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竹枝词看清代浙东学派文学思想的嬗变

2015-09-29 03:38雷斌慧
文艺评论 2015年8期
关键词:竹枝竹枝词浙东

雷斌慧

从竹枝词看清代浙东学派文学思想的嬗变

雷斌慧

竹枝词是中国极具乡土气息的民歌,集音乐、舞蹈、诗歌于一体,本流行于巴渝,始于何时已难考。竹枝词在唐代经过杜甫、白居易、元稹,特别是刘禹锡的创作与推广,对后世竹枝词创作产生深远影响。竹枝词名目繁多,《中华竹枝词全编》评价:“在竹枝词的发展演变中,还有同体异称现象存在。所谓同体异称,就是诗人在写竹枝词时,除了直接以竹枝词、竹枝歌、仿竹枝、效竹枝等等做诗的标题外,有的则另标别称,使竹枝词的题名演变成多种多样、五光十色的局面。”①丘良任先生同时在《论风土诗》中提到“自王渔洋在《师友诗传录》中说‘竹枝泛咏风土’,人们往往以为咏风土的诗皆为竹枝词。其实各有渊源,各有特点,不能混为一谈。竹枝词泛咏风土,而泛咏风土者非仅竹枝词。”②在竹枝词的界定方面,笔者以《竹枝词发展史》中竹枝词常见的41种名称为依据:“题中明确标明‘竹枝’之名者14种,竹枝曲、竹枝词、竹枝、竹枝歌、变竹枝、男竹枝歌、女竹枝歌、竹枝宛转词、拟竹枝词、竹枝辞、小竹枝词、演竹枝、短竹枝词、竹枝诗。与竹枝词原有区别但在发展过程中与竹枝词渐趋混同者6种,棹歌(櫂歌)、口号、欸乃曲、橘枝词、桃叶歌、(采)茶歌。名虽不同但实为竹枝词者14种,桃花流水引、女儿子、市井词、风土词、下里词、春帖子词、荔枝词、桃枝词、衢歌、渔唱、风俗诗、节物诗、征迹诗、草珠一串。形式为诗体但用来吟咏一地风土者7种,谣、曲、百咏、杂咏、杂诗、杂事诗、纪游。”③核名查实,研究清代浙东学派的竹枝词创作。

清代浙东学派以黄宗羲为领袖,万斯同、全祖望、邵晋涵等为主要代表,在经史文领域皆有卓越贡献。

一、历史·土物·风景:不同竹枝画卷的展开

在清代浙东学派代表的诗歌中,竹枝词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万斯同、全祖望、邵晋涵都借用这一媒介表达内心深沉的乡土意识,并展开不同的竹枝画卷。

