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促进城镇居民持续普遍增收

2015-09-10 07:22吴顺江
廉政瞭望 2015年6期
关键词: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工资

吴顺江

随着我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1年10519元增长到2013年的37851元,累计增长261%,年均增长12?郾4%。从我省城镇居民收入构成分析,以2012年为例,工资性收入占比58?郾9%,转移性收入占比24?郾9%,经营性收入占比12?郾3%,财产性收入占比3?郾9%。其中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两项占比高达80%以上,是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的主要来源。结合人力社保部门的工作职能,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促进就业、调控工资收入分配和完善社保体系等方面,对城镇居民增收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人力社保工作对城镇居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一)就业工作。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之源。没有就业就没有收入,就业是实现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的主要途径。2000年以来,我省就业工作重点从妥善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到以大学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积极推进“就业优先”战略,坚持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和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根据宏观经济对就业的影响,制定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和实现充分就业。2003年以来,全省就业政策性资金累计投入225?郾9亿元,其中岗位补贴120?郾3亿元、社保补贴39?郾6亿元,合计受惠对象962?郾1万人次。通过一系列举措,实现了“三个确保”。一是确保了城镇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2003年以来,城镇每年新增就业人数从50万增加到2013年的104万左右,累计实现城镇增加就业人数达870?郾33万。二是确保了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001年以来,失业人员再就业基本维持在每年40万人左右,截止2013年,累计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489?郾28万人。三是确保了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2003年以来,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每年基本保持13万人左右,近两年,每年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6万人左右。通过“三个确保”,较好完成了省委省政府的就业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保就业就是保增收,我们初步测算,以2012年社平工资为标准,以新增就业人员平均工作半年为口径,如果实现100万人左右就业,全省可增加工资性收入150亿元。

(二)收入分配工作。工资性收入是我省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我省职工人数占90%以上的民营企业工资收入分配主要是通过市场调节实现。我们主要是通过促进低收入者增收和推动劳资双方平等协商等方面发挥政府的调控指导作用。一是通过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促进低收入职工工资增长。2000年以来,我省连续10次调整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从2000年的380元,提高到2013年的1470元,绝对值增加1090元,累计增长286?郾8%,年均增长11%,比社会平均工资增长高出近1个百分点。目前,我省月最低工资标准位列全国第七。根据测算,每次调整最低工资标准,能够直接促进近200万左右的低收入职工提高工资水平,同时,还将直接影响到职工加班工资收入提高,据测算,受惠对象300万人左右。最低工资的传导作用会拉动全社会工资水平整体提高。二是建立企业工资指导发布制度,推动和规范劳动力价格机制形成。目前,我省11个市都已建立主要行业工种工资指导价位年度发布制度,并成为劳动者求职和企业职工增资加薪的依据。仅宁波市2013年就发布了12个行业、225个工种(岗位)的工资指导价。同时,全省各地以工资指导价为基础,积极开展行业性、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通过集体协商,增强职工在收入分配方面的话语权,加快推动劳动力价格市场机制形成,初步建立了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目前,全省累计签订工资协议13?郾2万份,覆盖企业28?郾2万家。

(三)技能培训工作。2004年以来,全省累计开展职业培训1578?郾2万人次,接受技能鉴定780?郾5万人次,获得职业资格证书695?郾5万人次。目前,全省技能人才队伍达到847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67万人。通过对劳动者技能素质的培训提高,一方面,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增强职业稳定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职工工资待遇。据薪酬调查资料显示,职工技能素质与工资收入提高呈正相关关系。以2013年为例,无证人员成为初级工可增资94元/年,晋升中级工可增资8362元/年,晋升高级工可增资7598元/年,晋升技师可增资6592元/年、晋升高级技师可增资8444元/年。

(四)社保工作。有关数据表明,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中社会养老保险收入要占到80%左右。2000年以来,我省坚持保基本、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原则,通过完善政策制度、扩大社保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等一系列措施,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社保覆盖面持续扩大。从1997年我省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到2009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实施;从基本医疗覆盖城乡居民,到保生活、促就业、防失业“三位一体”的失业保险及工伤、生育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基本建立了具有浙江特色、多层次的社会保障政策制度体系。截止2013年底,全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居民社会养老、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272、1791、1144、1826、1173、1344、3278万人,其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从2000年的525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2272万人,年均增长11?郾9%;缴费人数从2000年的358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1528万人,年均增长11?郾8%。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3510亿元。参保人数及基金规模均位居全国前列。

