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回族地区外语教学研究概述

2015-09-20 08:42张希亮
关键词:三语回族外语

张希亮

摘 要:西北回族地区的外语教学因受本地区教育资源和外语学科特征的共同影响,表现出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学者们从外语教育教学、西北回族教育、宗教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等方面对西北民族地区外语教学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关于西北回族地区外语教学的研究相对较少,且主要针对宁夏回族聚居区学龄儿童的“双外语”学习。今后,应加强西北回族地区外语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探讨回族地区外语教学中汉语、英语和阿拉伯语3种语言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机制。

民族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民族教育,对于提高我国少数民族的人口素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民族团结,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民族地区中小学开设英语课程以来,“三语教学”就成为民族地区英语课堂一种特殊的教学形式,并日益引起语言学家和教育学家的关注。虽然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三语教学”在实践基础和理论构建上都起步较晚,但这一独特的教学形态在课程特征、语言价值和文化追求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而回族学龄儿童的“双外语”学习与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三语教学又有不同。回族学龄儿童在基础教育阶段参加学校的英语学习,同时在节假日参加由清真寺组织的经堂教育科目“阿语”学习,这一双外语学习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回族较为集中的地区。对回族学龄儿童英语、阿语学习的现象及其外语学习方式、学习策略、学习动机与成效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对产生不同学习动机的原因进行客观分析,这对于我国回族地区的“双外语”教学研究及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三语教学研究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关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外语教育的研究

姜秋霞等在《西北民族地区外语基础教育现状调查——以甘肃省为例》一文中认为,由于母语、第二语言(汉语)和外语3种语言的相互迁移,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外语学习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并提出探索多元文化环境下“三语教学”的外语教学理论与模式,开发符合本地文化特色和教育现状的远程教育辅助资源库,积极探索少数民族地区外语师资远程培训模式。姜秋霞还在《西部地区外语教育的生态语境及补偿机制研究》一文中尝试对西部地区外语教育生态子系统中的现实语境、发展特征等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外语教育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对现实教育生态进行政策补偿、文化补偿、学术补偿等,提高西部地区外语教育生态系统的能量动力,改善西部地区教育生态资源,促进我国外语教育生态均衡发展。

刘全国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三语环境下外语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研究》中认为,在三语环境下,教师课堂语言形态选择和语码转换模式与三语教师的三语水平关系密切;影响三语教师汉英课堂语码转换的主要因素变量是民族身份和教育背景;在三语学习环境下,民族外语课程具有课程目标多元化、课程组织复杂化和课程资源多样化等特点;一方面,应该强调民族文化和二语文化在三语文化格局中的中心地位和外语文化的重要作用,同时,少数民族地区的外语教育应以构建多元文化价值观为其文化追求。刘全国、李倩还在《我国民族地区英语课堂三语教学模式探索》一文中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三语教学模式进行了解析与探讨。

何瑛、罗桂保在《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及思考》一文中提出,首先要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素质。其次,学校要创造良好的教师发展环境。第三,要严把教师招录关,吸引师范类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加入小学教师队伍,加强小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第四,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教学制度,积极营造出适合青少年儿童语言学习特点的学习环境。

二、关于西北回族教育的研究

党玉婉在《甘肃省回族教育体系浅析》一文中分析认为,甘肃作为回族分布比较集中的省份之一,回族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就学生而言,甘肃回族教育体系主要由国民教育、伊斯兰宗教教育和阿语学校教育这三大部分构成。其中,国民教育体系可分为普通国民教育和国民教育各级各类学校中的民族学校、民族班和预科部;伊斯兰宗教教育则又可分为传统经堂教育和伊斯兰教经学院两部分。

马信在其博士论文《回族文化传承:经堂教育与学校教育比较研究》中,通过对回族地区学校中的教师与学生的调查发现:关于民族文化,他们普遍都有兴趣,并为本民族文化而自豪,他们不仅愿意学习本民族文化,而且希望学校能够开设民族文化课程。作者认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回族地区的现代学校教育要扩大它的影响,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就必然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改革、师资培养培训及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强化特色。

马晓霞在《阿语对英语学习迁移现象分析——以回族女童阿语和英语学习分析为例》一文中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无法逃避第一习得语言或其他先习得语言的影响,以回族女童经堂学习为例,对比分析英阿两种语言特征,可以看出阿语迁移对回族女生英语学习的影响。马晓霞还在《“双语”环境下回族女童情感归因对比分析》一文中,针对宁夏回族聚集地区女童“双语”背景者语言学习情感归因进行调查分析,并得出女童“双语”学习的不同情感特征。

江红霞在《回族儿童外语学习中的学得和习得现象对比分析——以宁夏回族聚居区儿童阿语和英语学习状况为例》一文中提出,宁夏回族聚居地区群众因其民族信仰的独特性及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很多回族儿童除了母语汉语(夹杂伊斯兰语)之外,同时学习阿拉伯语与英语两种语言,使得这一地区儿童的英语学习完全不同于其他地方。作者运用二语习得“学习—习得假说”理论,研究其学得与习得的独特性。