万斯同《鄮西竹枝词》题下小注云:“李杲堂先生作《鄮东竹枝词》,余易以鄮西。”④李杲堂为清代浙东学派成员,长于诗歌。黄宗羲《李杲堂先生墓志铭》不仅评价其诗文开启浙东古文正路,而且感叹“先生尤长于丽语,使当词头之任,真足华国,而以庙堂金石,散为竹枝禅颂之音,岂不可惜!然宋景濂谓谢翱、方凤、吴思齐皆工诗,客浦阳,浦阳之诗为之一变;向若先生草率青云,苟非劳谦戹口,亦岂能一变甬东之风气如三子哉!”⑤黄宗羲站在正统文人的立场,对李杲堂既痛其身世,又伤其诗文。华国丽语散为竹枝民歌,何其痛矣!然痛定思痛,谢翱、方凤、吴思齐皆因家国之变,而成就浦阳之诗。李杲堂亦因竹枝禅颂之音,再现明遗民之心迹,一变浙东之诗风。李杲堂生于浙东,长于浙东,作为一位遗民,家乡鄞县既是养育他的热土,又是其心灵的栖息地。《鄮东竹枝词》79首描绘浙东风土人情,并引发歌咏甬东风物的热潮。在《鄮东竹枝词》中,李杲堂对鄮东历史题材颇有关注。如“肯向王家受尺熏,湖头到处狎凫群。纵然靖难功臣贵,不及先生一片云。”小注云:“金尚书忠有弟曰华,风节最高。成祖赐以文绮亦不受,自号白云先生。”⑥此诗咏东钱湖,由湖头栖息的凫群,李杲堂联想到金忠、金华兄弟。金忠因以《易经》卜燕王朱棣谋反必成而得封赏,金华却坚守道义,辞去明成祖所赐之文绮。在“纵然靖难功臣贵,不及先生一片云。”的咏叹中,李杲堂实以他人酒杯浇自身块垒,以鄮东先贤砥砺自己,坚守气节,甘于寂寞,不受皇家之尺熏,愿化乡间之白云。然而,《鄮东竹枝词》更多的篇章却是吟咏风土,赞美家乡。如“家藏陈酒漾金光,玉带鱼鲜一脔尝。雪白盛来天落饭,须知养老定吾乡。”小注云:“天落稻亦良谷”。⑦鄞县地处浙江东部沿海,历来为著名的鱼米之乡。李杲堂以金光赞酒,以玉带状鱼,更辅以鄮东特产天落饭,对鄞县饭稻羹鱼的生活予以诗意的描绘。“须知养老定吾乡”明快活泼,充分展现了作者作为一名浙东人的自豪。如“太白尖茶晚发枪,蒙蒙云气过兰香。里人那得轻沾味,只许山僧自在尝。”小注云:“太白山顶茶,山僧采摘岁不过一、二斤。其上多兰花,故茶味自然兰香。”⑧宁波盛产名茶,如太白茶、十二雷、仙茗等。太白山顶温润多雾,适合兰花与茶的种植。“蒙蒙云气过兰香”用通俗的语言描绘出太白尖茶味之异,香之奇,“只许山僧自在尝”的慨叹,不仅凸显了太白尖茶的珍贵,而且透露了太白山禅茶一味的底蕴。

万斯同《鄮西竹枝词》虽受李杲堂《鄮东竹枝词》影响而作,但在取材上特别表现出对历史题材的关注。据笔者统计,《鄮西竹枝词》50首,关涉历史题材的诗歌即为24首,主要表现为辨忠奸、忆先贤、探史蕴三方面。在辨忠奸方面,如“宋室奸人骨一抔,游人唾骂几时休。恨无长剑开荒家,截取枯骸献岳候。”小注云:“王次翁坟在西郊海会寺侧”⑨王次翁本为山东济南人,因宋高宗南渡,家于鄞县,官至参知政事,为秦桧心腹,参与罢免岳飞等阴谋活动。《宋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九记载“桧擅国十九年,凡居政府者,莫不以微忤出去,终始不二者,惟次翁尔。”万斯同痛骂其为奸人,并感叹“恨无长剑开荒家,截取枯骸献岳候。”在忆先贤方面,如“先贤在昔半躬耕,乐道何须身后名。国史但传四君子,明山尚有五先生。”小注云:“宋淳熙时鄞袁正献燮、慈溪杨文元简、定海沈端献焕、奉化舒文靖璘,并受学金溪陆文安九渊,《宋史》有传。前此庆历时,郡有乡先生杜醇、楼郁、王致、王说、杨适五人,咸躬耕乐道,时称庆历五先生、淳熙四君子。”⑩万斯同提醒世人,鄞县除了拥有《宋史》中的四君子,尚有躬耕陇亩,孕育浙东学派的五先生,展现了作者以诗补史的自觉。在探史蕴方面,如“刺史祠前古木稠,鸟啼蝉噪景逾幽。千年唐社知何在,不敌江乡一郡侯。”小注云:“唐吴谦为明州刺史,有惠政,民立庙祀之曰吴刺史庙。”⑪万斯同漫步在古木参天的刺史祠中,充耳是鸟鸣蝉噪,触目是苍翠欲滴,耳聪目明,心怡神旷,但作者却将人文景观延伸至历史底蕴。“千年唐社知何在,不敌江乡一郡侯。”,不仅表现了作者对大历年间刺史吴谦政绩的赞赏,而且透露了万斯同深厚的史学功底。为什么《鄮西竹枝词》在题材上特别关注历史?笔者认为主要源于万斯同史学家的身份。万斯同为清代史学巨匠,不仅是《明史》编纂的核心人物,而且关注地方史志,参修《宁波府志》。康熙十二年《宁波府志》30卷编成,上承前代诸志,下开雍正府志,填补了宁波地方志的空白。《宁波府志》的参编,使得万斯同对宁波的地方文化更加熟稔,并渗透在《鄮西竹枝词》的创作中。组诗中万斯同对鄞县历史人物、故迹、掌故的吟咏,小注中对史实、人物的考辨,皆可见其深厚的史学素养。

