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015-09-17 15:17何宇红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5年18期
关键词:学科渗透生物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何宇红

〔关键词〕生物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这是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的明确要求。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而生物教学与人类的生存发展和健康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生物教师如何在教学工作中完成这一社会赋予的责任,是笔者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的交流沟通,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只有师生达到共识、共进,才能实现教学相长。学生既是施教对象,也是处于成长中的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有规律可循,他们有巨大的发展潜能,通过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对开发学生的潜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工作中注意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生物教学中,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给学生创造竞争与合作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适时把握心育机会,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和价值取向,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一、激发兴趣才能“我要学”

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引领生物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志倾向,是人们认识事物所需要的情绪表现。学习兴趣和情感是紧密相联的,它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积极的心理成分,是学习动机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强大动力。笔者在教学中非常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一课时,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制作甜酒”的作业,让他们参照书上的指引自己动手制作甜酒。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但有一部分学生有顾虑,怀疑自己的能力,担心自己做不出来。笔者鼓励不自信的学生勇敢尝试,不做就无法知道能否成功,就算失败了也不怕,失败是成功之母!几天后,有的学生成功地带回了甜酒,也有的学生失败了。于是笔者先让失败的学生一一介绍自己的制作过程,让其他学生一起帮他们找失败的原因。原来失败的学生有的因灭菌后密封不好,导致出现腐败(细菌或真菌污染);有的没看清“凉开水”中的“凉”字,加了热开水,结果一点反应也没有(菌种受热死亡,无法发酵);有的没有将酒曲与微热的糯米均匀地搅拌,结果酿制不均匀;还有的因为好奇,每天打开容器数次,结果容器内严重污染等导致失败。大家讨论之后,对微生物的种类、生存条件、酿酒的方法步骤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完成了“兴趣→动手→成功与失败→总结经验→正确认识”的知识形成过程。最后笔者让成功的学生把甜酒贡献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制作甜酒”对所有学生都有吸引力,他们有兴趣必然就有探求知识的热情,也就会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通过教师的分析讲解,所有参与者不论成功与否,都学到了知识,也对细菌、污染、发酵等有了切实感受。

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他们便会自觉地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而通过笔者的引导,那些开始不自信的学生,不但完成了作业,学到了知识,而且通过此事增强了自信,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这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受益无穷。

二、创造竞争与合作机会

每个人都有自我发展的需要,在教学中应该充分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现代社会处处充满着竞争,又处处离不开合作,一件事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人们的合作。因此,我们要尽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又要教育学生善于与他人进行交流合作,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在生物课堂学习中,有许多内容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在小组间竞争,在小组内合作。如在学习“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一课时,笔者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首先引导他们尝试分别对植物、动物进行分类,然后提出:“你若是超市的主管,你能否运用我们所学的分类方法将数量众多的食品进行分类吗?”学生思考后回答:“老师,可以按鱼、肉、蛋、调味品这样来分类吗?”笔者在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后说:“首先组内同学讨论出各种食品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再按这四大类食品做进一步分类,看哪个小组分得最快。然后将本组的分类结果与其他组进行比较,讨论各自分类方案的优缺点,看哪个组做得更好。”学生们按照要求很快把食品进行了分类,并找出了各自分类方案的优点、缺点。通过小组间的竞争,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通过小组内的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既让学生解决了问题,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团体合作精神。同时,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师生对话,心灵沟通,触发灵感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战场,是师生交往的基本场所,师生能否保持心灵沟通,对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有着重大影响。笔者常采用“对话式”教学。这种对话,不仅仅是浅层次的对话,如日本教育家佐藤所说的:“学习,可以比喻为从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之旅。在这个旅途中,我们同新的世界相遇,同新的他人相遇,同新的自我相遇;在这个旅途中,我们同新的世界对话,同新的他人对话,同新的自我对话。”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视点与教师的视点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对话”环境,而这个对话环境的形成,离不开师生的心灵沟通。

在讲“关注合理营养”这节课之前,笔者布置作业如下:为教你们的老师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午餐食谱。学生交上来的食谱内容十分丰富,也十分有个性。下面节录两段课堂上关于食谱设计的师生对话。

对话一:

教师:A同学,你为美术老师设计的午餐食谱,有胡萝卜的红、玉米的金、青菜的绿,还有香喷喷的米饭,但没有肉?

学生:美术老师长得胖,不要吃太多脂肪丰富的食物,而丰富的色彩是老师喜爱的,也是营养丰富的食品。endprint

教师:那还可以补充些鱼类和蛋类,这样既摄取了蛋白质,而脂肪也不多,至于肉类,可以适当吃点。

对话二:

教师:B同学,讲讲你为语文老师设计的食谱。

学生:海带丝——像她扎在头上的丝带;条条绿色的菜心——像她彩色的裙子;语文老师比较瘦,所以食谱中提供了一只鸡腿。

教师:非常好!感谢你为语文老师设计的比较合理的午餐食谱。但有一点要注意,语文老师患有甲亢,不宜吃含碘多的食物,因此,应慎吃海产品,食盐也不要加碘。

学生:哦。

在对话中,学生们把想象、营养、学习、对教师的了解和关心诗意地展示在课堂上,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这是师生心灵沟通触发灵感的结果。由此,学生们不仅在学习知识,也在长大成人,思想境界升华到一种爱心层面。在课堂这个现场,“讲授”“提问”“倾听”“激励”,师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分享彼此的经验、思考和认识。学生的学习心理得到激发,因而会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四、把握心育机会,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总会面临大量的关于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的特定情境,面对这些情境,个体能否做出恰当的行为,有赖于个体是否具有感知与体验他人某种情绪的能力。生物教材中的一些内容是让学生进行道德情感体验的最好的素材。纵观中学《生物学》教材,授课内容、资料分析、探究、讨论、观察与思考,甚至练习,各个环节无不充满着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生物教师可以通过挖掘教材的情感内涵,教会学生感受各种美好的道德情感,让丰富的道德情感滋润学生的心灵,进而升华其道德价值取向。

笔者所教的学生中有一位白化病患者,开始时班里学生觉得他很怪,嘲笑他、疏远他,班主任多次做工作都没有太大改观,以致该同学越来越孤僻、自卑、内向、不合群。八年级下学期“遗传病”一课恰好有白化病的内容,于是笔者借题发挥,详细讲述了白化病的病因及其给白化病患者带来的不便和伤害。课后,很多学生表示:“哦,原来是这样啊!”从此以后,大家主动接近这位同学,对他非常友好,主动帮助他、照顾他。慢慢地,这位同学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性格也渐渐开朗起来。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其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经常引领学生,久而久之,定能影响和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滋润他们的道德心田。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真光中学,广州,510120)

编辑/王晶晶 终校/于 洪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科渗透生物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探索与实践
花若芬芳,蝴蝶自来
从渗透人文素养的角度论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教学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学科渗透的策略研究
对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反思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
利用数学素材渗透生命教育的尝试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