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比中见寓意
——《寓言两则》读写教学课例及点评

2015-09-28 08:12冯善亮储强胜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野牛猎狗野兔

◎执 教/王 青 点 评/冯善亮 储强胜

交流·宽视野

在对比中见寓意
——《寓言两则》读写教学课例及点评

◎执 教/王青点 评/冯善亮 储强胜

一、谜语导入,温故定标

师: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觉得自己聪明吗?

生:(俏皮、自信地回答)聪明!

师:好的,那么老师就请大家猜一个谜语,猜一猜它是什么文学体裁。

“它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猜到的同学可以举手啊。“它是一把钥匙,用巧妙的比喻做成。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想活跃。”有同学举手了,很好!我们再往下看。

“它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好,已经有不少同学举手啦。好的,请这位女同学告诉我,你猜它是?

生:寓言。

师:非常好,请坐。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叫作寓言。那请大家回忆一下,在小学都学习过哪些寓言?我们随便说几个。

生:(七嘴八舌)《拔苗助长》《守株待兔》《亡羊补牢》《买椟还珠》《狐假虎威》……

师:很好,那说明我们小学的时候学过不少的寓言,并不陌生。那谁能告诉我,你印象中什么是寓言呢?好,请这位男同学试着说一下。

生:寓言就是通过一些故事,来说明一些道理。

师:很好。(屏显PPT)“寓言,是一种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一种文学体裁。”今天我们就要打开这个魔袋。“学习寓言见真谛。”这是这节课的第一个目标;第二个目标是:“创作寓言我能行。”我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这节课,都能成为小小寓言家。

二、初读寓言,感悟道理

师:好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则寓言。老师的要求是,请大家自由朗读这两则寓言,思考这两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寓言两则

野 牛

张天翼

一群野牛过境,遇见了老虎。他们立刻排成一个圆形,脸冲外,把小牛们护在圆圈中间。他们看见一头牛带着两头小牛在旁边徘徊,就向他叫:

“快来参加呀,这是大家的事!”

那头牛自言自语着:“我还自顾不暇呢,还管大家的事!”说完带着两个小牛就往山谷里躲。

老虎无法攻破那个圆圈阵,就扑上了山谷里的几头牛。那头牛实在想不通,怎么别人都没事,只有他一家子要遭殃呢?后来忽然记起了一层道理,他只是叹了一声:

“命也夫,命也夫!”

老虎笑眯眯地说:

“我非常赞赏你的这种人生态度。”

(选自浦漫汀主编《中国儿童文学作品选》,山东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略有改动)

野兔和猎人

(坦桑尼亚)夏巴尼·罗伯特

野兔和其他动物共同生活在一片芳草地上。一天,有消息说猎人第二天要来狩猎。消息传开,各种动物的代表聚集在一起出谋划策,商量怎样来对付猎人。

除野兔外,其他动物都主张,一旦猎人追来就拼命逃跑。野兔却独具己见,建议猎人追来时,每种动物轮流跑。但是,野兔的意见没有得到赞同。夜里,野兔们自己商议,决定分别躲进一片灌木丛,以轮流跑的办法来对付猎人。

第二天拂晓,猎人带着猎狗来了,惊动了野兔。第一只野兔撒腿就跑,猎狗和猎人在后面紧紧地追赶着。这只野兔跑累了,就按预定的办法一头钻进灌木丛。第二只野兔随即从灌木丛中窜出来,继续狂跑。它跑累了,也钻进灌木丛。第三只野兔立即蹦出来,继续狂跑……

猎人一见野兔就追,却不知道每隔两分钟他所追逐的是另一只兔子。就这样,野兔的车轮战术弄得猎人和猎狗疲惫不堪,野兔安然度过了这次灾难。

而其他动物呢?它们乱跑一气,结果有许多落入了猎人的手心。

(选自黄源、于之编选《寓言精选》,湖北少儿出版社2012年版。有改动)

(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

师:这两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读懂了吗?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可以说第一则也可以说第二则。好的,请这位女同学。

生:我读懂了团结就是力量。

师:很好,团结就是力量!还有哪位同学?这位女同学。

生:我想说第二则。在第二则寓言中我读到了:首先,我们要听从别人的意见,对的采取,错的否定。其次呢,还要团结一致。

师:非常好!这位女同学读到了几个道理呀?