竹枝词继承《诗经》国风传统,对风土的吟咏亦成为传统竹枝词的重要部分。如王士禛《花草蒙拾》云:“竹枝泛咏风土”⑫。唐圭璋《〈竹枝纪事诗〉序》评价竹枝词:“宋元以降,作者寝多,形式与七言绝句无异,内容则以咏风土为主”⑬。全祖望以竹枝命名的诗歌有《若耶溪竹枝词》、《双湖竹枝词》、《再叠双湖竹枝词》,或沉思历史,或歌唱爱情,或吟咏土物,多方位展示了富饶美丽的浙东形象。全祖望竹枝词尤好吟咏土物。如《若耶溪竹枝词》吟咏的若耶溪土物有蕺菜、莼菜、白杨梅、菱角、日铸茶。《双湖竹枝词》、《再叠双湖竹枝词》以日月湖为吟咏对象。《四明谈助》引《宝庆志》云:“日、月二湖,皆源于四明山,潴城西南隅。南曰‘日湖’,西曰‘月湖’。二水支派,缭绕城市;往往家映修渠,人酌清泚。”⑭两组诗中涉及的土物有洋山银鍼、菖蒲、双鱼酒、玉醅贡酒、吴绫、玉箸鱼。《鲒埼土物杂咏》、《四明土物杂咏》更是直接命题吟咏土物。土物既得日月山水之灵气,又打上家乡特有的烙印,深得全祖望推崇。在对浙东土产的吟咏中,全祖望有自身的特点。一是对浙东海产的关注。浙江东临东海,得天独厚,海产丰富。《鲒埼土物杂咏》中吟咏的海产有龟脚、泥螺、沙蒜、海扇、海月、海蜒、膏蟹、银羹。《四明土物杂咏》中吟咏的海产有菜花鲚、荔枝蛏、锦莲花蛤、竹蛎、丁香螺、桃花鲻、马鲛、桂花石首、梅虾。二是对浙东土产植物的喜爱。《四明土物杂咏》中涉及的土产植物即有蔗霜、棕笋、莼米、松葚、石芥、木耳、海藻。三是挖掘浙东土产的文化内蕴。如《菜花鮆》云:“鮆鱼曾登《江赋》,不须腹裹瓜刀。正是菜花黄日,寸金帻子来朝。”小注云:“鮆鱼子,谓之寸金帻。”⑮鮆鱼为宁波特产,春季菜花开时最为鲜嫩肥美。郭璞《江赋》云:“介鲸乘涛以出入,鯼鮆顺时而往还。”⑯郭璞《山海经注》曰:“鮆,狭薄而长头,大者长尺余,一名刀鱼,常以三月八月出,故曰顺时。”⑰全祖望不仅指出菜花鮆别名为寸金帻,而且点出此物《江赋》有载,全祖望的博学多识可见一斑。全祖望对浙东土物的吟咏意义何在?周作人《十堂笔谈》说:“假如另外有人,对于中国人的过去与将来颇为关心,便想请他们把史学的兴趣放到低的广的方面来,从读杂记的时候起离开了廊庙朝廷,多注意田野坊巷的事,渐与田夫野老相接触,从事于国民生活之史的研究,虽是寂寞的学问,却于中国有重大的意义。”⑱土物作为国民生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镌刻家乡的印记,承载故土的文化,从微观角度展现了浙东生活的图景,具有重大的意义。

