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蒙古族汉文酬唱诗创作流变
——以蒙汉民族文化融合为视角

2015-09-29 03:38毕兆明
文艺评论 2015年8期
关键词:汉文用典蒙古族

毕兆明

元代蒙古族汉文酬唱诗创作流变
——以蒙汉民族文化融合为视角

毕兆明

元代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蒙古族作为作为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文化属于北方游牧文化体系,具有多元与统一、开放与凝聚并生的特点。蒙古族诗人的汉文创作既是少数民族文学的优秀成果,也是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蒙汉文化的交汇与融合中,元代蒙古族汉文创作以元仁宗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汉文创作以短制居多,主要是诗歌和散曲,民族特征明显;后期汉文创作出现了长篇的散文和杂剧,诗歌创作自觉接受中原诗歌的影响,诗歌技巧趋于成熟。

酬唱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类别,是指诗人间互动、交流而创作的作品,最能传达出“诗可以群”的儒家诗学观。“酬唱的目的是交往交际,方式是指向性书写或互动性、群动性书写。我们所说的酬唱诗歌,就是指具有交际指向或意向以及所有具有交际性的诗歌。”①因此,从广义上说,诗人间相互唱和、赠别、寄赠、题赠的作品都可以归入酬唱诗一类。唐宋时期文人间相互酬唱应和活动极为普遍和频繁,如元白唱和、皮陆唱和、西昆酬唱、苏黄唱和等等,催生出了一批优秀的诗作,成为文学史佳话。这一传统在元代文学中得以延续,以蒙古为代表的少数民族诗人相互酬唱,少数民族诗人与汉族诗人相互酬唱,在唱和、寄赠、赠别活动中为文学史留下了一笔笔宝贵的财富,在蒙汉文化融合的视域下,在汉文创作的不同阶段,蒙古族汉文酬唱诗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一、元代前期蒙古族汉文酬唱诗创作的政治色彩

元代蒙古族文人汉文创作始于诗歌,前期汉文诗人多是来自漠北的文臣武将,代表作家有世祖忽必烈、淮安王伯颜、吏部尚书郝天挺等。世祖忽必烈《陟玩春山纪兴》、淮安王伯颜的《奉使收江南》、《克李家市江南》等汉文诗表现鞍马战事、文治武功,表达了草原民族由漠北入主中原的自信与豪迈,内容充实,在艺术上直抒胸臆,在体现浓郁的民族风格的同时继承了中原诗歌“诗骚”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单就本文所关注的酬唱诗角度看,世祖忽必烈、淮安王伯颜保存下来的汉文诗中并没有此类题材的作品,而郝天挺仅有一首《寄李道复平章》②流传。

圣主尊贤辅,明时仗老臣。策勋分二陕,锡土列三秦。

边徼风尘息,乾坤雨露均。遥知黄阁下,得句更清新。

郝天挺曾为元好问的弟子,有很扎实的汉学基础。这首诗虽是歌功颂德之作,但语言质朴,格律自然,深得元好问的真传。这首诗作酬唱的对象是李道复。李道复即李孟,是仁宗的谋臣智库。诗人盛赞他以道德辅国的功绩及获得的殊荣:“策勋分二陕,锡土列三秦”,并进而表达了渴望“边徼风尘息,乾坤雨露均”的政治理想。

郝天挺与李道复同朝为官,郝天挺赋诗以寄,是因为二人在政治履历、政治主张等方面有众多相通之处。

其一,二人同为多朝重臣,同为元初的统一和稳定克尽臣子职责。

郝天挺以勋臣子被元世祖召见,世祖嘉其容止,诏以文学之事侍皇太子,历经成宗、武宗、仁宗,曾任吏部尚书、御史中丞、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卒追封冀国公。李孟幼小敏悟,“七岁能文,倜傥有大志,博学强记,通贯经史,善论古今治乱”③后被荐为太子师傅,“日陈善言正道,多所进益”,“讲论古先帝王得失成败,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义,”对日后仁宗推广儒学、推行汉制产生深远的影响。

李孟作为仁宗的谋臣智库,在保储粉碎安西王阿难答谋篡皇位的阴谋、平衡武宗仁宗兄弟关系并促使仁宗顺利即位中出谋划策,发挥过重要作用,深得仁宗的器重,推恩三世,钦赐“秋谷”御书牌匾。

其二,二人政治主张相近,都主张撙节经费、整顿机构、选用儒士、重视教育。郝天挺为政刚直不阿,有志略,曾向仁宗上疏七事——“惜名爵、抑浮费、止括田、久任使、论好事、奖农务本、励学养士。”④李孟感仁宗知遇之恩,“力以国事为己任,节赐与,重名爵,核太官之滥费,汰宿卫之冗员。”⑤力谏恢复科考,并主持了元代开国以来首次科举考试。