群体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一是连续多年调增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从2004年起,我省连续11次调整企业基本养老金,月人均养老金从2000年的600元提高至目前的2500元左右,年均增长10?郾7%,目前养老金水平位居全国第四。另外,2011年我省建立了基本养老金补贴和社区综合补贴制度,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待遇实际增加260元。同时,一次性发放企业退休人员生活补贴700元。二是全面实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财政补贴。2010年开始,我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标准从每人每月不低于60元起步,逐步提高到了2014年的100元。截止2013年底,养老金领取人数达577万人。三是确保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2002年以来,我省逐步建立并完善了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截至2013年底,参加养老保障制度的被征地农民达424万人,其中参加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274万人,纳入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50万人(其中已享受待遇72万人,月均养老金1100左右)。四是解决养老保障历史遗留问题。为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职工等部分特殊群体多年未决的养老保障待遇,2011年,我省出台了解决社会保障领域历史遗留问题的三个政策文件,将数类群体纳入参保范围。截至2012年底,全省按221号文件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人数81?郾7万,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约为1000元左右,全省累计发放基本养老保险待遇114亿元。同时,为解决部分精简退职人员生活困难补助问题,从2011年10月1日起,每人每月发放生活补助费500元。目前,全省约10万人已落实企业精简退职人员待遇。五是逐步提高失业、医疗保险待遇。截止2013年底,全省失业保险金水平人均已达1035元/月,确保了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医疗保险通过降低个人自理比例,降低住院起付线等方式,不断提高参保人员待遇。目前,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一般为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6倍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2014年起提高到人均330元,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达到75%以上,减轻了居民医疗负担,间接增加了居民收入。人力社保部门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等工作,对城镇居民增收的影响,既有直接的,但大部分是通过宏观的间接的调控方式发挥作用。

二、人力社保领域影响城镇居民未来增收的主要因素

从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角度考虑,影响今后一个时期城镇居民增收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二是产业转型升级的进度;三是劳动力价格市场决定机制的建立形成;四是政府财政、税收等政策的调控。立足于持续普遍增收,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就业工作

第一,就业与经济密切相关。宏观经济形势走势变化将直接影响就业形势。从目前高校招生就读情况及我省劳动力年龄结构分析,未来一个时期,我省新增就业人数仍将保持在80—100万左右的规模,就业压力还是很大,预计新增就业人口下降“拐点”将在2018年左右出现。因此,能否确保就业稳定,实现包括大学毕业生在内的新增劳动力就业,把我省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基本上控制在3?郾5%以内,是确保今后一个时期城镇居民增收的先决条件。因此,我省经济增速在今后若干年内还需保持在7—8%左右,在一定意义上讲,保经济增长就是保就业,保就业就是保增收。

第二,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将直接影响就业结构变化,进而影响劳动者工资收入。统计局提供的数据表明,我省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结构已由2000年的35?郾58%、35?郾45%、28?郾97%发展到2012年的14?郾14%、50?郾96%、34?郾90%。这表明未来一个时期,通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来实现就业增收的余地将越来越小。数据还表明,(2012年)我省制造业、农林牧渔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四个行业,年平均工资仅为33426?郾8元,比全社会职工年平均工资低6660?郾2元。但这四个行业的从业人数高达2517?郾1万,占全部从业人数的68?郾2%。因此,加快推进我省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改变低收入行业比重过大,从业人员占比过高的现状,是实现城镇居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第三,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改善将影响今后一个时期的就业增收。目前我省劳动者技能素质偏低,全省高技能和专业技术人才占从业人数比例仅为10?郾9%;同时,外来低端劳动力比重过大,据统计,2010年外来人口在我省全部工业就业者中比重为45?郾3%,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郾59年,比全国省际流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低1?郾02年,全国排名倒数第二。较低素质的劳动力,必然导致较低的劳动生产率。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仅为13?郾81万元/人,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3?郾3%。劳动者素质提升既是经济转型的本质要求,也是促进普遍持续增收的重要条件。因此,在考虑城镇居民收入持续普遍增长因素中,既要做大本省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分子”,又要适度降低外来低端劳动力“分母”,实现经济发展更多惠及本省城镇居民。

(二)企业工资收入分配调控

我省是一个市场经济大省和民营经济大省,企业工资收入分配说到底主要是由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但在推进和规范劳动力价格机制形成过程中,政府可以通过“有形之手”发挥积极的调控指导作用,其中每年的最低工资标准确定发布是政府调控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并且它还将对全社会的工资水平整体提高起到传导作用。从促进普遍增收的角度考虑,每年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发布很有必要,但是从增收与发展的关系考虑,调与不调、调的幅度大小必须考虑经济发展形势和企业的承受能力。因此,建立最低工资标准的确定机制,增强调控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权威性,是影响和调节今后劳动力市场价格的基础性杠杆和“风向标”。

(三)社会保障

社保是民生之基,调整提高养老等社保待遇是政府促进城镇居民增收的最直接手段。随着我省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推进,政策制度的公平性问题和待遇水平增加问题将愈来愈被社会所关注。前者是要解决如何实现从“人人初步享有”向“人人公平享有”转变问题;后者是要解决常态化增长机制问题。从社保基金的“收”和“支”以及运行机制分析,随着时间推移,今后我省社保基金支付压力将逐步增大,养老等社保制度的可持续性将面临巨大挑战。

