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案例

2015-09-10 07:22黄方俊
考试周刊 2015年86期
关键词:美术鉴赏

黄方俊

摘 要: 湘版《美术鉴赏》第一单元第二课《图像与眼睛》的内容注重对美术作品三大类的了解和认识。对抽象美术,学生很难读懂,因为抽象美术否定描绘具体物象,主张抽象表现,通过线条、色彩、块面、形体、构图等传达各种情绪,激发人们的想象,启迪人们的思维。抽象美术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艺术现象,也是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只是它用的是纯粹的艺术语言,教学难度较大。

关键词: 《美术鉴赏》 抽象作品 抽象艺术

[背景]:学生面对抽象作品会提出“这些画画的什么?”、“这些画好在那里?”、“这些儿童也能画的作品为什么叫名画?”等疑问。面对学生“看不懂”的排斥感,怎样才能诱导学生学好这节课的内容呢?这就要求美术教师更新美术教育观念,寻找学生感兴趣且可接受的切入点。哪些才是学生感兴趣的且可接受的切入点呢?我想到了音乐。抽象绘画中的色彩、点、线、面所形成的节奏如同音乐中的线谱和音符,能传达难以言喻的内心情感。音乐成了我让学生对抽象艺术感兴趣的切入点,以“音乐”为红线,以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为辅的方式授课。

[具体过程]:

1.创设情境

教师:欣赏一段爵士乐,音乐明朗欢快,深深吸引学生。

教师:不同音乐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心境,我们能否把这种感受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提示:点、线、面、色彩)

学生:尝试绘画。

教师:同学们用绘画表现音乐是抽象艺术家经常做的创作。绘画是怎样用它的特殊语言表达音乐这种抽象感觉的呢?欣赏大师的作品。

点评:通过音乐和学生的实践,学生会觉得如此真实地反映了内心的感受。再让学生欣赏康定斯基的《即兴之3》和蒙德里安的作品,学生才会感觉到大师表现画面水平之精湛。

教师:我们已经感受大师的作品,谁能谈谈关于作品的情绪、节奏、气氛方面的联想呢?

学生一:康定斯基的画好像很乱,像多种乐器的声音交织在一起,而蒙德里安的画给人一种低沉的感受。

学生二:我认为康定斯基表现了艺术家内在的冲动,一种精神追求。而蒙德里安的画面上的直线就像五线谱一样,那些色块就像音符一样,方块的排列给人一种统一、和谐的感受。

教师:康定斯基是第一个真正尝试将音乐展示在画布上的艺术家,他发现艺术不是对自然的模仿或精心制作,而应该是对内心的宣泄和表达。他的作品粗野、激荡,色彩狂乱地交织着,热情奔放地宣泄着画家的情感,这种表现情绪和感觉的抽象美术就称为“热抽象”。而蒙德里安将绘画语言限制在最基本的三原色即黑、灰、白之内和竖线、横线。这些线条很有规律地被画出来,美的信息深藏于直线、方块的简化形式中,表现出秩序和冷静,这就是“冷抽象”。

2.质疑探究

教师:谁都能创作抽象美术吗?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学生一:抽象美术的成因非常复杂,它与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历来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绝不是“拿来即用”那么简单。

学生二:在抽象艺术家眼里,一个随意涂抹画面可以成为艺术,因为艺术家说它是艺术,抽象美术使“艺术大众化”、“人人都是画家”,所以谁都可以创作抽象艺术美术。

学生三:一个画家如果用写实的手法画画,那么不是人人都可以画,但如果画家只使用几何图形或颜色直接画出内心感受,那么这幅画除了表现内心感受以外,完全没有限制,那不就像我们同学的画一样可以随意画了。

学生四:刚才这位同学感受到了我们的“随意涂抹”和大师“随意涂抹”的差距,虽然大家都是点、线、面、色彩,但画面效果一对比,很明显就看出来。我虽不太会鉴赏,但我还是能看出哪个是大师的作品,哪个是学生作品。

点评:这种辩论式讨论的目的不是得到一个准确肯定的答案,而是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自己感知、自己发现、自己表达,在生生互动交流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3.层层推进

教师:经过刚才的讨论,是不是谁都能创作抽象画呢?我想大家再欣赏以下作品就会更明白了。(展示蒙德里安画风的转变过程的作品)

《红树》开始表现新的艺术形式,作品明显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灰树》中就只留下了对合理空间秩序的探索,树的个别特征已被全部抹去,我们所见到的,是高度抽象化的图形。

《防波堤与海洋》中完全由横线和直线及色块构成画面。

教师:在这个例子中,我们都能感受到美术走向抽象的过程,就是对形态本质特征的把握。从事物的整体感受中得到的意象,从意象的形象中提取抽象的形式,没有意象的抽象是空洞的。从具象到意象到抽象是美术发展走向的一个规律,不是任意涂抹都可以称为抽象美术。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学习,通过学习,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抽象美术,而且可以创作出抽象作品。

4.迁移深化

教师:抽象美术除了可以用笔画外,还可以用什么创作呢?(展示美国画家波洛克作画的图片加以引导)

学生:金属、玻璃、塑料、纸、绳子等。

5.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从音乐体验、讨论,通过大师作品的探讨了走向抽象的过程、抽象美术表现方式等问题。现在对抽象美术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请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结合熟悉的材料,创作一张能表达自己情绪的抽象画。

[反思]:新课程认为教学不仅是课程与执行的控制过程,更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开放、生动的生长过程。对这节抽象美术课,这个要求更迫切,如何创造呢?通过音乐体验、学生动手比较、体现教学的创造性,通过讨论体现师生交往、生生互动,通过分析大师作品走向抽象过程和抽象美术表现方式等方面,体现教学不但要重结果,更要重过程。整个教学体现以教师引导作用的启发性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独立性能,以教师引导作用的促进性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创造性,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直接欣赏和讲授。

音乐与美术这种互动在美学被称为“痛感”的心理现象,也可以看做联想的一种特殊开拓式。它不仅构建了音乐与美术的桥梁,而且为学生理解抽象美术架起了桥梁。抽象美术鉴赏,不能由老师代替学生完成,而应该由学生主动体验。把“辩论式讨论”引到课堂,是受新课程改革启发后的一种尝试,课前心里没底,但从上课的效果看还是不错的。不足之处就在于开始用抽象的形式画感受时,画面的效果不显著。这节课让我深深感受到开展新课程改革,教师应发挥创造性,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学“与时俱进”的整合过程。

猜你喜欢
美术鉴赏
运用多学科知识激活我校美术欣赏课堂的教学研究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
基于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方法研究
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师生互动的探究
中国现当代绘画鉴赏对高中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高校通识课程《美术鉴赏》双语教学实践与研究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探析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对学生视觉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