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和多样化

2015-09-27 13:03鲍淡如
中国社会保障 2015年12期
关键词:标准化基础环节

■文/鲍淡如

标准化和多样化

■文/鲍淡如

鲍淡如

曾任上海市社保中心主任、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受聘任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特约研究专家,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客座教授。上海现代金融职业研究所所长。

标准是人类独有的现象,因为人类是社会化的。在人类交往过程中,交流就需要语言,语言就是逐步统一化的过程,统一的基础是语音和文字并形成标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交易,度量衡就是交易得以实现的计量的标准。还有货币,也是充当了一般等价物,但货币不仅标示了量还逐步渗透到质。进入工业社会,分工细化,生产力极大提高,为了提高质量和效率,也为了维护秩序,标准成为自觉应用的方法,并演进成标准化。经济全球化趋势,使标准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标准和标准化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

最初标准化是用在产品上的,保证了大批量生产的产品的同质性。以后逐步向其他领域延展,出现了农业标准化、工业标准化、服务业标准化,以及公共服务标准化等。我们开展的社会保险标准化,属于服务标准化的范畴。不同领域的标准化有共性也有各自的个性。标准的内容和标准化的推进要兼顾共性和个性。

从使用标准历史最长的工业来看,标准还体现在创新上,标准保护创新成果。比如专利就是保护了新产品、新技术的一套标准。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自动化、智能化其实就是标准的集成化,通过集成形成新的技术标准。

2009年中国社会保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5年多来,为推动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标准化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人社部社保中心的组织下,一批省地市社保经办机构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标准化试点工作,都是值得肯定的。

我国地域广大,各地自然禀赋、经济发展、社保管理服务基础都有很大差异。一方面要通过标准化工作促进社保管理服务质量提高,加快管理服务规范化统一化进程。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标准化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推进标准化一定要因地制宜,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从标准化发展的历史来看,标准是分层次的,既有基础标准,又有作业(流程)标准;既有地方标准,又有国家标准;既有推荐标准,又有强制标准。标准虽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并不是凝固不变的。标准随着管理服务需求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技术条件的改善而升级。

社保标准化尚在起步阶段,在大力推进标准化试点时应当坚持标准化和多样化兼顾。所谓兼顾,就是要以提高管理服务质量为核心推进标准化,不做表面文章。同时坚持从需求出发鼓励探索创新,承认差异化,保护多样化。在全国层面,充分发挥社保标委会的作用,加快标准的制订,全面夯实基础标准。重点是数据标准和参保人身份和状态标准,以及安全控制和保障标准。在管理服务基础较好的地区,大力推进作业(流程)的标准化,将社保的业务细分到最小单元环节,既包括管理环节,也包括服务环节。对每个环节定出标准,探索将这些标准嵌入到计算机软件系统中去,使社保的某些操作环节实现智能化,减少人工干预,保证办事质量和时效,提高老百姓的满意度。

标准化和多样化兼顾的另一个含义是坚持内核的标准化和满足老百姓需求方式的多样化。我们应当通过若干年的努力,运用标准化推动社保业务处理的统一和规范,同时又要保持受理方式的多样化,既可以网上受理,又可以移动终端受理,还可以服务大厅受理。无论受理方式如何,其处理程序和时效都是一致的。

当前我国社保经办管理体制尚有许多不同,标准化可以促进管理体制趋同。但标准化不是万能的,它对管理体制趋同的促进更多地体现在基础上。我们要特别着重基础标准的制订和实施。标准化是一个过程,标准化也是一套有级次的标准共同组成的系统。求同存异、求新容变,坚持下去才能开出标准化的灿烂花朵。■

猜你喜欢
标准化基础环节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标准化简述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桥式起重机使用环节重大危险源辨识研究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党支部基本组织制度标准化“三字诀”工作法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论汽车维修诊断标准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