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考记叙文写作能力的思考

2015-09-10 07:22连国祥
考试周刊 2015年35期
关键词:立意选材记叙文

连国祥

摘 要: 中考作文分值大,农村中学学生都感到作文是件难事。学生写作记叙文的最大问题是缺乏真情实感,没有个性。作者着重从作文审题、选材、立意、锤炼语言等方面提高中考记叙文写作能力。

关键词: 记叙文 审题 选材 立意 锤炼语言

中考作文分值大(60分),几乎占半壁江山,历来是各位考生关注的重点。然而,农村中学学生一谈起作文,就感叹:“作文难,难于上青天!”教学中体会到现在学生写作记叙文的最大问题是缺乏真情实感,没有个性,关键在于没有好素材。

面对这些情况,不仅学生着急,老师和家长也着急。这就产生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有效提高记叙文写作能力?下面笔者着重从作文审题、选材、立意、锤炼语言等方面谈谈如何提高中考记叙文写作能力。

一、审题

审题是作文第一关,这一关一定要把好。不论哪一种题型的作文,都要认真推敲每一个字,领会命题人的要求和用意所在。面对形形色色的作文题目,我们该怎么审题呢?

1.记叙文要注意题目人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如《我的快乐》指的是第一人称,《笑了》中谁笑了,题目没有规定,这就有了选择的自由。有些题目有时间限制,如《一个愉快的假日》,所写的事就要发生在假日里,否则就是离题;《在迎接中考的日子里》,这就要求写中考前几天或前一两个月的事,否则也算偏题。

2.细心琢磨“提示”,有些题目写什么、怎么写可从“提示”中找到答案。如《生活就是这样》,这道题目乍看无从下笔,然而它的前边有一重要提示:“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可谓文章的中心、主题;“有时小有波澜”隐喻有点困难和曲折,“有时阳光灿烂”隐喻美好、如意;“有时免不了飘来几片阴云”隐喻伤感失意,细心琢磨这些提示,这道难题就不难了。

3.有些题目看似普通平常,没有难点疑点,仍须解词释义,以突出中心、主题。如《我终于战胜了自卑》,题中的副词“终于”表示经过较长时间,有个较长过程,曾遇到种种挫折和失败,经过艰苦努力最终获得成功,因此文章应突出与困难做斗争的信心和意志,反映自卑的曲折过程。对于有些题目,我们要善于联想和想象,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引申题目的意思。如“路”,题目隐含另一层意思:不仅是脚下的道路,更指“成长的历程”。

4.有些开口小、范围有限的小题目,学生经常被困住手脚。对这样的“小”题必须打开思维,挖掘“小题”中的“大”思想、“深”内涵。如“一份答卷”这样的小题,我们不能只想到考试时的答卷,还要想到生活中的“答卷”:对某次艰苦经历完成的答卷,在严峻考验面前做出的表现,在诱惑面前提交的答卷等。

二、选材

题目审好后,第二步就是确定“选材”,也就是“写什么”的问题,即文章的“内容”。材料选得好,文章就成功了一半,怎样才能选好材呢?

1.选材要典型有意义。指所选的材料是有代表性的、有意义的。因为有代表性的材料能以一当十、以个别反映一般,从而深刻全面地反映事物本质。如有位考生写《这事发生在我班》,选取班上有个同学为灾区捐献500元。一人就捐出全班的二分之一多,可谓突出、意义重大的事例。当然也可写平时吝啬的人捐出很多钱,这也是典型。

2.选材要新颖而生动,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只选罕见的,不选常见的。有时间,换个角度想想,可以老材料出新意。比如:写《一次难忘的考试》,选择考场上考试这一材料的肯定很多,所以应尽量避开。有个学生不落俗套,这样写:模拟考试结束后,老师让大家放松放松,进行爬山比赛,当我快到山顶的时候,路遇一对老夫妇,老妇人意外摔伤,我和另一个同学放弃爬山,把老妇搀扶下山。文章结尾写道:这不也是一场考试吗?是一场道德考试,在这场考试中我们交上了正确的答卷。这位学生选材新颖,把“考试”理解为“道德的考试”,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视角”,这篇作文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立意

文章的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那么,作文时,如何选择立意角度呢?

