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童”课程:架构与实施

2015-09-10 13:42林型娟葛素儿
中国教师 2015年17期
关键词:天性儿童课程

林型娟 葛素儿

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地推进,广大中小学纷纷对学校的课程建设进行实践探索,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二小学(以下简称富春二小)也不例外。学校从塑造儿童美好人性,培养儿童健全人格出发,以“扬童心,葆童真,激童趣”为价值取向,以“多维统整”为基本手段,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拓展和重组,架构起儿童自然天性与儿童发展之间的桥梁,形成促进儿童自主发展的课程体系。

一、基于儿童本位的课程理念

严格地说,“三童”并不是一个学术意义上的概念。但是,“三童”却反映了富春二小教师们的教育理念。儿童是完整的生命体,他们好动、好奇、好问、好玩、好学……有好奇心、想象力、模仿力和创造力,这些儿童与生俱来的成长力量就是童心、童真、童趣——即“三童”。正如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儿童有着与成人不同的看待周围世界的方式,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有着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儿童天生就具有寻求愉快体验的需要和倾向。遗憾的是,长期以来,中国的基础教育一直“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这种明显带有成人化倾向的教育模式,在过分注重孩子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却不知不觉地泯灭了对孩子成长来说弥足珍贵的童心、童真、童趣。

我们力图挣脱这种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尊重儿童天真、纯朴、活泼的生命自然状态,淡化“塑造”痕迹,给予儿童自主体验的自由空间,使学校成为儿童张扬个性、享受快乐的场所。因此,可以说“三童”课程基于儿童,是自下而上生成的生命课程。它是生活的课程,打破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界限;它是经验的课程,敬畏朴素单纯、充满稚气的儿童经验;它是过程的课程,引导儿童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它是个性化的课程,尊重每一个儿童独特的天赋、气质、秉性。

“三童”课程,其核心价值是“尊重天性、激活潜能、实现发展”,构建一种激发儿童潜能、适合儿童天性的课程体系,营造多元健康的学习文化生活,形成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实现儿童的自主发展。其中,尊重天性是“三童”课程的价值起点,激活潜能是“三童”课程的价值基石,实现发展是“三童”课程的价值追寻。

追寻天性、尊重儿童是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逻辑出发点。建立在科学儿童观、生命观理念下的“三童”课程,其本意在于不断唤起和促进人内心智慧与价值的觉醒和发展,改变课程的内容、要求、环境以及资源等,力求摒弃同一模式的、程式化的学习方式,使儿童的学习激情得到激励和保持,内在活力得到激发,学习潜能得到挖掘,从而使得每个儿童都得到发展。显然,这是一条体现对儿童的人性关注和人文关怀的新的教育路径,一种能从内心深处唤醒儿童沉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教育,一种适合儿童天性发展的教育。

二、顺应儿童天性的课程架构

“三童”课程,是以生命为原点、关怀生命、提升生命质量的课程。基于“三童”理念,基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等关系以及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我们确定以下四大培养目标。

有爱心:会关心,懂关爱,会感动,有真情;

会学习:有兴趣,能探究,懂方法,有效率;

善合作:有责任,善倾听,能共事,善交流;

乐追求:爱生活,有自信,有憧憬,会规划。

1.“三童”课程架构的基本策略

第一,基于童心。尊重儿童,强调主体参与,经历“操作”“实践”“考察”“调查”“探究”等学习过程,把儿童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将课程的儿童立场与教师立场相结合,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学校课程适应于儿童,发掘每个儿童的内在需求,注重儿童的学习经验和生活体验,建立书本世界和现实世界、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之间的桥梁,带给儿童一个可触摸、可互动、可体验、可参与的学习与生活世界,体现学校课程在儿童发展中的独特价值。

第二,基于统整。长期以来,在课程领域,教师与文本、儿童与文本、教师与儿童、教师与教师、儿童与儿童彼此之间界限森严,并努力保持距离,四处充塞着分离的体验。借助“课程统整”使得儿童学会“统整知识”,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又一重大诉求。学校的“课程统整”既是一种课程策略,也可以说是一种课程意识。它既是一种解构,也是一种建构。由追求单门课程内容的严密、完整转化为课程板块之间的完善、系统,由原先单门课程之间的相互隔离,系统转变为相互贯通,转变成相辅相成。

第三,基于拓展。教科书不是唯一的资源,有价值的学习材料不囿于教材和课堂,而是开放的。因此教师要有开放的意识,适时拓展。拓展点可以来自现实生活、儿童本身、历史、其他学科等,从而建立多元化、有层次的课程资源体系。现代儿童的学习天然地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生活是现代儿童学习知识的源头活水,是教师在引领儿童学习书本知识时的绝好载体,是沟通现代儿童书本世界与其生活经验世界的桥梁。立足生活视野,将实现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情理相融”,知性的“知识”和理性的“智慧”互融共生。

2.“三童”课程的整体框架

“三童”课程把儿童看作儿童,要让儿童过儿童的生活,设计与实施游戏、探究、幻想、涂鸦、歌唱等符合儿童本性的各种学习活动,真正尊重儿童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感情、自己的世界、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成长轨迹和节奏。在这一理念的统领下,我们从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和选修课程的建设两个系列开发“三童”课程,平面架构图见图1。

在“三童”课程建构中,坚持“顶层设计、二维规划”的原则,在“三童”教育理念和育人目标的统领下,建立一个以“内延伸”和“外延伸”为纵横坐标的课程体系,对学校课程进行整体构建。