通过这些梳理,我们可以发现这首酬唱诗并不是简单的文人间的以文会友、唱和应答,而多了些政治色彩,更多地传达出了重臣政要间的政治共识和为政理想。这种情形的产生与元初的社会政治形势是密不可分的。相比较传统酬唱诗展示个人才情的功能,这一时期酬唱诗更多呈现的是它的交流交际的功能。

二、元代后期蒙古族汉文酬唱诗创作的文化特征

元仁宗以降,随着“修身治国,儒道为切”治国理念的确定及重视教育、重视儒学、科考贡举等文教政策的推广,更多的蒙古族诗人从事汉文创作,汉文诗创作进入繁荣时期,涌现出了泰不华、月鲁不花、聂镛、买闾、察伋等一批优秀的蒙古族汉文诗诗人。酬唱诗作为文人交往和展示才情的重要手段广受重视且成就斐然,和前期创作相比较,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明显变化。

其一,酬唱诗的数量增多了,在个人存诗中所占的比重增加了。笔者依据清代学者顾嗣立编选的《元诗选》对泰不华、月鲁不花、聂镛、买闾、察伋的汉文诗创作进行梳理,发现这一特征非常明显:泰不华存诗24首⑥,其中有18首是酬唱诗,酬唱诗比重是很大的。对这18首诗作进一步的细分,有的属于唱和诗,如《赋得上林莺送张兵曹二首》、《春日次周显夫韵》、《与萧存道元帅作秋千词分韵得香字》;有的属于送别诗,如《送友还家》、《送赵伯常淮西宪副》、《送琼州万户入京》、《送刘提举还江南》、《送新进士还蜀》、《送王奏差调福州》;有的属于题画诗,如《题祁真人异香卷》、《题柯敬仲竹二首》、《题梅竹双清图》;有的属于寄赠诗,如《上尊号听诏李供奉以病不出奉寄》、《寄同年宋吏部》、《寄姚子中》、《春日宣择门书事简虞邵菴》。月鲁不花存诗11首⑦,其中8首是酬唱诗,比重更大。其中除《夜宿大慈山次金左丞韵》一首外,其余7首均为与方外之人的唱和诗。聂镛存诗8首⑧,其中酬唱诗6首,分别是《碧梧翠竹堂》、《律诗二首怀玉山》、《和西湖竹枝词》、《可诗斋》、《送张吴县之官嘉定分韵赋得天山》。察伋存诗3首⑨,均为酬唱诗,其中题画诗2首,送别诗1首,分别是《题张溪云竹图》、《题钱舜举秋江待渡图》、《送别曲》。买闾存诗11首⑩,其中6首为酬唱诗,分别是《和年弟闻人枢京城杂诗四首》、《题叶隐居雪蓬》、《八月既望访古鼎上人时庭桂盛开因赋绝句以赠》。

其二,酬唱的对象不再局限于官宦政要,而增加了更多的文化名人,包括当时著名的诗人或文学造诣极深的高僧名士,如虞集、杨维桢、顾瑛、见心上人等,酬唱活动的文学色彩明显增强。其中泰不华的《春日宣择门书事简虞邵菴》是向“元诗四大家”之一的虞集的寄赠之作;《题柯敬仲竹二首》是与当时著名的书画家柯九思的酬唱之作。据元史记载,柯九思,字敬仲,号丹丘生、五云阁吏,浙江台州人,天资聪颖,为诗书画异才,尤善画竹,别开生面将书法融入画法之中。文宗朝擢升为奎章阁鉴书博士,与“元诗四大家”的虞集、揭傒斯同为文宗朝奎章阁的重要人物,专门负责宫廷所藏金石书画的鉴定,王献之的《鸭头丸帖》、虞世南所摹《兰亭序》、苏轼《寒食帖》等书法史上重量级作品都是经他鉴定后收入内府而得以保存的。文宗薨,柯九思辞官南归,退居吴下。

月鲁不花有7首诗都是赠与见心上人的。见心上人指的是来复禅师,他是元代的高僧,俗姓黄(或说王),字见心,号蒲庵、竺昙叟,丰城县(今江西丰城市)人。善诗文,有《蒲庵集》十卷。年轻时曾出仕元朝,任过学士。后见天下大乱,遂弃官出家为僧,嗣法于南楚师悦禅师。先后主持宁波定水寺、天宁寺、杭州灵隐寺。明洪武初,奉朱元璋诏入京,曾在蒋山寺法会上讲法。