邵晋涵《姚江櫂歌》、《白马巗居十咏》、《蒲圻道中杂咏》多为对浙江风景的吟咏,尤其是《姚江櫂歌》73首以大型组诗的方式唱出对姚江的热爱。櫂歌源于民间,意为操楫浮舟之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始有其名。宋代以后的櫂歌,在体裁上继承了朱熹、辛弃疾武夷櫂歌的七言形式,在题材上则由山水逐步转向风土。明清时期,文人櫂歌创作繁荣,地域文学意识明晰,朱彝尊《鸳鸯湖櫂歌》可谓一时翘楚。邵晋涵《姚江櫂歌》状写余姚风物,具有鲜明的特色。一方面,邵晋涵运用地理空间的“点式结构”关注景物,并用清丽的诗句勾勒出一幅幅江南水景,展现江南水乡特有的风情,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班固《汉书·地理志》云:“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⑲不同的水土风气成就不同的地域文学,骏马西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如“日落轻桡散浴凫,三菁江上水萦纡。推蓬回眺蒹葭路,一发青山接上虞。”⑳姚江自上虞进入余姚段称通明江,往东为菁江。诗歌不仅描绘了“三菁江上水萦纡”、“一发青山接上虞”的旖旎清丽的景色,而且从地理方位的角度连通菁江与上虞。如“倭豆花开三月三,一犁春雨蕙江南。虞家残堞孙郎浦,只见波光映石龛。”㉑宁波人称蚕豆为倭豆,春分之后,倭豆花开,生气蓬勃。一犁春雨飘飘洒洒,蕙兰葳蕤,馨香馥郁,波光粼粼,温润了整个江南。在欣赏江南美景的同时,邵晋涵不忘指点游人关注虞家堞与孙郎浦。余姚江以南有虞家古城,即为虞家堞。孙郎浦则见《宋元逸集》。另一方面,邵晋涵采用地理空间的“线式结构”,移步换景,运用水路动态的方式将沔水、石桥、澄江、大兰山、菁江、上虞、钱江、桐江、长江、沧江、罗壁峰、虞家堞、孙郎浦、丹山、雁湖、烛湖、蕙江、鱼澄洞、茭湖、横溪、贺公溪、灵源、拷栳西峰、四公亭串联呈现,既可见邵晋涵对家乡风景的热爱,又展现了其深厚的地理学修养。

二、从写心到写实:作者视角的转换

巴赫金《论人文科学的基础问题》说:“对于文学,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通过分析它的结构、形式、原型等,建构起一个科学的、超价值的系统,而必须把探索的目光扩展到它的创造者和解释者。”㉒文学作品是作者生命体验的外化,具有特殊的生命意识,作者地位之重不言而喻。从文化人类学研究的角度来说,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邵晋涵皆为浙东本地人士,他们以主位研究的视角观照浙东文化,却用竹枝词这一文学形式展现出不同的生活画卷。不同竹枝画卷的展开背后隐藏的是作者视角的转换与思想的差异。