田凤俊在《儿童“双外语”学习动机特征对比分析——基于宁夏回族聚集区回族女童英语—阿语学习状况的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表明,属于同组学习者在阿语学习上表现出的学习动机明显高于英语学习者。若能在“双外语”教学中相互借鉴、互为通用,将有助于提高“双外语”的学习成效。

张海在《回族聚居区课堂教学的人类学考察》一文中提出,从学校课堂教学受到文化影响的视角来看,回族聚居区的普通学校教育受到了更多现代主流文化的直接影响。清真寺经堂教育仍然延续着传统的培养宗教人才的办学目标,相对较少受到主流文化的影响。职业教育的定位使阿语教育积极接受主流文化的影响,但是,其课程内容本身又包含了许多宗教信仰知识和伊斯兰文化知识,所以,也同时受到了传统宗教文化的深刻影响。

三、关于宗教与学校教育关系问题的研究

滕志妍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世俗时代的宗教与学校教育关系问题研究——政策解读与案例透视》中认为,宗教和教育可谓一对连体的孪生姊妹,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人类诞生之初就开始孕育,并在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中相互依存,无分彼此,一同为人类的精神世界的进步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传承延续发挥了巨大作用。作者在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归纳了世俗时代的宗教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模式,阐释了教育制度世俗化后宗教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复杂关系。其作者还认为,学校教育中的宗教问题会长期存在,社会各方需要对宗教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复杂关系问题进行理性认识和思考,世界各国不论在教育世俗化的道路上走多远,都需要在公共学校教育中不同程度地保留宗教文化知识教育;同时,宗教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又是宗教本身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马丽燕、王嘉毅在《西北回族地区宗教对学校教育的影响研究》一文中认为,西北回族地区宗教对学校教育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正面影响主要表现在清真寺教育还保留着少数民族传统教育的主要内容,对伊斯兰文化的传承和道德教育符合民族地区的需要。负面影响主要是清真寺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生源之争和经费之争。其作者还提出,在处理清真寺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方面,学校教育应该通过开发校本课程来加强自身在传承民族文化和道德教育方面的功能,积极借鉴清真寺教育践行道德教育目标,传承民族文化内容及和谐共处等教育方法,使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根植于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土壤之中。

靖东阁、孙振东在《学校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及出路》一文中提出,在学校教育中要合理选择民族文化作为教育内容,并注意学校教育与家庭、社区教育的结合,以保证传承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完整性;在传承民族文化内容和方式上实现现代与传统的结合;构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与文化认同的互利共生模式,以保证学校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性。

虽然学者们对少数民族地区外语教学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关于西北回族地区外语教学的研究相对较少,且主要针对宁夏回族聚居区学龄儿童的“双外语”学习。伊斯兰文化作为回族文化的核心内容,对回族教育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伊斯兰文化的传播方式特点、语言模式、宗教特征、包容性特征及经济行为观念都对回族教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今后,应加强西北回族地区外语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深入调查回族学生在“经堂教育”和阿拉伯语学校中学习阿语的现状,深入探讨回族学生外语学习中汉语、阿语和英语3种语言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机制,这对我国回族地区及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外语教学研究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姜秋霞,刘全国,李志强.西北民族地区外语基础教育现状调查——以甘肃省为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02).

〔2〕姜秋霞.西部地区外语教育的生态语境及补偿机制研究[J].中国外语,2012,(06).

〔3〕何瑛,罗桂保.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及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0).

〔4〕马晓霞.阿语对英语学习迁移现象分析——以回族女童阿语和英語学习分析为例[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1,(02).

〔5〕田凤俊.儿童“双外语”学习动机特征对比分析——基于宁夏回族聚集区回族女童英语—阿语学习状况的调查研究[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1,(04).

〔6〕江红霞.回族儿童外语学习中的学得和习得现象对比分析——以宁夏回族聚居区儿童阿语和英语学习状况为例[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1,(04).

〔7〕张海.回族聚居区课堂教学的人类学考察[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3,(03).

〔8〕马丽燕,王嘉毅.西北回族地区宗教对学校教育的影响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9〕靖东阁,孙振东.学校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及出路[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6).

〔10〕马信.回族文化传承:经堂教育与学校教育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11〕刘全国.三语环境下外语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

〔12〕滕志妍.世俗时代的宗教与学校教育关系问题研究——政策解读与案例透视[D].西北师范大学,2009.

猜你喜欢
三语回族外语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回族文献目录工作述评
哈萨克斯坦“三语政策”及其影响分析
回族族称起源新辨
印尼三语学校华文教学考察探析
影响三语写作成绩的学习者可控因素研究
有关德语专业教学三语习得的现状研究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