生:两个。

师:很好。还有谁要补充,请这位男同学。

生:不能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参与到集体中,存活的可能性更大。

师:也很好!还有没有哪位同学想补充?如果没有的话,老师想要问一个问题了。刚才咱们同学是不是归纳出很多种寓意呀?(学生纷纷点头)那也就是说,一则寓言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不同角度的道理。

三、掌握技巧,解读寓意

师:但是,今天老师要告诉大家的,一则寓言可能有很多道理,但其中总会有一个主要的道理,即一则寓言存在的主要寓意。这就需要我们去寻找啦。

请大家看大屏幕,我们来找寻打开主要寓意的那把金钥匙,这就是寓言中的:人物形象。好的,下面请大家来看我们手中的这两则寓言,找出这两则寓言的主要人物都有哪些。先看第一则,主要人物有——

生:野牛、老虎。

师:那么这则寓言的主要人物只有这两个,野牛和老虎,对不对?

(学生有的点头,有的摇头)

师:那么,认为这则寓言的主要人物不仅是野牛和老虎的同学,请举手。好的,请这位女生说说,你认为还有谁?

生:还有小牛。

师:好的,找的不错。那还有没有?这位女同学。

生:我觉得野牛应该分为两部分,一群野牛还有一头野牛。

师:嗯,非常好,请坐!下面我们来看看(板书),《野牛》这则寓言的主要人物有老虎、一群野牛和一头野牛。那么问题来了,是什么让我们把野牛分成了这样的两类?好的,这位同学。

生:因为这两种野牛有两种性格,一群野牛是团结一致,把大家的利益放在首位;而一只野牛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是只管自己的野牛。

师:非常好,请坐。这位同学认为我们之所以把野牛分成这两类,是因为它们对待问题的态度不一样。很好!那么请大家按照这样的思路,来找找第二则寓言《野兔和猎人》的主要人物都有哪些?迅速找一找,找到的同学请举手。好的,这位同学。

生:野兔和其他动物,猎人和猎狗。

师:很好!那老师想问问,这四种动物我们又可以分为几类?

生:(纷纷回答)三类。

师:哪三类?来这位同学。

生:野兔是一类,猎人和猎狗是一类,其他动物是一类。

师:把猎人和猎狗分为一类,为什么?继续。

生:因为猎人和猎狗都是捕猎动物的。

师:很好!那老师请问,那野兔和其他动物都属于——

生:(七嘴八舌)被捕猎的动物。

师:非常好!我们来一起看一下,老师这里的人物关系图。请问,在第一则寓言中,哪个人物的命运最悲惨?

(屏显PPT)

生:(齐声回答)一头野牛。

师:好的,那么第一则寓言中的一头野牛就是最主要的人物。那第二则寓言中呢?

生:(七嘴八舌)其他动物,野兔。

师:哦,看来意见有了分歧。那老师想问,第二则寓言最终是哪个人物告诉了我们寓言最重要的道理?

生:野兔。

师:好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则寓言主要人物的关系对比图。请问,导致第一则寓言中一头野牛被吃掉的关键,在于它和一群野牛相比怎么样?

生:态度不同。

师:好的。那么同样,导致第二则寓言中其他动物被吃掉的原因,也在于它们与野兔相比,怎么样?

生:对待事物的态度不同。

师:很好。那么这两则寓言,都是将两类动物放在一起进行了什么?

生:(异口同声)对比!

师:非常好!那学习这两则寓言我们总结一下,如何去把握一则寓言的主要寓意?第一,去找寓言故事中的什么?

生:人物形象。

师:好的。第二,我们要去寻找这些主要人物之间,是否存在着——

生:对比。

师:好的。那么第三,通过主要人物的对比,我们就能把握寓言的主要寓意。比如第一则寓言,通过一头野牛和一群野牛命运的对比,告诉我们什么?

生:团结就是力量。

师:那么第二则寓言,通过野兔和其他动物的对比,我们是不是仍然能获得这样的道理呀?

生:是!

