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看法

2015-09-10 07:22孟莉
考试周刊 2015年46期
关键词:读题做题长方体

孟莉

1.利用生活实例,培养空间观念

有些几何体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例如“体积”“面积”“周长”等概念。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我先联系现实原型,多列举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实物。学生通过观察这些实物的“表面”,如黑板面、桌子面、课本面等,加深对“表面”的理解。我们还可以让学生亲自切萝卜的纵面或横面,并亲手摸一摸,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使具体事物在头脑中得到全面反映,形成表象。这样,学生对“面积”这个概念就能有比较正确和清晰的理解。再者在教学立体图形时更需要具体形象,如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我先让学生摸一摸长方体学具的表面,按顺序数一数长方体的六个面;然后把长方体的六个面展开(展开图可以事先包在长方体学具上),在展开后的每个面上分别写上“上”、“下”、“前”、“后”、“左”、“右”,标明它们分别是原来长方体的哪个面。这样学生就感知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长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接着由学生通过对长方体直观图的观察和对表面展开图的剪剪摆摆,理解了长方体每个面的长、宽与长方体长、宽、高的关系,弄清了长方体每个面的面积该怎么求,并联系长方体面的特征,总结出完整的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通过实物与长方体直观图各个对应面的对照,完成了从直观图形到抽象概括的转化,解决了抽象难的问题。

2.调研学生的“已知”和“未知”——确定学生学习起点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现在的学生接触方方面面的信息,加之超前学习,对于一些学生来说,教材中的某些知识点并不陌生。教师在教学设计之前,就应该调研好学生对于即将要学习章节知识的“已知”和“未知”。学生的已知是指学生已经具备的与本节内容学习相关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等,明确这点很重要,它决定着学习起点的定位。学生的“未知”是相对“已知”而言的,它不仅包括学习应该达到的终极目标中所包含的未知知识,还包括实现终极目标之前涉及的学生所没有掌握的知识。只有调研学生的“已知”和“未知”,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也才能找准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对接点。

3.牢固掌握基础知识

小学数学中的计算,都是依据相应的概念、法则、性质、定律等基础知识进行的,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并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前提。学生要加强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与识记。

4.加强口算训练,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口算基础好,可以减少笔算的困难。所以抓好口算训练是学好计算的前提。20以内的加减要反复训练,达到脱口而出;100以内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等,要达到熟练。这些都是四则计算的基础。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一些常用的数据,不仅可以使计算正确、提高计算速度,而且对小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受益无穷。

5.课堂提问要抓住思维的发散点提问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在求同思维培养的基础上,强调并重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充分假设,沿不同的方向自由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答案。例如: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对学生的数学建构无疑是有着积极意义的。一题多解,就是“求异”,即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突破原有的知识圈和原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更多更新的可能的方法。通过一题多解的讨论,启发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你是怎么想的?”“还可以怎样想?”等,让多种信息互相交流,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寻找答案。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6.利用生活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甚至某些学科的生命力也取决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马克思指出:“一门学科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

如“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我就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红领巾、自行车车架、电线杆架、桥架等引出三角形,再让学生通过推拉等实践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运用它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如修补摇晃的椅子,学生会立即想到应用刚学过的“三角形稳定性”,给椅子加上木档子形成三角形,从而使椅子稳当起来。这样使学生学得容易且印象深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生活中,数、形随处可见,无处不有。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周围的生活环境相联系,帮助他们在形成知识、技能的同时,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

7.让学生养成动口读题的习惯

在练习中,错误率非常高。可在订正时,教师只是再读了一遍题目,大部分学生就能解答了。经过对学生平时的观察,发现“病症”在于学生答题前没有读题,更谈不上审题了。由于一年级不识字和识字量少的缘故,平时在做题时经常是老师和家长读题。这就造成了有些学生的懒惰思想非常严重,在做题时常常依赖老师或家长读题,有些孩子一离开老师或家长就什么题都不会做。因为我们孩子的阅读能力在家长、老师的一次次帮助中得不到培养,审题习惯在一次次帮助中被淡化、被误导。以至于许多学生在家长和老师的帮助下,慢慢地不会读题或是很少读题了。他们在做题时,只是凭借平时做过的题目形式解答,错误率当然高。很多同学在解决问题时,常用眼睛扫一遍题目就急于动笔,结果是经常搞错题目的要求。例如:要求计算出得数,把错误的得数划去。8+9=(17,18),5+8=(13,14),这道题本身很容易,但是我们在平时的做题中都是选出正确的得数画“√”,而这道题要求把错误的得数划去。有些孩子只看了一半题,有的甚至连题目要求都没看就在正确的得数后画了“√”。虽然学生计算出了正确的得数,但是由于没达到题目要求,因此也是错的。从这个例子中,我们感到了动口读题的重要性。因此在做一道题之前首先要读题,培养正确读题的能力尤为重要。

猜你喜欢
读题做题长方体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心爱的读题猫
高考做题要先后有序
小学低段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
拆拼长方体
聚焦高考选做题中的解不等式问题
拆拼长方体
高考做题要先后有序
高考做题要先后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