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文眼,促感悟

2015-09-10 07:22余润禾
考试周刊 2015年86期
关键词:文眼语言教学教学法

余润禾

摘 要: 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叫“文眼”。“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抓住“文眼”即能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文眼”的巧配妙置,是实现作者、读者双向交流作用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众多例子说明紧扣文眼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多多指导学生从找准“文眼”入手,整体上把握文本。这对于学生快速地阅读文章,理解文章中各个方面的关系,更深层次地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有积极影响。

关键词: 语言教学 “文眼”教学法 小学语文

教学一篇好的文章,我们常常惊叹作者谋篇布局之巧妙,其精微之处似乎不可用言辞说明。从哪里突破呢?题有“题眼”,那么文就有“文眼”,这样才能抓住“情眼”。这“三眼”应该成为我们解读文本优先考虑的突破口。它们大多揭示了主旨,突出了中心,交代了行文线索,标明了体裁,是一篇文章的神经中枢和信息节点,具有发散和贯通全文的作用。

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叫“文眼”。“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也就是说,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能点出“文眼”,就是读懂文章的一个标志。在教学时,抓住“文眼”组织教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因此,小学语文教材中,“文眼”可以说是教学最重要的切入点。

一、紧扣“文眼”

文为心声,文章是写给人看的。因此,作者无论如何设词用语,谋篇布局,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表述自己的心迹,从而影响读者。就读者而言,则希望透过准确的阅读理解,既体悟作者的心迹,又陶冶自己。“文眼”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把握主旨的“金钥匙”。文本解读时,应该将它作为最好的突破口之一,以此紧扣文章主旨,顺利地进行深层次阅读,直达文章内核。“文眼”的巧配妙置,是实现作者、读者双向交流作用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文眼”:“文眼”,就是文章的精神,文章的风采的凝聚点。是一篇文章最闪光的片断式语句,是最能体现文章“神”的语句。紧扣“文眼”不仅能体会文章的深刻含义,更能成为教学体裁结构的抓手。

二、捕捉“文眼”

“文眼”,有如人的心脏,溉血于全身;又如脊骨,柱立了整体。“文眼”,它能透露作者布局谋篇的秘密。“文眼”,它能使读者弄清文章的脉络层次,品味作者结构的完整、严谨和精巧。一篇文章的“文眼”出现的位置不尽相同,其所处之处因人因文而异。

1.嵌于题中,显现思想。

“标题是著书立说的眉目,是宏观统摄和调控文章写作行为顺利展开并能高质量完成作品核心,是破译文章的直接入口”。好的题目,有提示作品的内容、升华作品主题的作用。如,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课题就是“文眼”,直接点明了作者热爱儿童的中心思想。这句话不仅仅是简单的诗文再创作,更是作者春游时候的有感而发。教学时,更应该紧扣这句话层层梳理文章脉络。由于以题为眼,而且在文中两次出现,既使一系列生活细节得到了精心的剪裁和安排,又抒写了为人子的“我”的深切感受,充分显示了其结构紧凑和构思之妙。

2.醒于文前,领起全文。

“文眼”在篇首,领起全文,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如,《天安门广场》,文眼就是开始的一句:“它是世界上最宽广、最壮观的城市广场。”全文以此发展,由“北端”到“南眺”一一介绍了天安门的建筑布局,再描写庆典、清晨、节日、夜晚不同时间段的样子。全文根据“文眼”,逐步铺排,分不同地点、不同时间让读者感受广场的宽广和壮观。这种开启式“文眼”开宗明义,总领全文,是让读者见头而知首尾的结构安排法。

3.藏身文中,承上启下。

文章中的“文眼”,就像小河上的一座精巧的桥,往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如四年级上册的课文《徐悲鸿励志学画》,“文眼”就在篇中,即:“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随之,展开介绍了徐悲鸿奋发努力、励志学画的过程。这不但照顾到前文留学受辱的文意,而且过渡自然,顺理成章。

4.落于文尾,画龙点睛。

有的文本,前面娓娓叙来,直到结尾处,水到渠成,点出“文眼”。这种在文章结尾处的“文眼”,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冯骥才的《珍珠鸟》一文,结尾写道:“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世界。”这是人与鸟和谐共处的感受,而和谐的真谛在于信赖。从写作来说,这句就是全文的“文眼”,这是神来之笔,不但揭示题旨,而且这样的结尾收得有“味”,更饱含深深的哲理。又如,三年级上册的《石头书》一文,以六问六答方式介绍了关于石头书的样子、内容和作用,最后点明“石头书里的学问还真不少呢”,这一句“文眼”就升华了文章主旨。