师:好。那我们再来一起总结一下,这两则寓言告诉我们:

(屏显PPT)

1.面对危险,自私自利会给自己招来灾祸。

2.面对危险,团结协作可以使自己脱离险境。

四、运用对比,创作寓言

师:好的,接下来老师把时间交给大家。请大家仿照这两则寓言,运用对比的手法,创作一则寓言故事。那创作什么样的主题呢?老师给大家一些参考意见。(PPT展示)“勤劳与懒惰”“乐观与悲观”……

(生开始创作寓言,时间约为10分钟。)

师:好的,老师看到越来越多的同学抬起头来了。写完的同学,谁愿意毛遂自荐,跟我们分享一下你创作的这则寓言故事?好的,这位男同学。

生:有两条猎狗,生活在猎人的家中。其中一条,每天都唉声叹气,叹息自己每天为了各种猎物拼命地奔跑,而最后捉到的猎物大部分又不属于自己,它十分悲观。另一条猎狗则为自己在付出辛勤劳动后,也可以获得一份奖励而感到高兴,每天都会加倍努力地去抓猎物。渐渐地,悲观的猎狗带回的猎物一天比一天少,经常遭到主人痛骂,最后因忧郁而死在狗棚里。而乐观的猎狗因为经常获得主人额外的奖励,而成为了主人的爱犬。

师:写得怎么样?

(生纷纷鼓掌、点头赞同)

师:很好。这是第一位给我们分享寓言故事的同学,现在请看老师这里的评分标准。我们根据这样几条标准,来为刚才这位男同学创作的寓言打分。(PPT展示评分标准)

寓言共赏,我来点评——

1.用了对比手法★

2.人物形象生动★

3.语言流畅★

4.在对比中揭示深刻的寓意★★

好,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刚才这则寓言,你会给几颗星?

(生纷纷举手)

师:五星、五星、四星、五星……老师发现大部分同学给了五星!这位男同学创作的寓言将两条猎狗进行对比:悲观的猎狗和乐观的猎狗因为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同而有了不同的命运。我们再次掌声鼓励一下这位男同学,写得确实不错!好的,还有哪位同学?好,这位女生。

生:有这样的两群蚂蚁。在大火来临的时候,一群蚂蚁惊慌失措,各顾各地东奔西跑,都想快点离开火灾现场,但不少蚂蚁都遇难了。而另一群团成了一个球状,大家团结一致,中年的蚂蚁围在外层,小蚂蚁和老蚂蚁围在内层。熊熊烈火烧焦了外层的蚂蚁,但它们仍然坚持着,直到逃离了火灾的现场,最后很多蚂蚁都得救了。

师:很好!那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你创作的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生:就是要学习中年蚂蚁,牺牲自己服务他人的品质。

师:写得怎么样?我们一起来掌声鼓励一下。(学一齐鼓掌)现在请大家为这则寓言评分。这一次,请你具体说说你为什么给这则寓言打出这样的分数。

(学生纷纷举手出示评分)

师:四星、四星、四星、五星……老师发现这次打四星同学的比较多啦。好,那我们请这位女同学来点评一下,为什么你打了四星呢?

生:第一,她用了对比的手法。

师:谁跟谁对比?

生:(有些犹豫)那就是没有运用对比的手法。

师:哦,呵呵。这个问题我们先放一下。那这四分你是依据什么来打的呢?

生:第一,她创作的人物形象生动。第二,她通过生动的蚂蚁形象告诉我们深刻的寓意。最后,她的语言也比较流畅。所以我打了四星。

师:好的,请坐。也就是说其他标准都达到了,就是没有对比,所以你给她扣了一分。好吧,我们有没有不同意见?好,这位女同学来说说。

生:我给了五星。因为我觉得她也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她说有一群蚂蚁是只顾着自己跑,所以被烧死了。而还有一群蚂蚁是中年蚂蚁围在外面,保护了老年蚂蚁和小蚂蚁。这样就形成了对比的手法。所以我打了五星。

师:很好。这是这位同学的打分和她的依据,点评得非常清楚。老师觉得,不管我们打几分,只要言之成理就可以。好的,还有没有哪位同学跟我们分享一下?这位男同学。

生:一天,两位工人在一起砌一面石墙。一位领导过来审查的时候,询问了这两名工人一个同样的问题:“你们觉得这份工作怎么样?”这两个工人的回答却出人意料。第一位工人很开心地回答:“这份工作很好啊,我非常喜欢,我能担任这样一份工作是我的荣幸。”而另外一名工人却说:“我真是倒了大霉,干着这样一份工作。”这两种不一样的回答改变了他们今后的一生。许多年后,第一位工人当上了公司的总经理,而另一位工人还在继续干着砌石墙的工作。这两者的遭遇都在于他们许多年前的回答,都关乎他们做事的态度。这个寓言告诉我们:态度改变一生。

师:态度改变一生!怎么样?(学生频频点头,热烈鼓掌)这则寓言非常地完整。谁来说说这则寓言好在哪里?你给几颗星?好,我们一起先来打分。(学生纷纷举手)很多同学都给了五分。好的,现在请一位同学来点评一下。

生:首先,他的对比手法很明确。然后,他的人物形象很生动。最后,在结尾的时候,他不仅告诉了我们寓意,而且把这个寓意说得很清楚。他的寓意跟生活真的很贴切。

师:很贴切,很好。那具体结合寓言中的人物,你觉得哪里写得比较好?

