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5-09-10 07:22陈敏娜
考试周刊 2015年46期
关键词:圆锥周长算式

陈敏娜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把一些既定的定理、公式传授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利用这些定理、公式做大量的习题,最终达到掌握的目的。这种“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在创新教育呼声高涨的今天,作为奋战在数学课堂教学一线的教师,我们必须处理好教材、教师与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还学生自由创新的空间,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激发兴趣,诱发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的特点是抽象、枯燥,为此,激发学习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主动探索的欲望。我常根据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驱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知识探究中。例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征”时,先创设学生考老师的游戏,让学生知道可以用“看”的方法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进而让学生猜测,老师“看”的是分子还是分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多创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多给学生一些思考和表现的机会……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所创见,并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和谐的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目前的课堂教学,教师严肃有余,亲切不足,常常存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一成不变的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爱护学生、鼓励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促使学生思维敏捷、想象丰富。

1.营造敢想、敢说、敢做的课堂氛围

培养创新意识,首先必须营造宽松、积极向上、愉悦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教师及时给予表扬与肯定。例如,有一道题:“看一看哪些加法算式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再写出来。”其中一式为“5+5+5+5+3”。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有的改写成5×4+3或5×5-2,还有的改写成6×4-1,我表扬了这几位敢于大胆创新的同学。不料有个同学说不应该表扬他们,题目要求改写成乘法算式,以上写的是乘加、乘减混合。这时,前面回答的几位同学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认为如果把题目换为“简单”的算式就好了。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不但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而且发挥了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

2.创设开放性课堂

课本练习往往只要学生能找出一个正确固定的答案,无需再多思考其他。这种训练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必要的,但也制约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有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尽量多提供开放题练习,多采用集体讨论。小学生的知识往往比较贫乏,因此集体讨论可使他们集思广益,开拓思路,起到互补的作用,引发创新思维的产生。例如,有一道工程问题的练习题:“完成一项工程,由一队独做,甲队需10天,乙队需5天,现有甲队先做五天后,剩下的由乙队独做,乙队还要做几天?”解法多种多样:①(1-1/10×5)÷1/5;②5×(1-1/10×5);③(10-5)×(1/10÷1/5)……此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每一种解法的解题思路,经过讨论后有一位学生认为:“甲单独做10天,做5天完成一半,乙单独做5天完成,剩下的一半乙只要用5天的一半。可列式为5÷2更简单。”在课堂教学中多提出一些一题多解的习题,可使学生打破那种死记解题模式和数量关系公式的思维定势,让他们的思维得到发展,通往创新之路。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创新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质疑问难,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在教学中,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质疑的机会,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而后教师帮助学生释疑,这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这样可以改变学生总是围着教师、教材、书本,以及安于现状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例如教学《圆锥体积计算》时教师有意识地利用旧知识让学生回忆计算面积大小或长方体等体积的大小时,都要寻找与问题有关的条件方可计算,那对圆锥体积大小的计算你又是怎么想的呢?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1)圆锥体积大小与什么条件有关?(2)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3)应该怎样计算?这一串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通过教师进一步引导启发,学生动手操作,经过4次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圆锥体积的转化,学生得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只有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由不敢提问、不懂提问转化为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善于提问,才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习能力,发展创新能力。

四、精心设问,激活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层层的设疑提问,可以不断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激发学生敢于创新的重要途径。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首先请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分别测量三个大小不一样的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时,教师提出:“环形跑道能不能立着滚动?”迫使学生不得不另外,想出“绳测”的方法。教师又一次设疑:如果把一个小金属球系在绳子的一端,拉着另一端,在空中转形成一个圆,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绳子测量出它的长度吗?实践证明了“滚动”和“绳测”的方法都有其局限性。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又一次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和创新的欲望。让学生再次认真操作、观察、思考,最后终于发现“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的规律,从而认识圆周率,掌握了圆的周长公式C=2πr。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既长了知识又长了智力,充分体验了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教师应真正转变育人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由灌输转变为引导,教学内容由传授转变为启迪,学习过程由组织转变为参与,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努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以期适应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真正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猜你喜欢
圆锥周长算式
圆锥摆模型的探究与拓展
圆锥截线与玫瑰线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计算法在圆锥保持架收缩模组合冲头设计中的应用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怎么写算式
好玩的算式谜
巧算周长
一道加法算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