但是,有的文本的“文眼”不止一个,有多个“文眼”的,还有的文本“文眼”在文章藏得隐蔽,这就要我们注意分辨和寻觅。

三、感悟“文眼”

“文眼”在不同的位置,对于教学的意义就是不同的。我们可以从概括性和关联性入手,利用“文眼”组织教学。

1.文章主旨的凝聚点。

文眼是文章主旨的凝聚点,是贯穿全文的闪光点,具有画龙点睛或提携的作用。因此,教学时要特别注重“文眼”,通过“文眼”揭示文本的主旨思想。如,《桂花雨》里“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一句除了点明文章主要写了作者童年时代的“摇花乐”,更加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乡愁成了挥之不去的花香,成了记忆深处铭刻的一幕可以说。一篇散文,有了“文眼”,使主题表现得更为鲜明。

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从“摇花乐”入手,先让学生“赏出喜爱”,根据课文内容,出示一张张桂花图片再到文中体会“我喜欢的是桂花”。课件的运用恰到好处,淡化了教学的难点;再“读出快乐”,我的“摇花乐”尽在其中课文第二部分中,尽情地读,入境地读,想象着读,读出快乐,在读中体会童年的乐趣,思乡的情感;最后“悟出真情”,作者仅仅在写“摇花乐”吗?母亲的话,让你感觉到了什么?在反复的体会中悟出真情——思念故乡。

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是“摇花乐”,又层层剥茧,感悟思乡真情。一篇看似行散的文章,在抓住文眼进行教学的时候,却有条不紊,步步“经心”。

2.文本结构的关联点。

三年级上册的《东方之珠》中,“文眼”就是“珠”,课文最后一句也点明了“珠”这个字的含义“香港,真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这颗明珠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说香港是“明珠”呢?文章前后就由这一“文眼”联接,以总分总的文章结构,从浅水湾、海洋公园和铜锣湾三个方面介绍了香港璀璨风光。因此,教学时,可以从课题入手,紧扣文眼,回环式体现文章主旨,明确香港美称的由来。

教学时可以带入情景,随着屏幕中飞机起飞、降落画面的出现,拉开了“香港之旅”的序幕,而学生手中的语文书变成了旅游手册,他们在飞机上兴致勃勃地阅读着“旅游手册”,准备着一会儿的“璀璨香港之旅”。当学生在文字中看到浅水湾、海洋剧场、铜锣湾和香港的夜景的影像,也仿佛置身于其中,体会到了浅水湾的迷人、海洋剧场的有趣、铜锣湾的繁华和香港夜景的璀璨。这时学生的情绪是激昂的,心中积蓄了丰富情感冲动,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将自己对文字的理解,对思想的挖掘用朗读的形式表达出来。当学生心潮澎湃地进行朗读实践时,不仅读得有滋有味而且充分了解了作者在说些什么,因为此时的学生已经充分体会到香港真是一颗“明珠”了。

不难看出,因为有了文本这一“眼”的艺术安排,看似骋笔点墨、随物赋形,一路写来,凭“眼”穿线,丝丝入扣。以“文眼”为突破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达到了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良好效果。

“眼”之于结构起统摄、支配的效能。同时,成为读者把握作者感情的脉络的“凝聚点”。作者其实透过这一“眼”的巧妙安设,为突出中心而构思,对丰富的叙事有个提纲挈领的所在。

通过前边众多例子可以再次说明:紧扣“文眼”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手段。只要我们能引导得法,天长日久就会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既提高了学生准确、快速把握文章立意及布局结构的能力,使阅读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更转化为学生写作的一种特有的良性思维形式。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一些设置有“文眼”的课文,应引导学生发现并捕捉这传统文章艺术构思信息的“文眼”。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多多指导学生从找准“文眼”入手,整体上把握文本。这对于学生快速地阅读文章,理解其在文章中各个方面的种种关系,更深层次地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参考文献:

[1]万香.巧抓文眼切入课文[J].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2013(1):78.

[2]郭春凤.紧扣“文眼”.化繁为简[J].新课程,2010(12):13.

猜你喜欢
文眼语言教学教学法
乡村小学中段阅读教学中“文眼”统领作用发挥探究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抓住文眼,让文本解读更有效
解答“文眼”鉴赏类试题“六看”“三步”法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对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的认识及其与语言习得和教学的关系探究
浅谈西班牙语歌曲在教学中的运用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紧扣文眼有效实施探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