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工程专业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5-09-14 10:11沈艳霞孙子文
物联网技术 2015年8期
关键词:物联网工程协同育人培养模式

沈艳霞 孙子文

摘 要:物联网产业具有学科交叉性、集成性,对于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以物联网工程专业工程技术人才创新能力的提升为突破口,从多专业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入手,阐述了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及实施效果。

关键词:物联网工程;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5)08-0-02

0 引 言

物联网产业作为以强大需求为牵引的前沿技术,已掀起了世界第三次产业化浪潮,受到了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1]。发展较为迅速的国家和地区有美国、欧盟、日本、英国、韩国等。这些国家和地区都把物联网列为经济振兴的国家战略之一。在中国,物联网产业也被列入“十二五”科技信息产业和信息化三大专项规划中的重点项目,具有国际同发优势[2]。但是,我国的网络基础并不好,同时在一些物联网的核心领域(如智能芯片、人工智能等领域中)也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尤为重要的是,我国现在还没有统一的物联网产业标准,各个领域甚至同领域的各个产品之间无法实现联通。2009年,温家宝总理到无锡考察,确定了无锡市作为国家“感知中国”中心和国家物联网产业示范中心的地位。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使得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空前迫切。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按照“面向需求、推动改革、探索模式、提升能力”的思路,打破了原有各个专业教育“单一性、封闭性、分割性”的樊篱,为适应物联网产业“集成性、开放性、系统性”的要求[3],本文以创新能力的提升为突破口,构建了多专业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了多专业、多平台、多主体的人才协同培养机制,打造了科教结合、产教结合的协同育人双模式。

1 加强专业融合,创建多专业协同育人培养方案

多专业协同育人培养方案是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按照“创新、扬优、显特”的原则来优化专业结构。方案的主要内容如下:

1.1 创建新型专业

整合全校信息与电气类学科专业,创建物联网工程专业,并列入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1.2 发挥专业优势

发挥国家特色专业的辐射引领作用,在教学资源、培养模式、教学方式等方面优化共享专业建设的基本要素,带动相关专业的快速发展。

1.3 彰显专业特色

根据物联网技术的集成性、综合性要求,在各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增加物联网技术的知识模块,实现各专业毕业设计交叉选题、开展卓越课程和工程实践等,形成既具有宽泛知识基础,又各有侧重方向的创新人才培养特色。

着眼于物联网产业对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要求,打造了如图1所示的多专业协同育人课程体系及如图2所示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该体系强调交叉综合,深化专业知识学习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创新能力体系包括“大学科平台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实践—工程创新实践”,涵盖了“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

2 寓教于研,实施“科教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

该模式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寓教于研,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实施专家学者上讲台计划,依托学校引智基地,邀请国内外高水平专家学者或组织授课团队,进行相关学术报告,侧重于介绍学科专业的前沿动态、创新现状,扩大师生学术视野;重点实验室开放计划,将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等高级科研平台面向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开放仪器装备、科研活动,并组织学生广泛参与教师的科研与实践,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方式和科学实践技能;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建设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覆盖全体信息电气类专业学生的校内物联网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通过科技创新自主项目、专项竞赛培训项目、校企联盟孵化项目等三类项目驱动,形成课堂教学、实践培训和工程应用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联合培养本科生计划,充分利用地方优势资源,与多个研究所密切合作,校所对应结成合作团队,在物联网工程专业试点实施联合培养本科生计划,聘请相关科研人员等作为学校的导师,每年选拔优秀本科生赴研究所进行实践学习,实质性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去。

3 校企合作,开创“产教结合”的协同育人新模式

适应物联网产业对人才综合实践和工程创新能力的要求,构建了产学研紧密型合作、课内课外一体化培养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提出并试点实施“2.5+0.5+0.5+0.5”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电子工艺实习、电子设计CAD、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算法分析课程设计、软件编程课程,培养学生基础实践能力;由生产实习、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物联网应用课程设计、物联网应用系统分析与设计、物联网工程实践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嵌入式系统、物联网应用等课程设计可以采用“科教结合”的方式,酌情安排在教授研究室、学院实验室或企业进行,物联网应用系统分析与设计、物联网工程实践则采用“产教结合”方式,主要在企业完成。由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校内、校外实习交叉进行,强化校内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培养的结合,实现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无缝对接”;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联盟”,与无锡多家地方高新技术企业联盟,成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联盟,在制度建设、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实践平台的搭建、教学改革交流、教材建设、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全方位开展工作,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多方互赢”的目标;实现企业工程资源教学化,以教师与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学研合作项目为契机,建立由企业提供课题、经费和工程设备,学校提供场所及指导教师的校内联合实验室,实施企业工程问题、工程设备等资源教学化的校内实践模式,形成导师课题研究、企业技术攻关和大学生创新实践、毕业设计“落地生根”的产教结合,校企协同人才培育的模式。

4 完善评价机制,推进教学质量

建立学生评教、同行评教和教学管理人员评教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机制,结合学校建设、学科发展和教学实际情况,制定具有多样性、选择性、个性化特征的评价指标。及时、合理反馈教师评价结果,促进教师自我约束与自我激励机制不断优化。开展青年教师教学会讲活动,设立“优秀教学质量奖”,激励教师投入教学工作的热情和主动性。依托教师卓越中心,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与综合素养。为帮助青年教师提升师德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切实加强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加强青年教师导师制。

为强化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倡导研究性学习和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确立科技创新活动主题,提供科技实践的物质技术条件,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实践。由学院大学生科协自我管理,采取“大学生科技创新自主项目”、“专项竞赛培训项目”、“校企联盟项目”等三种项目化的管理运作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在开展创新性实验项目中初步掌握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培养学生科学实践能力和创新高素质锻炼的目的。

5 结 语

模式的实施,初步探索了物联网产业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和课程知识体系的系统性设计问题,高校教育与企业产学研用合作共建机制的构建问题,学生全过程创新意识培养机制问题,为工科院校开展新兴产业背景下的产学研用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打造学科交叉平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起到借鉴推广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强.论物联网产业发展及与高校相互促动的关系[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 技,2014(8):306-307.

[2] 刘涛.高校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J].物联网技术,2014,4(4):76-78.

[3] 陈辉,李敬兆,詹林.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4(4):13-17.

[4] 彭力,谢林柏,吴治海,等.物联网工程新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研讨[J].计算机教育,2013(15):81-85.

[5] 刘忠宝.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办公自动化,2011(20):6-8.

猜你喜欢
物联网工程协同育人培养模式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