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动态生成的小学科学高效课堂

2015-09-17 11:49薛明星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蚂蚁动态科学

薛明星

小学科学课堂设计的目的就是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如果一切的教学都是预设,完全罔顾学生在学习中的反应和效益,将科学课堂教学当成一般的知识性教学,那么科学教学的价值也就无法凸显。在动态生成的科学课堂上,讲究的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碰撞与合作而即时生成的在教师预设教学方案外情况的处理和解决,这样能切实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观察等能力,也有助于构建一种有活力、有针对性、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课堂氛围。那具体来说,要构建动态生成的小学科学高效课堂需要什么策略呢?笔者认为包括三个:在开放情境中生成的策略,在探究活动中生成的策略和在课外拓展中生成的策略。

一、情境生成

课堂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情境,而在常态课堂中,情境通常是固定的,无论学生提出怎样的疑问,教师都只能按照自己设计的教案来上这一节课,课下再抽时间回答学生的问题。但是小学生的玩性十分重,专注时间也十分有限,课堂上的疑问如果教师不回应,课下学生也不会主动去提问,只会不了了之。因此,在传统课堂中,无论学生出现怎样的反应,最后教师都只会转向固定的情境中,不能兼顾到学生主体的需要。而在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应该不排斥任何情境,迅速总结和归纳学生疑惑最大的“情境”,然后提出引导性方向的指导,合理控制时间,再循序渐进地把“情境”引入到课题正常的轨道中,课堂的关注点始终落在学生身上,授课时随时根据学生的反应、学习的兴趣点或者吸收力度等调整自身的教学。虽然开放性的情境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太多的不可预测性,但是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益才应该是每位老师优先考虑的事情。

其实开放性的情境生成非常符合小学科学教学的需要,小学生只要有兴趣,就会有无限的热情和专注力投入到学习中去。而碍于知识和智力发展的限制,他们所预设的情境往往又非常简单,所以只要教师课前备好课,课间灵活变通,多听取学生的意见,确实遵循“开放性情境生成”策略,就能有效助力教学。

二、活动生成

科学课堂离不开探究活动,因为探究是学生得出知识的源头,不过在常态课堂中,教师通常都倾向于可控活动,因此常常用多媒体模拟实际探究活动生成这个动态过程来节省流程和时间。但是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封闭而且单向的,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的地位,试问这样的静态式科学课又怎么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呢?探究活动这动态过程所体现的价值不仅在于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更多是学生创造价值的挖掘和学生主体个性化的价值体验。而且,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而探究活动的生成很好地弥补了现今教育所存在的种种不足。

例如,在教学小学科教版三年级下册的《观察蚂蚁》时,教师本来设定的教学目标是让同学们通过观察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与行为习性,本来通过高清视频和图片就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可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益,教师还是准备了干净的瓶子、蚂蚁、筷子、糖水等让同学们进行探究活动。而在进行这个“动态探究活动”时,有学生突然提出了蚂蚁走路这个问题,虽然这个不在教学目标内,但是蚂蚁走路的动作其实也属于蚂蚁生活习性的一部分,所以面对这个突发问题,教师迅速整理思路,试图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解决由他们自己提出的科学问题。教师抛出问题:“这是一堂自主的科学探究课,刚才很多同学都对蚂蚁爬行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那下面全班同学可以分为六组,每组合作设计出一个关于‘蚂蚁爬行活动探究的具体方案出来,让我们来共同找出答案。”接下来每组同学都非常认真地去合作、讨论和动手探究,有人提出可以利用微型摄录机,将其绑在蚂蚁身上,再回放慢镜头;有人提出把蚂蚁放在面粉上爬行,爬行轨迹自然清楚可见;有人提出把蚂蚁的脚沾上墨水,然后放到白纸上……最后教师把各组的方案都在黑板上公示,大家投票选出可行性最高的方案并将其完善。同学们都一致选择了“沾墨水”这个方案,并且对其进行完善,不同的脚涂上不同的墨水,这样在白纸上的爬行轨迹就会变得清晰可辨。通过观察,大家发现,蚂蚁走路时,它的前足、后足和旁边的中足总会形成三角形来保持稳定性,靠着自己的探究活动来解决问题,这节课同学都异常认真和兴奋,科学探究能力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小学生总是有着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而只有动态生成的科学课堂才能赋予教学这样一个氛围,凸显科学课堂的价值。

三、拓展生成

科学的空间是无限的,教材资源并不是学生习得科学的唯一途径。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这一点,破除学生认为“科学只是单纯一门课程”的狭隘观念,提供更多户外拓展机会给学生,让学生明白科学知识是无处不在的,只要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就能挖掘出科学的无限奥妙。这样能把学生培养成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例如,在教学小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时,教师认为如果仅仅将土壤样品带到教室让同学们观察,同学们只是象征式地摸一下,不会有太大感受,然后课后为了通过考试再简单背诵土壤的基础知识,整个科学教学就变成“死气沉沉”的填鸭式教学。为了让学生们有更好的体验,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行一些课外拓展活动,在课外这个真实的环境中体会土壤的类别和质地,然后拿自身的实地观察记录与文中的描述对比,相信学生们会有更深的体验和共鸣。在这次课外拓展活动中,学生们通过看、摸、挖和嗅等各种实践方式,对黑土、黄土,干土、湿土,蚯蚓、小虫等都进行了细致的记录和比较,发现了许多自然界中的奥妙,真切地感受到土壤中蕴含着无数生命信息这一客观现实。而回到教室后,教师再讲授土壤的成分,土壤腐殖质的来源,土壤的特性等知识点,学生都能发表自身的理解,整个课堂的互动交流气氛非常好,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兴趣也显得更加浓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科学课堂要变得高效,学生们的能力、素养和兴趣都必须得到相应的提高,而通过课外拓展教学学生观察、分析和类比等能力就是提高科学课堂效率最好的方法。而且在课外拓展这种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学生更易形成日常爱观察、爱学习的良好科学学习的习惯。

总而言之,动态生成的科学课堂更致力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快乐学习、主动探究,符合现时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上述提到的三大策略都尝试在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大前提下,将课堂效益最大化,从而有效地构建一个动态生成的小学高效科学课堂。?

猜你喜欢
蚂蚁动态科学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我们会“隐身”让蚂蚁来保护自己
蚂蚁
科学拔牙
蚂蚁找吃的等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