黄宗羲《论文管见》云:“所谓文者,未有不写其心之所明者也。心苟未明,劬劳憔悴于章句之间,不过枝叶耳,无所附之而生。故古今来不必文人始有至文,凡九流百家以其所明者,沛然随地涌出,便是至文。”㉓“心学”萌芽于孟子,至宋代,理学家张载、二程、朱熹皆认为心为万物主宰。陆九渊更开创“心学”一派,将“心”、“道”、“理”三者打通。王阳明为心学的集大成者,强调心为世界的本原。刘宗周于阳明之学凡三变,亦坚持“只此一心,散为万化,万化复归一心。”㉔黄宗羲承继蕺山之学,特别重视心的主体地位。在此段论述中,黄宗羲明确指出,文为“写心”之作,作文之根基在于明其本心,真诚自然,即为至文。黄宗羲存《柳枝辞》三首,为其七十七岁隐居家乡而作。“渡口青青杨柳枝,春深飞絮不沾泥。怪他放诞穿篱落,独自无心入砚池。”㉕柳絮自古即是伤离漂泊的象征。暮春时节,老年黄宗羲拄杖渡口,看柳絮纷飞,空蒙迷离,念昔追往,难掩离伤。“怪他放诞穿篱落,独自无心入砚池。”以柳絮为喻,似有动极思静之意。“冰壶濯魄漾黄金,寥落荒园草木深。可奈春来风信急,长条日日出墙阴。”㉖月映湖中,碎金荡漾,良辰美景,欣然可喜,然荒原寥落,令人不禁感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柳枝辞》以柳起兴,借物写心,将国破家亡之悲、个人漂泊之感融入其中,言有尽而意无穷。

全祖望《〈句余土音〉序》云:“予自京师归,连遭荼苦,未能为诗。除服而后,稍稍理旧业,与诸人有‘真率’之约,杯盘随意,浃旬数举,而有感于乡先辈之遗事缺失,多标其节目以为题。虽未能该备,然颇有补志乘所未及者,其敢谓得与于斯文,亦聊以志枌榆之掌故尔。”㉗全祖望在诗歌创作方面,重视实录,以诗补史,以备掌故。《鲒埼土物杂咏》、《四明土物杂咏》、《双湖竹枝词》、《再叠双湖竹枝词》皆出自《句余土音》,亦贯彻此诗歌理念,忠实展现浙东土物风俗、湖光山色、男女恋情。与此同时,全祖望《宋诗纪事序》云:“诗之为道,盖性灵之所在,不必谓大家之落笔,皆可传也。即景即物,会心不远,脱口而出,或成名句,则非言门户者所能尽也。”㉘全祖望主张诗歌创作从心而发,即景即物,抒写性灵。在竹枝词的创作中,全祖望在秉承诗以写实理念的同时,亦注意诚于己心,凸显个性。如《再叠双湖竹枝词》中有对双湖民间信仰的吟咏。“广灵王庙郁葱葱,中有水仙娇女宫。不道仙郎犹薄幸,糟糠弃去别乘龙。”小注云:“予尝谓广灵王灵迹之诞,此诗可悟其一。”㉙广灵王即汉末的鲍盖,本为县衙小吏。相传他押运粮食,遭遇风暴,被迫在甬港避难,因怜惜饥荒中的鄞县百姓,以官粮赈灾,后投江自杀,百姓怀之。建炎四年,宋高宗航海南巡,神阴护之,风涛不作,乃御书加封“广灵”。针对这一悠久神奇的民间传说,全祖望不仅在小注中直言广灵王灵迹之荒诞,而且诗歌颇有调侃之意,率性直言,锋芒毕露。万斯同《鄮西竹枝词》亦有民俗传说。如“背郭茅庵字柳亭,一丛竹木喜青青。若言哑女当年事,不信人间怪物生。”小注云:“南郭有柳亭庵,祀维卫佛。相传宋时有哑女,能知未来事,一旦无病而逝。后有人见之云,即维卫佛庵,即其埋骨处也。”㉚柳庵亭哑女传说从宋代开始流传,相传此女行为神异,预言精准,听来荒诞不经。民间甚至将其与维卫佛合二为一,更是增添了神秘色彩。万斯同面对哑女传说的态度是秉承实录,就事论事,诗歌平易通俗,小注亦采用叙述,平实客观。以民间传说的吟咏为视角,比较万斯同与全祖望的竹枝词创作,一重写实,客观平正,一偏写心,率性洒脱。