受经济运行及政策影响,基金收缴难度加大,影响基金征收收入的稳定性。一是企业缴费基数不实不统一。据统计,近年来全省企业缴费基数占工资总额的平均比例仅在60%左右,由于缴费基数不实,企业养老保险实际费率大大低于名义费率,名义费率为14%,实际费率平均仅为8%左右,一定程度影响了基金收入。二是扩面难度加大。一方面,从各地参保的情况看,本省居民的扩面余地已经不大。另一方面,随着“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等转型升级措施的推进,外来劳动力已经出现回流迹象,并且各地还在加大工作力度,从社保扩面增收角度考虑,由外来务工人员带来的社保红利将逐步消失。

养老待遇的持续提高,领取对象不断增加,基金已显“支”大于“收”的趋势。一是随着社保的扩面和连年提高养老金标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绝对额呈刚性增长。从2000年的78?郾3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857?郾2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0?郾21%,且近两年支出增长率开始超过收入增长率。二是从近期看,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运行基本安全,但基金支撑能力有所下降,且呈现地区分布不均衡的态势。同时,结余资金在市县的分布极不均衡,全省76个参保地区只有31个地区支付能力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有17个地区当期出现养老保险基金赤字,赤字地区个数、赤字金额上升较快。三是从长期看,我省参保人员结构已呈明显老化趋势,给基金支付带来较大压力。根据老龄委的数据预测,我省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将由目前的18%提高到2020年的24%左右,同时由于近年来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障、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政策衔接等影响,领取待遇人数大幅增加,导致制度内养老保险负担系数呈逐年上升趋势。

基金投资渠道单一,收益率偏低,呈贬值缩水状态。目前,我省各地社保基金主要是存银行和协议存款,近年来社会保险基金年平均收益率一直维持在2?郾5%左右,比同期CPI平均水平低0?郾9%左右,实际处于贬值状态。

三、对策和建议

结合人力社保部门职能,对未来促进城镇居民增收的总体思路是“保重点、兜底线、建机制”。“保重点”就是要保住工资性收入这个重点,抓住了工资性收入就基本稳住了增收的大局。“兜底线”就是要织牢养老、医保等社会保障网,确保法定劳动标准得到有效贯彻落实,保证广大居民依法享有各项基本权益,确保社会稳定。“建机制”就是要建立健全社保等待遇确定和调整机制,使全体居民收入水平随经济发展不断提高,确保让每一个人都能过上体面尊严的生活。从具体举措来说,可以概括为“突出一个重点,调控好两条线,健全三项机制”,促进城镇居民持续普遍增收。

突出“一个重点”,把就业作为居民持续普遍增收的主渠道。一是推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责任,以高校毕业生等人群为重点,完善落实各项促进就业政策措施;健全社会用工监测制度,加强宏观经济对就业形势影响的研判,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完善城乡统筹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积极鼓励更多人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全社会更充分就业。二是加强劳动者技能素质提高。实施技能人才“千万工程”,重点开展本省籍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未来三年,力争使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者都有机会接受相应的职业培训,企业技能岗位的职工得到至少一次技能提升培训,每个有培训愿望的创业者参加一次创业培训,本省户籍的80后农村转移劳动力得到一次免费职业培训。在规模以上企业全面推行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每年新增高技能人才20万。

调控好“两条线”,促进企业职工工资收入稳步增长。一是充分发挥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控作用,促进低收入职工工资收入较快增长。探索建立最低工资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联动机制,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镇居民生活费用支出等因素。把握好最低工资标准调控节奏和力度。未来一个时期,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幅度既要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又要适当高于社会平均工资增长幅度。二是充分利用工资指导线的引导作用,推动职工工资与企业效益同步增长。建立第三方薪酬调查和工资指导价发布制度,加强信息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预测,定期发布行业性、区域性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为企业确定薪酬和工资集体协商提供依据,促进职工工资合理增长,并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

健全“三项机制”,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普遍增长。一是健全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充分发挥三方机制的作用,大力推进集体合同制度攻坚计划;努力提高工会建制率;积极开展“要约行动”,推广行业性和区域性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力争在三年内工资集体协商的覆盖率达到80%以上。二是健全社保保障待遇正常调整机制。按照“可持续、可承受、机制化”的总体思路,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养老等社保待遇调整机制,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力争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更好更公平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全面建立大病保险制度,兜住底线,努力解决“因病致贫”等现象。同时,推进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衔接,推进“老农保”与城乡居保并轨等,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的待遇水平。三是建立政策应急调控机制。要结合宏观经济走势和相关环境变化,加强人力社保各项工作的相关性研究,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可控性,做好相关政策的储备,以消除因外部形势和环境变化,可能对城镇居民增收带来的影响。

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和增值渠道。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在社保方面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国有资本收益分享机制,将一定比例的国有资本收益充实到社会保险基金中来。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扩大投资渠道,探索将社保基金投资到本省投资周期较长、风险可控、收益较高的重大基础性和新兴领域项目,或者筹集一定量的社保基金,委托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投资运行,并合理拓宽投资范围,提高基金收益率,确保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增强社保基金的抗风险能力,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

猜你喜欢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工资
城镇居民住房分布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这种情况下未续订劳动合同是否应当支付二倍工资
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天津城镇居民增收再上新台阶
说说索要工资那些事
不用干活,照领工资
退休后可以从职工养老保险转为居民养老保险吗
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
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