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中史料教学的误区及对策

2015-09-10 11:05钱静珠
考试周刊 2015年46期
关键词:史料教学历史课堂误区

钱静珠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史料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得到普遍运用,史料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主要从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实践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展开分析,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以期真正提高史料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 历史课堂 史料教学 误区 对策

历史是一种过去的、不可复制的历程,而史料作为再现历史的载体,在历史教学中有不可比拟的重要作用。通过对史料的合理运用,可以使学生在历史课堂中获得知识的积累、思维的训练、情感的熏陶和个性的张扬,彰显历史学科的独特魅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很多误区,下面就以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为例进行剖析,以期给广大同仁借鉴。

误区一:运用“虚拟史料”,违背了历史学科“求真”、“求实”的基本特点。

在讲授“美国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时,笔者运用了一则具有趣味性的史料:《1787年的春天,两个美国农民的对话》。根据材料,学生很容易归纳出独立之初的美国面临政治动荡、经济困难、军事威胁的困境。显然,这则史料是以基本史实为依据虚构的,是一种人造史料,与史料教学的初衷“论从史出”完全背道而驰。

对策: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曾说:“如果说,客观的历史是一个有机的发展过程,史料只是历史过程留下的一些残骸或遗迹,那么,史学的任务却是要从历史的残骸或遗迹中去重认那曾经活生生的历史。”由此可见,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价值就在于为历史提供真实的例证,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真实性的特点。面对浩如烟海的历史史料,教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对所收集的史料进行鉴别、删选,对史料的真伪和价值作出判断,尤其要关注它的来源和出处,力求做到去伪存真。历史课堂是再现真实历史场景的严肃场所,让学生尽可能地接近历史真相,感受历史,解读历史,和真实的历史人物进行交流、对话,才能使他们“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有鉴于此,笔者在二次备课时重新选取了以下三则史料:一是《邦联条例》中对各州权力的规定;二是华盛顿在1787年给友人的信;三是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通过引用第一手的原始史料和史家的相关著作,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史料的真实性。但在后来的上课过程中,发现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深入探究,发现自己又陷入了史料教学的另一个误区。

误区二:史料堆砌,忽视了学情和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一节高一历史新授课,笔者所任教的班级又是一个普通班,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不高,历史思维能力较差。而这三则史料内容多、信息量大,学生阅读起来费时费力,不仅没有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效果,反而加重了他们的负担,限制了他们思维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对策: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高中生历史思维能力与探究方法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重中之重,而史料教学就是一个有效途径。教师必须精选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的史料,把握史料运用的量度,再通过一系列富有针对性、层次性的问题巧妙设疑、引人入胜。史料的合理运用和问题的精心设置,犹如一只无形的手,能不断推动学生思考和探究历史,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笔者在三次备课时又对“美国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这一教学环节进行了如下调整:首先让学生阅读书本第一第二段,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独立之初的美国面临怎样的严峻形势?二是这一严峻形势主要来自于当时美国建立的什么政治制度?它有什么特点?为了让学生更加形象、深刻地理解邦联制,中间又补充了两则史料:《联邦论》和《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邦联制的解释。最后引导学生阅读书本第三段和“资料回放”中《华盛顿写给友人的信》解答第三个问题:美国如何解决独立之初面临的严峻形势?这样一来又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下一子目“1787年宪法的颁布”。

误区三:过于功利,忽视了史料的人文价值。为突破“评价1787年宪法”这一重难点问题,笔者引用了英国政治家廉·格莱斯顿、《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汤姆斯·弗里德曼和中国学者易中天的观点。虽然学生根据史料并结合书本知识能归纳出1787年宪法的评价,达到了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但课后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其实他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仍停留在知识层面,没有真正上升到精神层次。

对策:历史学科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有极其丰富的情感教育资源。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要培育一代人的精神,必须使历史进驻个人,使个人从历史中汲取养分。”要利用史料提升历史课堂的育人价值,教师在选择、运用史料时就应努力挖掘、充分提炼其中所蕴含的情感教育资源,把情感因素与智力因素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让学生在浓厚的人文氛围中体验快乐、放飞理想,这也正是历史教学的责任与灵魂所在。

为了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1787年宪法的精神内涵,笔者以“美国梦”为本课的主题展开教学,在导入和结尾时分别补充两则史料,前后呼应,升华情感。这四则人文色彩浓厚的史料:电影《中国合伙人》中的两幅图片“American dreams in China”、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马丁·路德的《我有一个梦想》、2012奥巴马成功连任就职演说,激活了课堂,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人”的教育是历史教学永恒的目标,以“美国梦”解释1787年宪法的生命力和时代感,不仅立意高远、主旨鲜明,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的人文精神。

影响史料在历史课堂中能否有效发挥积极作用的因素还有很多,教师应进一步加强自己的史学修养,改进史料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史料运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参考文献:

[1]白寿彝,主编.史学概论[M].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2]朱汉国.王斯德.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史料教学历史课堂误区
冬季洗澡的误区
三角恒等变换中的误区警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的“史料教学”
初中历史情感教学探析
引多维思考创灵动历史课堂
试论新课改下史料教学的作用及运用原则
浅论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作用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的思考与再认识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