生:就是他们态度的对比比较明显。就像前一个人物,他工作比较认真,就像……

师:没关系,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生:其实就像老师一样。

师:咦?为什么就像老师一样?

生:因为老师很快乐呀。虽然老师教学生很辛苦,但他们仍然觉得很快乐。

师:哦,非常好。我首先要给你鼓鼓掌啊,谢谢你的理解呀。我们这位同学把这则寓言中的寓意还延伸了一下。就像老师教学生一样,有的时候也会很辛苦,但每当老师站在这里,面对大家的时候,呈现出的仍然是那份——

生:热情,还有认真的态度。

师:好!谢谢你啊,请坐。我们回顾一下,在《野牛》这则寓言中,老虎的目的是要吃掉这些野牛,所以老虎对野牛们来说就是灾难或者是挫折。那么请问,刚才这位同学创作的这则寓言中,两位工人的处境是否也相同呢?(学生点头)他们都在干什么?

生:砌墙。

师:我们都知道,砌墙的工作是很辛苦的。也就是说,我们在面对困难、面对辛苦的时候,我们可以有不同的选择。比如说,我们今后会面对越来越多的作业、越来越大的压力,这些是不是都相当于我们成长道路上的困难?这时,我们要想到这位同学寓言中的两个人物:一个人是快乐地从事着艰辛的工作,于是若干年后他就有所成就了:而另一个人只是在抱怨这份工作太苦、太累,于是若干年后他一事无成。也就是说,我们的什么决定我们的命运?

生:(异口同声)态度!

师:很好,下面还有哪位同学想跟我们分享一下自己的寓言?来,这位男生。

生:从前有一个木匠,日夜辛勤劳动,博得百姓们的赞赏,生意也做得越来越红火。他的邻居也是一个木匠,但他非常懒惰,一件工艺品常常做到一半就做不下去了。有一天,有两名漂洋过海的商人来到他们家里,决定带一些工艺品回自己的国家去贩卖。第一名商人来到勤奋木匠家中,买了很多的工艺品,并且打算长期从木匠那里进货,于是这个木匠变得越来越富有。而另一名商人来到第二位木匠家里,这个木匠却冷漠地推销他的次品,于是这名商人空手而归,这个木匠也越来越贫穷,最后不得不放弃了木匠这个职业。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勤奋带来成功,懒惰带来失败。

师:非常好!掌声鼓励一下。这两名木匠同样做一样工作,但是工作的态度却是截然不同的。因时间关系,就不再点评了。

五、课堂总结

师:好的,今天我们学习了两则寓言,不仅明白了寓言的寓意,还找到了解开寓意的一把金钥匙:抓住寓言形象,进行对比分析。而且,我们还运用对比手法尝试了寓言创作。希望同学们能把自己今天学习寓言的心得,运用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去,让我们变得更加快乐,更加聪明!

【教学反思】

这是2014年12月参加广东省初中语文童话寓言教学现场观摩活动时,面向七年级学生的一节竞赛课。

童话与寓言,都是孩子们喜闻乐见且易于接受的幻想类文学体裁,同时也是承载大人们不泯童心的重要载体。在我看来,童话与寓言本质上都是在书写幻想,但是两者的表现手法确实有所不同:童话是“放”的艺术,可以尽情放飞想象的翅膀,不受篇幅的限制;而寓言是“收”的艺术,就讲一个短小的故事,其中的内涵需要你去揣摩、品味,有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

抽到课题《寓言两则》时,我首先想到的是: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呢?根据我的了解,孩子们在小学就对寓言很熟悉,基本上能够读懂寓言故事,也能大致明白寓意。那么,到了初中再讲寓言,我应该教给孩子们一些什么?我认为,应该是读透寓言,也就是进一步读懂生成寓言的一些基本内部结构。然后,我开始在梳理故事、品读人物、揣摩细节等等方向之中,选择将“寓言故事如何生成寓意”作为自己这堂课的重难点。而突破这样的重难点,我觉得不能只讲不练,而应该边讲边练,让学生们在创作练习中,去把握寓言生成的某种规律。最终,我将自己这堂课定位为“学习寓言见真谛,创作寓言我能行”。

