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解决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马虎问题

2015-09-10 07:22余栋梁
考试周刊 2015年46期
关键词:因素分析解决策略

余栋梁

摘 要: 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如火如荼地开展,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优化。但是到了课后独立作业的时候,经常发现学生不是抄错题目,就是计算错误。如果对学习中的“马虎”置之不理,这一坏习惯就会越来越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乃至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因此,必须帮助学生克服马虎的坏习惯,养成严肃认真的好习惯。

关键词: 数学作业马虎 因素分析 解决策略

古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相当于让学生拥有了“会学习、会思考”的强大武器。而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马虎”一直是许多学生的通病,也是令许多学生和家长头疼的问题。为了让学生作业细心,我实行了很多措施,比如制定班规、做错了就罚抄等,但收效甚微。后来我分析了学生的心理特点,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出要想学生作业认真细心不马虎,得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学生数学作业马虎的主客观因素分析

1.新学内容不能灵活解决问题。有的学生理解能力差,学习知识囫囵吞枣,因此在学习时敷衍了事。——解决策略:告诉学生方法,不是答案。

2.作业态度马虎。有些孩子态度不认真,做事缺乏责任心,应付的成分太多。——解决策略:找到学生作业马虎的根源,应区别对待班级里的孩子,有的学生是自信心不足,上课就没有听懂,作业当然认真不起来;有的学生是主观意识不强,只求对,不求尽善尽美。

二、解决策略

1.教给学生好的作业方法

批评学生作业的一百个不是,还不如教给学生一个好的作业方法。学生的自尊心都很强,一点都不批评学生是不可能的,但要注意有度,批评的同时也要教给学生正确的作业方法,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2.开展小组评比活动

学生的好胜心都很强,教师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好胜心的调控,如进行小组评比活动,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定,以小组为单位,看他们每次作业的“优”有多少,进行量化,然后对突出的小组加分,差的小组扣分。通过小组评比加强学生对细心的习惯和良好作业能力的培养。

3.找到学生作业马虎的根源

一般学生作业马虎是由于习惯不好,只要教师加强对其良好习惯的培养,问题很快就能解决。但有一部分学生作业马虎是由于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好,因此就得老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个别指导。

4.加强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

学习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有些问题很容易,按理是绝对不应该出差错的,可粗心的人还是出差错了;反之,有些事情比较难,按理说出差错的可能性较大,但粗心的人这时反而倒不出差错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常”的现象呢?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因为人们对较难的问题心理上比较重视,在大脑皮层形成的兴奋灶比较强烈,不易受其他兴奋灶的干扰,因而不易出现差错;反之对较易的问题心理上不太重视,在大脑皮层上形成的兴奋灶比较微弱,易受其他兴奋灶的干扰,因而较易出现差错。正因为这样,加强对工作和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提高责任心,就不会马虎随便,掉以轻心,而且能自觉克服分心现象,从而有助于克服粗心大意的毛病。

5.保持适度紧张情绪

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每当进入考场时常暗示自己细心点,可是由于心情紧张,一些事后看来十分明显的错误、疏漏就像隐身人一样接踵而至,甚至看错了题目要求,忘了做某些题目。事后发现懊悔不迭,直怨当时粗心。其实,这种粗心纯粹是由情绪紧张所造成的。心理学家唐森等人的研究表明,智力操作效率与情绪紧张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倒“U”型曲线关系。当情绪过分紧张,或毫不紧张时,智力操作效率是最低的;当情绪在中等强度的紧张状态下,智力操作效率往往是最高的。因此,保持适度的紧张情绪也是防止粗心的有效方法。

6.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心是可以“二用”的,这就叫做注意的分配。例如,教师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听讲的情况;学生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等,都是“一心二用”的例证。但是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首先,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是十分熟练的。其次,同时实行的几种活动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如果它们之间毫无关系,则同时进行这些活动是有困难的。因此,为了克服学生粗心大意的毛病,引导学生学会把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所要完成的工作上十分重要。

7.双管齐下培养细心好习惯

有些人由于经常粗心大意,久而久之,行为方式形成了稳固的动力定型,亦即养成了粗心的习惯。在这种情况下,戒除粗心大意的习惯乃是克服粗心毛病的治本之策。戒除粗心习惯的方法首先是要培养细心的好习惯。因为单纯克服坏习惯,仅仅是靠意志来抑制的;而同时培养好习惯,就可以在大脑皮层通过负诱导的机制对原来的坏习惯形成的条件反射产生破坏作用,这样不仅效果好,而且消耗的心理能量亦少。因此,在工作和学习中,我们应当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做事讲究条理,做完之后要认真核对、验算、检查。如果长期这样,就会“习惯成自然”。

数学作业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学生高效地完成了作业,至少可以说明老师“讲”得透彻,学生学得“明白”。如果不能够有效地学习,那么何谈有效备课,有效教学呢?因此,我不仅在提高学生数学作业正确率的结果上“做手脚”,还在过程性的评价上“动脑筋”。每次作业批阅完成之后,我都会把“结果”数字化,上课一开始就在黑板上写上正确的人数和失误的人数,先表扬那些作业正确的学生,然后分析失误的原因,也让学生了解他们的作业情况。这个行为不仅仅让学生了解哪些同学做得正确,更多的是激励学生做得尽善尽美,用数字“刺激”学生,使他们在这样的过程中产生自信心和内驱力。

参考文献:

[1]罗芳婷,陈上仁.农村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问题、原因和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46).

[3]任宝贵.家庭作业观之反思与重构[J].教育科学研究,2010(07).

[3]李学书.国内外家庭作业比较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09(10).

[4]王玲.新课标下小学数学作业生活化的有效设计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3(35).

猜你喜欢
因素分析解决策略
桥梁抗震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研究现状分析
无形资产减值因素分析
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的考核模式因素分析研究
高校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关于我国水污染治理存在问题与解决策略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