人才基础。

4.高校乒乓球项目教练员选聘制度创新

根据运动训练理论和我国竞技体育开展的实际情况分析发现,在大型赛事中获取优异成绩的运动员,他们的教练员绝大多数曾经是同级别竞赛中获得过优异成绩的运动员,其自身运动技能较高。这同样说明,有丰富的训练经验、较高的专项技能和大赛临场经验,对于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和实践基础。北体博士研究生郑婕做过调查,在所调查的48所承办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院校中,无一例外地存在高水平优秀教练员缺乏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反映教练员水平低的学校占60.4%,招聘高水平教练困难的学校占60.4%,这表明我国普通高校还没有形成一支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5]。

目前我国高校乒乓球项目教练员基本为兼职教练员,在工作中是以“教学”与“训练”两条腿走路,虽然学校对于其实行了训练工作任务与教学工作任务转换的政策,但繁重的工作时数要求、优异的运动成绩要求和职称评定让教练员身心俱疲,压力倍增。同时,高校现有乒乓球教练人数的不足也让高校在进行教练员选拔时捉襟见肘,难以形成竞争上岗的局面,也会造就教练员安于现状、不求上进的局面。

因此,在高校乒乓球项目教练员选聘的制度上应该进行创新,改变传统的校内乒乓球教师间的选拔制度,面向校内外进行招聘,招聘的教练员只进行乒乓球运动员的训练、竞赛任务,其衡量工作以运动员的参赛成绩为标准,制定科学、系统的评价标准。这种教练员责任制和激励制相结合的教练员聘用制度将极大激发教练员的竞争意识,提高教练员的工作积极性。

5.结语

乒乓球项目是我国的国球,竞技水平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体教结合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方针的指引下,如何把专业队培养模式转变为高等学校高水平乒乓球项目发展模式,将成为未来很长时间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希望通过对我国高校高水平乒乓球运动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为体教结合的深入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戴兵,茅善琴,朱玉霞.高校“体教结合”发展与存在问题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2.

[2]周雷.对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目标与管理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6(6):87-89.

[3]虞重干.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体教结合”[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10):58.

[4]丁海勇,韩冬,邵斌,等.我国高等院校高水平运动员“学训矛盾”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101-103.

[5]郑婕.“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研究[C].北京体育大学2006届博士学位毕业论文.

猜你喜欢
路径探索可持续发展
独立学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究
高校语文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探析
试论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路径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概论”课贯彻爱国主义教育路径初探
警务监督对警民关系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