第一,内延伸:丰富课程的内涵。“三童”课程中的“必修课程”是指这里的“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模块,通过对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让教材更适合儿童。

学习是一个阶梯式的过程。现有课程中学科知识结构与儿童认知结构之间的矛盾仍未得到根本的解决。课程的重构有必要关注这一矛盾,优化已有形态,建构富有童心的课程体系与内容,使重构后的课程不仅整合其他学科,改善知识结构,更强调社会实践,促进综合应用,而且还倡导走向生活天地,丰富体验途径。比如,四年级第六组教材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了《乡下人家》《牧场之国》《古诗三首》《麦哨》四篇课文,每篇文章虽然从不同角度描写乡村的景色和生活,但都表达出对乡村田园生活由衷的热爱、赞美与向往。四年级教师基于教材,选取《翠竹青青》作为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走进田园”系列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由富阳本是竹之乡说开去,让儿童分享从家里带来的“竹扁担”“竹筒”“竹水枪”等生活中的竹制品,由“竹制品归类”到“竹字的由来”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咏竹诗歌、儿歌《竹马》,再到玩竹蜻蜓,尝试创作诗歌等一系列赋教于生活活动的开展,多维度强调语文学科与美术、地理等学科的有机联系。这样的课程设计,改变了学习只局限于课堂和课本的局面,走出单一的、线性的封闭系统,而使之成为一种综合的、整体的多维活动。

第二,外延伸:拓展课程的外延。“选修课程”中的游戏、童话、生活等板块,是指这里的“发展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模块。我们试图通过选修课程让儿童进入充满童真、童趣的教育情境中,在真实、有趣的特色课程中保持儿童真实的生活状态,展示儿童真实的自我,让儿童获得自由的发展。这些课程包括游戏课程、童话课程、生活课程等板块。

学习是一个开放的过程,“三童”选修课程的架构拓展了课程的外延,课程资源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学校延伸到社区和所在地区,儿童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都开始成为学习探究的对象,成为学习的“课堂”。例如,童话板块的选修课程将基于童话载体设计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引导儿童运用读童话、说童话、写童话、演童话等创意表达方式,让儿童在活动中加深感受与体验,让童话走进儿童的生活世界,关注儿童在生活中的行为和习惯,关注儿童在生活中的体验和积累,依靠儿童自主的、积极的学习与实践。

童心是向真、向善、向美的。“三童”课程是尊重儿童天性的课程,追求的是让儿童保持真、善、美的天性。真、善、美是童心的特质,对真、善、美的追求让儿童的生活充满童真童趣,也充满幸福与快乐。“三童”课程的架构基于儿童,尊重童心,激发童趣,葆全童真,让儿童在至真、至善、至美的体验中快乐地成长,使教育真正步入和谐的审美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讲,“向真性”“向善性”“向美性”不仅是“三童”课程的特质,更是“三童”课程的价值取向,看重的是对过程的体验、感情的交流、精神的充实,体现的就是一个文化的过程、精神发展的过程。

三、呵护儿童成长的课程实施

实施“三童”课程应具有儿童情怀,彰显儿童情趣,通过游戏融入课堂、童话创意育德、项目探究问题、作业多维设计、社团走班学习等途径,由单纯的维持性学习转变为多种感受器全方位参与的游戏性、体验性、探究性、创意性、项目性学习,让儿童的创造潜能在学习活动中得到开发。

例如,在讲授三年级的“磁铁有磁性”一课时,不仅讲解有关磁铁的物理知识,教师还可利用磁铁原理搭建一个“冰雪总动员”小舞台,通过现场模拟“滑雪”来展示磁性,鼓励儿童离开座位,寻找教室内的“铁”,不动声色地让儿童自主参与问题探究和解决的过程。大家异常兴奋,纷纷踊跃发言。游戏进入课堂,枯燥的课堂因游戏而变得鲜活,儿童的思维因游戏而灵动,师生之间的关系因游戏而平等和谐,儿童由“客体”走向“主体”。

在德育实施过程中,改变传统德育中道德灌输的方式,通过各种丰富有趣的童话故事,寓道德教育于自主活动过程中,让儿童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体验道德规范的要求,不断地将道德原则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进而转化为行为习惯。比如,二年级“快乐蓝精灵之旅”主题实施中,创设儿童喜爱的蓝精灵这一卡通人物形象,与生活中的动画片《蓝精灵》进行统整,通过歌舞、游戏、表演、辩论等形式,感受乐群、合作、宽容等美好品质。

又如,打破班级界限,鼓励儿童参加各式各样的社团。目前,学校围绕语言与阅读、数学与科学、艺术与修养、品德与健康四类社团课程,形成课程“超市”,已建有鼓乐、跆拳道、舞蹈、合唱、空竹、剪纸等30多个儿童社团,兼顾教育与情趣、知识与娱乐、活动与休闲,让儿童根据天资所好,扬长避短,各得其所,各行其乐。

“三童”课程在理念上摆脱原有教育对儿童的羁绊,使儿童的个性和天性得以张扬。这也是在探索全新的学习方式,不拘泥于课本,与社会结合的举措。此外,它还是一种育人方式的转变,使学习和德育有机整合。基于“三童”课程的学习,是顺应儿童天性的学习,是彰显个性体验的学习,是富有精神积淀的学习,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学习。丰厚的“三童”课程让儿童主动、自觉地参与学习,从而以积极的态度和健全的人格,享受生机勃勃、绚丽多彩的幸福童年。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任媛媛)

猜你喜欢
天性儿童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天性是人心的影子
自行车的发明
或许,只因为天性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