首先,从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发现、开掘主题。如“我渴望”这个题目,选材立意的灵活性很强,给学生提供自由天地,有的学生便紧扣自己的生活选材立意,写了“我渴望每天晚上都停电”,文章写的是:一天晚上自己正在做作业,突然停了电,正准备拿火柴,但手不由自主地停住了。爸爸妈妈和老师的面孔一齐涌到我眼前。接着回顾了自己在老师的精心培养和父母的热切希望督促下的熬夜生活。文章最后写道:“电来了,我又写了起来,不由自主写出的却是——生活需要七彩阳光。啊,每天晚上都停下电吧,哪怕只有十分钟,我渴望着。”这篇文章选材真实,读来令人信服。小作者通过对停电这一学习生活中小事的描写,巧妙地向学校、家庭和社会发出“减轻学习负担”的呼声。这呼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这样立意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其次,选择角度力求“新”。就是写作意图要紧扣时代脉搏,考虑的问题有新的角度,所写内容有独立见解。写法上应采取新颖别致、富于变化的方法,使人读了耳目一新,受到感染。

(1)立意新颖,莫忘了避“俗”。一写蜡烛,老师就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一写蜜蜂,劳动人民就像蜜蜂,得到的少,付出的多……这几乎成了通用的公式,立意真正要做到有新意,务必避俗避熟。

(2)立意新颖,莫忘了变“角”。变“角”就是变化切入角度,角度一新,立意也为之一新。比如,有一学生写家乡变化,以“稻草家庭上法庭”的形式,“控诉先是蜂窝煤,后是液化气挤占原本属于稻草家庭的农村市场的罪恶”,文中夹杂蜂窝煤与液化气的自我辩护。全文从稻草“遭遇”透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立意角度让人拍案叫绝。

最后,选择角度要“小”。这就要求学生站在时代高度观察生活,从细小材料中挖掘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小”,才能“深”。课文《一厘米》通过买票这一件小事揭示一个人应该怎样看待尊严的问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以小见大”的典范。

四、锤炼语言

古人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里的“文”,就是文采,富有文采的文章富有感召力和吸引力,读起来令人感到韵味无穷。要让作文出类拔萃,在中考中得高分,就要有意识地锤炼作文的语言,使其表达贴切清新,富有文采。

1.锤炼词语,贴切表达。作文时,尽量选用那些恰当的、精妙传神的词语表达,尤其重视动词、形容词的使用,做到“一字传神”。如课文《背影》在具体写父亲的背影——望父买橘时,抓住“攀”、“倾”、“缩”等动词,写出父亲为儿子买橘子艰难攀爬月台的过程,真实感人、催人泪下。

2.巧妙运用修饰语言为作文增添色彩。写作中,对描写的事物增加恰如其分的修饰语言,使表达的内容更有立体感。如下列两个句子:

①月亮照在草原上。②皎洁的月亮温柔地照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

第①句让人感觉很直白,第②句加上“皎洁的”、“温柔的”、“一望无际的”修饰下更形象,整个句子让人觉得充满了情味,意境就出来了。

参考文献:

[1]李冬来.浅议中考作文审题.青年文学家,2010(11).

[2]杨可朝.浅谈作文选材方法.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

[3]蒋雪岭.中学生作文立意创新能力的培养.辽宁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6.

[4]蒋栋梁.作文中如何锤炼词语.时代学习报,2010.

猜你喜欢
立意选材记叙文
记叙文阅读专练
考场作文选材如何“闯关”
如何写好记叙文
让记叙文赢在构思
记叙文写作重在“有我”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说“立意”
把握题意 求深求新
论新材料作文讲评课的三个环节
把作文教学的根深扎进阅读教学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