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完美是教育中的欲望癌症

2015-09-10 07:22尹建莉
中华家教 2015年3期
关键词:强势渔夫老婆

我们都听说过一个寓言故事。一个穷渔夫的老婆,利用一条贵为王子的小金鱼的报恩机会,不停地索取,先是要来不漏水的木盆,然后要来好衣服、好家具,接下来要豪宅以及成群的仆人和一辈子花不完的钱,小金鱼都给了她。她成为贵妇,却还是不满足,最后竟然索要当女王。

小金鱼被惊呆了,震怒了,不再理她,默默游走了。已成为贵妇的她一瞬间发现自己又变回渔夫的老婆,眼前摆着一个漏水的破木盆和一堆要洗的脏衣服。

每个看寓言的人都会嘲笑渔夫老婆的贪婪,但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很多人却不曾意识到自己正是充当了“渔夫老婆”这么个角色。

曾经,媒体报道了一个姓郭的年轻中国女孩自杀的事件,引起人们的讨论。

小郭青春靓丽,是优秀大学毕业生、华尔街的白领、世界顶级名校麻省理工学院MBA,游学走访35个国家,在学业、商业、艺术、体育等方面都表现出色,甚至成为某知名教育培训机构的形象代表……

她的死令人震惊,这样一个优秀的女孩子,没有理由自杀啊,为什么?

人们对她的自杀原因有种种猜测,但那些原因,也许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根本的原因,藏在她自己写下的这些文字中:“我非常精确地按照父母的旨意在26岁生日那天办完了我中西合璧的婚礼,并开始准备28岁完美地在顶尖商学院生小孩的计划。生活到这个时候,虽然很辛苦,但一直都是所谓的完美。然而,关上门回到家里,问题却非常深刻。”

据媒体报道,小郭的父母都能力非凡,对女儿一直要求甚高,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小郭是如何一步步走进死胡同的——当一个人一直被要求完美,连哪年结婚、哪年在什么地方生孩子这样不可预期的人生大事都要按父母的“旨意”精确完成,她如何能和不完美的自己相处?

她被驯化到只是为“优秀”“成功”活着,家门外得到的赞誉和回家关上门自己的感觉,无法统一到一个身躯里,这种分裂的痛苦,让她选择以决绝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小郭最后留下的文字是:“一切都不管了,我再也不要被人唾弃地以他人的标准去循规蹈矩地爬了。”她的自我评价之低,外人无法想象,“被人唾弃”、“循规蹈矩地爬”,她对自己何等的不满意!

这是个悲剧,我们可以理解她父母的悲伤,同情他们的不幸,但一个年轻而美好的生命一步步走上绝望的悬崖,却让我们不能不反思这种家庭影响的失误。

教育的目标是要尽可能让一个孩子优秀,但教育最要提防的是求完美心理。

“求完美”之所以是一种破坏性的教育行为,在于它是一种反自然行为。大自然原本赋予每个孩子以成长的正能量,只要生长条件正常,都会正常表达、健康成长。

在完美期待中成长的孩子,天性被过度驯化,其作为独立的“自我”无法正常舒展,却耗散太多的精力去适应他人的要求。

几乎是从刚刚懂事,他们就有一个宿敌——“邻家的孩子”—— 聪明懂事性格开朗,有礼貌习惯好,功课门门都出色,既会弹琴画画,又会下棋打球,既懂得如何花钱,又懂得如何节俭,上名校,事业有成,孝顺父母,婚姻美满……

“邻家的孩子”作为标杆只是衬出了他的不完美,让他自惭形秽,内心冲突不断,正常心理秩序被破坏,气场混乱,负能量越积越多。

一个内心积淀太多负能量的人,最终也许会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在别人看来也许很完美,但其内心世界则不柔和不自在,是僵硬的、冲突的,較少体会到生活的幸福。像小郭一样,会经常感觉活得“很辛苦”。

但哪怕是这表面的光鲜,也只属于少数人,更多的负能量太多的孩子不但不能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作为自然人的属性也被严重破坏,成为人们眼中的窝 废。

站在教育的出发点上,没有一个家长会承认自己要培养完美小孩;在话语层面上,所有的人都会赞成“宽容”“接纳”等理念。但在实际生活中,不少人却很少接纳孩子的“毛病”,见不得孩子身上的“缺点”。

孩子活泼,他认为不够安静;孩子安静,他嫌缺少运动;孩子喜欢到外面运动,他又要求他坐下来画画;孩子喜欢画画,他希望孩子也喜欢唱歌;孩子喜欢唱歌,他要求他游泳也不能差;孩子音体美样样行,他还希望孩子功课好;孩子功课好,他要求孩子学会做家务……

如果家长不知自己是否求完美,不知不觉中陷入“渔夫老婆”的思维困境,是因为他们往往是从一开始就以某种社会标准来要求孩子,而孩子在这样的标准面前,显得那样不合格,于是家长拿出规矩、目标、批评、惩戒等这些概念和手段,对孩子进行规范。

求完美的潜台词是:你必须完美,我不接纳你的任何不足和过错。所以伴随求完美的,必定是事无巨细的要求和完美的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些“要求”和“目标”而派生出来的繁琐苛刻的家庭法则。这种情况特别容易发生在强势父母身上。

“求完美家长”和“强势家长”几乎是同义词,这样的家长,他们主要关心自己要培养怎样一个人,不断以成年人的强势改造孩子,较少关心或根本不关心孩子作为自然人的天性和需求——破坏就这样形成了。

过度求完美,是教育中的欲望癌症,会演变出一系列问题。所以我们可以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孩子的无力感总是和父母的强势成正比,父母越强势,孩子越懦弱。

(尹建莉 著名家庭教育专家,著有经典教育著作《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猜你喜欢
强势渔夫老婆
强势崛起的商业,共塑城市新繁华
“指数暴跌日强势抗跌股”的次日大喜大悲命运
你知道老婆饼的来历吗
谁说了算
放心吧
天皇版“渔夫”
强势行业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