对于这样的教学设计,一直默默帮助我的导师们也是比较认可的。而且她们还帮我进一步梳理出运用“对比”而不是“矛盾”来向学生们解读寓言的真谛,这样更有益于初一学生的理解和把握。课堂实践证明,这样的设计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学生掌握了“在对比中见寓意”这把金钥匙,在分析、理解和创作寓言中顺利而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然而,略有遗憾的是,我自己对于课堂的把握功力还有待加强。孩子们在场上的紧张,我没有很好地化解,刚上课时的气氛有些沉闷。课堂上,各个问题之间的衔接也不够流畅,我的教学语言也略显啰唆,这些因素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尤其在听完其他选手的比赛之后,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这些教学经验远远比我丰富的老师们,在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学生的调动方面确实很优秀,值得我这个入职未满三年的年轻老师好好学习。

(广东省珠海市紫荆中学;519000)

这是一节目标达成度较高的读写结合寓言课。

课的定位准确,目标适当。首先是对学生的学情把握得准,清楚七年级学生已学过不少寓言,基本能读懂一般寓言的实际;其次是对寓言的体裁特征把握得准,在与童话的比较中见出其短小、单纯的特点。然后把目标定位于不仅读懂课文,而且掌握、分析寓言主要寓意的基本方法;不仅掌握解读的方法,而且尝试创作寓言。这样的定位使学生不仅仅是欣赏了两则寓言,而且在方法把握和创作实践中对寓言这一体裁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

课堂核心突出,整体性强。读写结合是不少老师上寓言课的常用教学方法,但常常是读写结合徒有其表,读是一回事,写是另一回事,读写相关性不强。而这节课读写结合的极其紧密,都扣紧在“对比”上,以“对比”为解读寓意的手段,也以“对比”作为创作中生成寓意的方法,在对比中见寓意,这成了课的核心。读、写、评,都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使这节课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有了生命力。

上述两个优点实际上是建立在一个基础之上的,这个基础就是整节课的设计创意:在准确把握学情和文体特征的基础上,开发出“在对比中见寓意”这一合理的教学内容。

(冯善亮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研室;510000)

在学生能“读懂”寓言这一基础,指导学生如何“读透”寓言,然后引导学生尝试“创作”寓言。本课一线串珠,循序渐进,课堂教学效果突出,也给我们以下启示:

一、教学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学情,才行之有效。童话寓言在小学阶段就是常见的文学体裁,如何上出“七年级”的味道?必须基于学生能“读懂”这一学情,在此基础上将目标定位在这一学情的最近发展区——“读透”。王青老师的教学很准确地体现了这一点。但遗憾的是,在广东省这次的现场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忽视学生的学情,把中学生当做小学生来教,花很大气力指导学生如何读懂基本寓意,师生活动虽然热闹,课堂气氛看起来也热烈,但实际上是无效教学。

二、教学应着眼学生的发展,才富有内涵。指导学生在读懂寓言的基础上“读透”寓意,是初中生学习寓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关键。读透寓言有多种路径,本课王青老师根据文本特点巧妙地突出“对比”。通过人物形象的对比分析,探究人物背后的不同寓意;通过品味人物语言、神态的不同变化,挖掘不同情感的流露和升华。课堂教学由浅而深,循序渐进,从而形成内涵丰富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教学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定永葆创新。诚如广东省教研员冯善亮老师所言,在本次现场教学比赛中,很多选手都用到读写结合,但更多的是暴露了自己课堂教学的短板:读写两张皮,写作的目的是什么,选手老师都不清楚。王青老师的这节课在指导学生掌握“读透”的基本方法——“对比”后,尝试着运用这一方法“创作”寓言,既是对这一能力训练的延伸,又是对本课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检测。从老师的设计看,学生尝试创作不是无的放矢,而是运用对比,模仿文本的语言特色,设置的星级评价,既是引导学生自我发现问题,更是为了下一次创作的完善。学生在写作中将学习的所得自觉运用,在创作中激发与张扬想象力,清晰地再现了他们在本节课学习中的真实所得,也让我们收获了很多感动。

(储强胜 广东省珠海市教研中心;519000)

猜你喜欢
野牛猎狗野兔
策划逃跑的羊
美洲野牛当宠物
疯狂野兔,看招
小野兔的大耳朵
猎人与猎狗
两只小野兔
聊斋笑传——小猎狗
一起去看“欧洲野牛”
野牛惊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