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制造类专业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2015-09-10 20:05邓虎张朝许
考试周刊 2015年86期
关键词:工作过程课程开发工学结合

邓虎 张朝许

摘 要: 职业教育发展迅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绝大多数职业院校推崇,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本文从机械制造类专业特点及高职人才培养定位出发,分析目前机械制造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课程开发的必要性与开发过程。

关键词: 高职制造类专业 工学结合 工作过程 课程开发

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高职教学改革的需要。

我院机械制造类专业面向地方生产一线岗位,培养能在工业企业从事数控设备的操作、编程、维护与管理工作,在企业生产中从事机械制造工艺规程的编制与实施、工艺装备的设计与改造的高技能技术人才。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在德、智、体、美、劳方面能全面发展;能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具备普通设备及自动化机械加工设备的实际操作、维修和管理等能力;能适应市场经济下的生产、建设与服务一线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工学结合”的实质就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其特点是将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环境与资源。将过去以课堂教学为主的职业教育与校外生产性实习实训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职业院校要大力改革,切实推行“工学结合”,真实将学生的实践能力放在首位,必须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对过去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大力改革。本着以行动为导向,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通过真实的案例教学指导思想,加强学生对课程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通过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教学,推动学生整体素质和技术持续提高。

2.制造类专业在“工学结合”新模式下的课程要求。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职业教育的改革思路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就业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培养扎根能在生产服务一线,服务地域经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不仅具有良好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而且应具有系统的应用知识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专业能力就是在职业范围内,从事具体工作应具备的各种能力,方法能力则通常为学生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与技能的能力;而社会能力指学生与他人交往、合作、一起生活、共同工作的能力。

2.1“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思路

“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是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我们要对原有课程进行改革。在高职课程开发与设计时应考虑到:教学场地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学生评价方法、教学方法的选取、教学时间的安排,等等。

基于工作过程就是以深入行业、企业调查为前提,不断加强专业建设;以就业岗位目标为基础,找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依据岗位能力要求,确定课程教学内容;以工作任务和项目为载体,开发学做合一的新课程;以专业技能为核心,重新整合对应的知识与内容;并在真实职业教学情境中,把会做事的工作标准转化为做好事的教育标准。

2.2课程开发的几个概念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理念的关键词主要有“典型工作任务、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典型工作任务指职业活动过程中一项完整的、有代表性的工作行动,包括计划、实施和评估几个阶段。学习领域是以一个职业的多个典型工作任务组合的专业教学单元,也就是我们原来的课程。学习情境指学习的“情形”与“环境”,学习情境的载体实质就是一个“内容是工作的学习任务”。

2.3课程开发基本步骤

第一步是:专家组根据专业对应的职业群,深入行业、企业调研确定本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第二步是:对岗位的职业资格标准进行研究,确定本课程行动领域与典型工作任务;第三步是:将典型工作任务重新整理与归纳为学习领域(课程)后,再进行学习情境(课程内容)设计;第四步是:教学团队进行课程的教学组织设计。

2.4课程实施过程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理念的开发,为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必应以行动为导向为指导。通过教师实施的整体教学,让学生具有亲临现场的感觉,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实现“学习、思考、总结、提高”;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通过教师对整体教学过程的具体把控,完整展示模拟仿真的工作过程,从中获取只有在实际工作中才能获得的知识,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为此,“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的有效实施,需要教师创设真实(仿真)的学习情境,将学生置身于真实(仿真)的工作过程中,实现学习领域对接工作过程,学习任务对接项目工作任务,学习过程对接具体工作。为达到此要求,学校的教学条件必须跟上步伐,各级行政部门必须充分落实实践条件。当然可以校企共建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大力加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课程改革提供良好条件。

2.5课程开发对教师的要求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与基于传统教学的课程存在一定差别:“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不再把技能训练和知识传授作为课程教学的核心任务,而是把基于工作过程的具体工作任务作为学生的工任务,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行动能力融入课程教学目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对教师提出以下更高要求。一是职教教师必须从事本岗位且具有本职业的丰富经验;二是职教教师应具备课程开发与课程整体设计能力,能将典型工作任务碎片化、条理化,最后转化为具有教育价值的理实一体化的学习内容,并能通过职教教师的教学设计,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融合到工作过程中;三是职教教师要有跨专业的知识储备,并有团队合作能力;四是职教教师必须德才兼备,既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又是学生成才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和评价者。

3.结语

“没有创新的理论,就没有职业教育的巨变”。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具有理论实际有机融合、更贴近行业岗位实质的特点,它是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职业教育创新理论,必将引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向。

参考文献:

[1]赵云霞,史洪云,魏玉洁.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7(01).

[2]王立群,侯聪霞.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实践研究.中外教育研究,2012(2).

[3]李军利.浅析高职模具专业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施[J].中国职业教育,2014(2).

猜你喜欢
工作过程课程开发工学结合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实践类课程改革探索
《电子商务网站实务》精品课程建设探讨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中“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