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系列之小说阅读考点分析

2015-09-10 07:22崔益林
课外语文·中 2015年5期
关键词:意蕴考查小说

崔益林

近几年以来,小说作为一种特殊的记叙文语段考查多次出现在全国各地的中考试卷中,2014年笔者所搜集到的近50套试卷中,共有18个省市都考到小说的阅读和理解。结合2014年中考的小说阅读试题和相关的小说教学,我们对小说的考点与解题思路略作分析。

考点分析

小说考查着重围绕小说的体裁特点进行考查,具体说就是从人物以及人物的语言、表达技巧、情节、环境等方面设题考查。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题型分类

一、分析综合——重点分析作品的结构,情节的把握,主题的概括。

1.寻找线索

线索是连接文章始终的脉络,也可以说是文章的纲。常见的线索有:人线、事线、物线、情线、时间线、空间线。如山西省《唐家寺的雨伞》中以雨伞为线索,广东省的《词典的故事》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孔乙己》则以“我”这个人为线索。

2.辨析开头

①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

②写景法。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作用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3.鉴赏结尾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不仅在意料之外,同时又在情理之中。

③从主题上看,揭示事情的真相,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阅读这样的小说,让更多的读者感受到阅读的快乐,从而来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④情节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它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4.对主旨的把握

小说的主旨是文章的核心,只有主旨把握正确了,人物、环境才有章可循。概括中心的关键在于对文章中的人、物、事的整体性思考,要把重点集中在反映出来的社会现象上、人物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上和通过在对人命运的考察中领悟到的哲理上等等。还要多注意抒情议论式的句子,作者的观点往往隐于其中。再者,主旨的卷面表达也要注意其规范性,一般的模式为“通过____事表达一种_____现象(思想、品格)。还有一种情况是:请你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的内容。

二、鉴赏评价——重点分析词语的理解,人物的刻画,环境的作用。

1.题目含义的分析

题目是文眼,其作用不言而喻,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点明中心,如大连市《冰冻百合》、锦州市《高等教育》。

②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如《冰冻百合》、河南的《六个馒头》。

③本文的线索,如山西省《唐家寺的雨伞》。

④主要人物,如鲁迅的《孔乙己》。

⑤主要内容,如临汾的《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2.关键词语的理解

一般来说,这类题目结合上下文,根据文章所提供的语言环境来理解词语在这个环境中的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或者其所具有的内涵和外延,此知识点在湖南益阳的《白蝴蝶花》中就考查到。在做题的过程中可借助“代入法”将自己的理解代入文中,检验一下这种理解与上下文的意思有无不协调甚至冲突的地方。

3.人物形象的刻画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人物塑造的方法有:①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及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②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即通过他人的言行间接描写主人公。例如:《多收了三五斗》中米行老板的描写正烘托了“旧毡帽”的悲惨命运。③细节描写。通过分析人物具体细微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枝末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从而准确把握形象的性格特征和这一形象所反映的深刻的社会意义。

4.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但是我们的考查往往是以自然环境的描写为主,并且是屡考不衰的知识点,它在小说中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其作用一般有:

①渲染气氛。如《故乡》中开头的“我”回故乡的一段凄凉的景物描写。

②表现人物性格,衬托人物的心情。如《在烈日和暴雨下》中对“炎热”和“暴雨”的描写就突出了祥子的坚韧性格和悲惨命运。

③推动情节发展。如云南省的《你遗失了感动了吗》中第20题。

④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⑤为下文所写内容做铺垫。

⑥以优美的景物来衬托人物美好的心灵,以恶劣的环境来刻画人物顽强的意志和坚强的性格。

而社会环境主要就是指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

三、探究归纳——重点分析作品的内涵,创意的解读,个性化的表达。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小说是作者用来表达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与态度的。从不同的人物角度往往能够发掘出作品不同的意蕴;从作品的不同价值角度也可分别挖掘其社会意义和文学艺术意义。另外,从作品本身所发掘出的意蕴,与联系作者思想经历、作品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各方面所发掘出的意蕴也会有所不同。

2.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就是鼓励读者有所创新,有所发现,使阅读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也使解读活动全面、深刻而充满智慧,从而多角度地认识作品的不同内蕴。由于每个人的人生经历、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知识结构、审美趣味等不同,对具体作品都会有自己的独特解读,不存在唯一的标准和固定的方面、角度。但要注意的是,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有创意的解读”,都要建立在充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而且这种解读要合情合理,能自圆其说,不可胡乱解读。注意是“个性化”而不是“自由化”。

3.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小说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重要文学体裁,更能突出地反映人们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规范和内涵极为鲜明的民族心理特征。因而要结合作品的时代和社会背景,结合作者的思想风格、人生态度,理解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猜你喜欢
意蕴考查小说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意蕴难求
《马嵬》(其二)颔联意蕴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