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分组方法的探讨

2015-09-10 19:40吴佳全龚宁
考试周刊 2015年83期
关键词:生物教学合作学习

吴佳全 龚宁

摘 要: 新课改背景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活动被广泛运用于生物教学,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兴且高效的教学模式,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要提高学习效率,就要解决合作学习在分组中出现的问题,必然要求有合理的分组方法,确保合作学习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关键词: 生物教学 合作学习 分组方法

新课改合作学习不仅在中国被一线教师广泛用于课堂教学中,而且是当今欧美许多中小学非常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最早开始于18世纪初的合作学习小组,19世纪初,合作教学方法在美国盛行,20世纪70年代,美国正式提出合作学习,我国则从90年代才开始对合作学习的探讨。

合作学习的开展秉承以学生为主体和核心,符合生物新课改理念。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手段。作为一种教学目标,合作学习关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合作能力和合作品质。合作和探究学习已成为生物课堂教学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之一。恰当地在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自尊心和完善学生自我个体,从而促进他们学习效率提高。与此同时,能建立和谐融洽的生生关系和师生关系。正因为广大教育者对合作学习方式高度认同,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有意识地运用合作学习方法,生物学科也不例外。

尽管教师对合作学习开展的热情高涨,但由于其缺乏合作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往往在合作学习分组问题上缺乏思考,学生分组不合理,其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不能实现合作学习开展的最终目标。究其原因,学生进行分组时没有合理安排,分工的不明确及分组时没有明确的合作学习目标和方法,小组成员参与度不不均,把合作学习等同于小组讨论,致使合作学习最终流于形式,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

一切合作性学习开始于一个互相共享的小组目标[1]。因此,要在生物学课堂上切实落实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必须解决好合作学习在分组上出现的问题,科学合理的分组对合作学习开展效果有关键性的决定作用。关于合作学习的分组方法,影响因素很多,但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首先,每个小组人数的多少是评价小组分组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标,因为小组人数规模是直接影响小组成员参与度的重要原因。有研究表明,当人数为11-18人时,其中5-6个人说得特别多,其中3-4个人偶尔插一两句;19-30人,其中3-4个人几乎霸占了所有时间;30个人以上几乎没有人说话[2]。当每个小组的人数为4-6个时效果最佳,此时学生的参与度达到最大值,这样既能保证小组完成任务,又能避免小组内因人数多责任扩散而出现“搭便车”的现象[3]。但3-6个人一组只是一个大概的分组,不能任何时候开展合作学习都硬性规定小组的人数为一个定数,而要根据不同学习活动确定小组人数。如何学习任务完成难度大且涉及知识范围广时,三个人可能难以完成任务,此时可以适当增加小组人数减轻其他组内成员的工作负荷,保证学习任务能顺利完成。反之,如果任务相对容易,6个人一组的话,有的学生考虑到任务简单,认为其他同学也可以单独完成,就不愿主动参与进来。其结果是造成资源的浪费,学生没有在活动的开展中锻炼和提升自己,这样就不能达到合作学习开展的目的和意义。

此外,初次分组完成后,需对小组内部进行细化,除了应考虑小组的人数,还应该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小组内的成员组成必须多元化,也就是小组内成员在学习能力、文化背景、知识背景和性别等方面存在差异。这样的优势在于学生能尽可能多地接触到不同类型的合作伙伴,增大彼此的知识面。一般说来,一个班大概有40-50名学生。有些老师在开展合作学习活动时,分组方法比较随便,分组模式一般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小组,而座位的编排多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并未关注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这种合作小组成员的构成不利于让不同特点、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进行最优组合。有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有助于达到共同提高的学习目标。组间同质则是为了保证每组的整体水平相当,体现组间公平竞争,便于合作学习任务得以顺利完成。要顺利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小组划分,就要求学生座位编排的合理化,体现组间公平竞争,每个小组的总体实力应该保持一致。这样就形成了小组内通力合作、小组间相互竞争的学习氛围,小组内成员能更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

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教师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学生的性别。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性别的学生在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教师应该按照全班男女比例安排和调节合作小组的男女比例,优化小组性别结构。第二,学生的性格特征。不同性格的小组成员承担不同性质的任务,明确各自分工。第三,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教师要尽量使每个小组都有学优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三类学生,让他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第四,学生的能力特长,合作学习任务是多方面的,各有所长的成员搭配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第五,学生不同的家庭环境,让不同家庭环境的学生在一起,能让学生接触到不同层面的信息。

总之,开展合作学习活动的分组方法多种多样,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分组对合作学习而言就是一个开端。怎样合理规划和安排小组分组,仍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美]约翰逊、约翰逊、史密斯.刘春红,孙海法,编译.合作性学习的原理与技巧:在教与学中组建有效的团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20.

[2]陈向明.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建设[J].教育科学研究,2003(2):5.

[3]郑家福,江超.英语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小组分组的问题及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11):54-56.

猜你喜欢
生物教学合作学习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几点见解
对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反思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推进合作学习激活中职英语教学研究
合作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