聂镛有5首诗是寄赠给顾瑛的。顾瑛又名阿瑛、德辉,字仲瑛,号金粟道人,昆山人。四十岁时建造了玉山草堂,“园池、亭榭、饩馆、声伎之盛,甲于天下。”⑪名曰“玉山佳处”,广聚四方名士,倡导和组织了元代文学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创作最丰的“玉山雅集”。当时著名的文人张翥、杨维桢、李孝光、高明,著名的书画家柯九思、倪瓒都曾是座上客并主持过雅集诗会。众多高士俊流,置酒赋诗,觞咏倡和,“一时风流文雅,著称东南焉。”⑫这些分题宴集的诗作后来编成《玉山名胜集》、《草堂雅集》,它们对于保存和研究元代酬唱诗具有重要史料价值。聂镛是玉山雅集的亲历者,用诗歌记述了他与顾瑛的多次交往,抒发了他对顾瑛的仰慕之情。而他的《和西湖竹枝词》则是和杨维桢的《西湖竹枝词》的,“西湖竹枝酬唱”是由元代后期诗坛领袖杨维桢首发倡导的元代又一次重要的以文会友酬唱互答的盛会。“余闲居西湖者七八年,与茅山外史张贞居、苕溪郯九成辈为唱和交……于是乎有竹枝之声,好事者流布南北,名人韵士属和者无虑百家”⑬这些名人韵士属和之作后来结集为《西湖竹枝集》,该集选编了诗人122家,收录了诗作184首,仅就西湖竹枝词的酬唱而言,规模是空前绝后的,影响是深远的。

其三,后期蒙古族汉文酬唱诗承继“诗可以群”的中原诗歌传统,进一步凸显诗歌交流、沟通的交际功能。以泰不华的创作为例,一方面是泰不华与众多文人士子的题赠唱和,另一方面是文坛名流与泰不华唱和互动。对于后一类有研究者已做过一些梳理和归纳,与泰不华寄赠、送别、和韵的诗人和诗作有虞集的《为达兼善御史题墨竹》、朱德润的《送达兼善元帅赴浙东》、吴师道的《分韵赋石鼓送达兼善出守绍兴》、柯九思的《送达兼善赴南台御史》、郑元佑的《至元丁丑夏五月宣城汪叔敬吴人千寿道丹丘柯敬仲国人泰兼善同仆游天平次往灵岩有作奉和二首》、《送达兼善秘书》、李孝光的《寄达兼善》、杨维桢的《挽达兼善御史》等诗作⑭。中原诗歌“兴观群怨”的传统诗学主张在诗人间相互唱和中得以实现,汉族诗人与蒙古族诗人以诗会友,在抒发情志、展示才情的同时,将酬唱诗沟通、交际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由此可以看到文学创作在民族交融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三、元代蒙古族汉文酬唱诗用典的发展变化

用典,是中原诗歌常见的表现形式,清人吴乔认为:“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上。”⑮它可以丰富诗词的内涵、增强诗词的艺术张力和表现力,关于中原诗歌用典的传统和演变,明代学者费经虞在《雅伦·用事》有清晰的概括:“用事之工,起于太冲《咏史》,唐初王、杨、沈、宋,渐入精严,至老杜苞孕汪洋,错综变化,而美善备矣。”⑯宋诗以学问入诗,典故的使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有时一篇之中连用七八个、十几个典故或成句;有的一句之内便包含着两三个典故。这种艺术旨趣的极端发展,一方面增加了宋诗的厚重感和理性色彩,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创作和阅读的门槛,终有“点鬼簿”、“獭祭鱼”之讥,使创作和欣赏成为文人雅士的专利。

元初的蒙古族诗人大多来自朔北草原,加之长期与金、宋对峙,战事不绝,诗人关注和抒写的重心是鞍马征战,蒙古族汉文诗在艺术方面保持着民族诗歌质朴的风格,写景抒情直抒胸臆,清新活泼,很少用典,酬唱诗也是如此,上文所列郝天挺的《寄李道复平章》一诗,没有使用典故,语言质朴,晓畅易懂。

元代中后期,社会趋于稳定,蒙古族文人久居中原,逐渐通晓诗书礼乐,“他们的汉文诗作已可与汉族诗人相比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也逐步融入汉文诗歌大流。”⑰受中原诗歌的影响,一方面是汉文酬唱诗数量的增加,另一方面是在表现形式上用典明显增加。其中,泰不华的酬唱诗表现非常典型,重视用典且用典妥帖。作为深受汉文化影响蒙古族诗人他熟悉中原文化和历史,一个个典故,信手拈来,融入诗行,妥帖自然。用典的类别既有事典,也有语典;既用明典,也用暗典。其事典涉及人物既有汉代梁孝王、山简、石崇、司马相如、王允、谢安、刘禹锡等历史人物,也有西王母、姜子牙、刘晨、阮肇等华夏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其语典涉及《诗经》、《长歌行》、《何东赋》、《春怨》、《阿房宫赋》《黄庭经》等重要汉文典籍,

酬唱诗具有交流、交际的功能,为了实现这一功能,切合酬唱对象的用典,凸显酬唱对象与典故之间类比或隐喻的关系,是酬唱诗用典的一种较高的境界,而借用与被酬赠者同姓的古人入典来赞美对方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泰不华的《送刘提举还江南》:“帝城三月花乱开,落花流水似天台,人间风日不可住,刘郎去后应重来。”最后一句巧妙地针对酬唱的对象刘提举使用了两个典故,一是刘晨与阮肇传说故事,入天台山采药,见二女,容颜妙绝,呼二人姓名,款待酒饭,居住半年,求归,子孙已七世了;二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宦海沉浮事,刘因参与政治革新,被贬朗州,十年后返京,写了一首《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得罪权贵再次被贬,十四年后重返京城,故地重游,又写了《再游玄都观》“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泰不华诗中的“刘郎”既指刘晨,也指刘禹锡,更指代刘提举,并借典故人物去复来的经历表达了对酬唱对象的美好祝愿!典故一语三关,如盐着水,不着痕迹,可谓巧妙!

无独有偶,聂镛的酬唱诗也娴熟运用了这种典故形式。《律诗二首寄怀玉山》是题赠给玉山主人顾瑛的,表达出对玉山风雅生活的向往和对顾瑛才情的赞美:“虎头公子最风流,只著仙人资锦裘。筑室爱临溪侧畔,钓帘作见水西头。常时把笔题江竹,最忆看山立钓舟。却羡多才于逸士,清秋不厌与君留。”“虎头公子”是一处用典,说的是说晋人顾恺之,顾恺之小字虎头,以才绝、画绝、痴绝“三绝”鸣世,人称痴虎头。诗人用顾恺之入典代指顾瑛,表达出对顾瑛才俊风雅的认同和赞美!另一首《可诗斋》亦是如此:“久知顾况好清吟,结得茅斋身复深。千古再赓周大雅,五言能继汉遗音。”顾况是唐代大诗人和书画家,官拜著作郎,以作诗嘲诮权贵而被贬,后隐居茅山。诗人以顾况代指顾瑛,表达出对顾瑛辞官隐居山林高洁人格的仰慕及对诗人作画赋诗风雅生活的怀念和向往。

这种用典法把酬赠者与其同姓古代先贤相提并论,一方面借同姓古代贤人比附酬赠对象高尚的人品,另一方面也顺便称述其荣耀的家世和历史,较好地实现了酬唱诗沟通、交际的功能。对于这种形式的典故,清人赵翼如此概括和评价:“宋人诗,与人赠答,多有切其人之姓,驱使典故为本地风光者。如东坡与徐君猷、孟亨之同饮,则以徐、孟二家故事,裁对成联;送郑户曹,则以郑太、郑虔故事,裁对成联;又戏张子野娶妾,专用张家事点缀萦拂,最有生趣。”⑱

【作者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028043)】

①吕肖奂、张剑《酬唱诗学的三重维度建构》,《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②⑧⑨顾嗣立、席世臣编《元诗选癸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91页、第1219页、第666页。

③⑤宋濂《元史》(卷175,列传第六十二),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084页、第4087页。

④宋濂《元史》(卷174,列传第六十一),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066页。

⑥⑪⑫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729页、第2321页、第2321页。

⑦顾嗣立编《元诗选三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22页。

⑩钱熙彦编次《元诗选补遗》,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94页。

⑬王利器编《历代竹枝词》,杨维桢《西湖竹枝集序》,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6页。

⑭毕兆明《论蒙汉文化交融对元代蒙古族汉文诗创作的影响》,《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7期。

⑮吴乔《围炉诗话》(卷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页。

⑯郑奠《古汉语修辞学资料汇编》,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66页。

⑰荣苏赫、赵永铣主编《蒙古族文学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34页。

⑱赵翼《瓯北诗话》(卷十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176页。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科研项目“元代蒙古族汉文诗审美特征跨文化比较研究”(编号:NJSY12135)】

猜你喜欢
汉文用典蒙古族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征稿简则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征稿简则
乐器名称汉文译名小议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用典与墓志文字考释举隅
习近平用典
浅析古代蒙古族的信仰
《黑城出土汉文遗书叙录》中TK133叙录辨正
漫谈诗词“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