王国维《文学小言》云:“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后者则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的态度也。故前者客观的,后者主观的也。”㉛邵晋涵《姚江櫂歌》、《白马巗居十咏》、《蒲圻道中杂咏》多吟咏自然风景之作,相比于黄宗羲《柳枝辞》中写心的视角,抒情的浓烈,邵晋涵竹枝词更多表现出的是淡化情感,客观审美,注重写实,体物工致。如“澄江过雨水溶溶,却望南明第九峰。一缕青烟凝不散,青天削出秀芙蓉。”㉜一叶扁舟,划过姚江,诗人远望大兰山,青烟缭绕,烟水溶溶,大兰山愈显秀丽。“凝”、“削”可见诗人炼字的精准和力度。如《云影桥》云:“紫蜺何连蜷,横贯东西岭。树杪渡行人,秋山澹无影。”㉝云影桥如紫虹一般连蜷长曲,横贯东西,“紫”字可见诗人对颜色的敏感与精细。宋代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评价秋山明净而如妆,“秋山澹无影”,着一“澹”字,秋山之明净恬淡宛然可见。如《蒲圻道中杂咏》云:“山田风软卷轻岚,近水林峦滴嫩蓝。鱼若空行应可数,鸬鹚何处下澄潭。”㉞此诗为纪游之作,山田、软风、轻岚、林峦、鱼、鸬鹚、澄潭共同构成了一幅宁谧幽静的山水图。“近水林峦滴嫩蓝”在王维“空翠湿人衣”的基础上再翻出一层,描绘水边林峦色转嫩蓝,鲜翠欲滴,精巧细致,可见邵晋涵观察之细致。柳宗元《小石潭记》云:“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鱼若空行应可数”从此化出,潭水之清,鱼之自在,呼之欲出,充分展现了邵晋涵写实的功力。邵晋涵竹枝词中对自然风景的吟咏,“与将物象从斑斓五彩的现象世界抽取出来并赋予其高度象征意义的传统比兴模式相反,它把诗歌意象还原为景物,把景物放入其所置身的理性世界和时空环境之中。”㉟从黄宗羲到邵晋涵的竹枝词创作,作者视角不断转换,本质是从写心到写实的嬗变。

三、徘徊于雅与俗之间:竹枝词审美意识的嬗变

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雅”与“俗”的概念,不仅关涉诗歌的内容、语言、风格等,而且与诗人的思想好尚息息相关。雅俗观念最早并不始于文学,而是由音乐而发。上流贵族音乐称为雅乐,民间流行音乐称为俗乐。在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古人曾以文体判断雅俗,诗赋属于雅文学,词曲则为俗文学。竹枝词则似诗非诗,似词非词。谈到竹枝词起源,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云:“《竹枝》本出于巴渝。唐贞元中,刘禹锡在沅湘,以俚歌鄙陋,乃依骚人《九歌》作《竹枝》新辞九章,教里中儿歌之,由是盛于贞元、元和之间。禹锡曰:‘竹枝,巴歈也。巴儿联歌,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其音协黄钟羽。未如吴声,含思宛转,有淇濮之艳焉’。”㊱通过此段论述,我们可以知道,源于民间带有音乐性质的竹枝词具有鲜明的俗文学特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从唐代以来,竹枝词从民间进入到文人视野,引发了雅与俗的互动。

清代浙东学人的竹枝词创作,徘徊于雅与俗之间,展现了竹枝词审美意识的嬗变。清代浙东学派竹枝词的俗美特质首先体现在内容的选择上,全方位、多角度,真实再现浙东人民的生活场景。万斯同竹枝词除了历史题材外,还有不少吟咏风土之作。如“鄞俗由来不尚华,布衣粝饭足生涯。田家有子皆知学,仕族何人不绩麻。”㊲此诗描写鄞县不尚奢华、耕读传家的社会风尚,语言质朴无华。如“鄞俗繁华异昔年,田家何事尚依然。西郊九日迎灯社,南郭中秋斗画船。”㊳旧时宁波以八月十六为中秋,热闹非凡。民国《鄞县通志》之《文献志已编·礼俗·岁时》云:“八月各乡祠庙为会祀神,以龙舟竞渡,谓之报赛,与各处端午不同。”此诗正与通志吻合。全祖望亦在吟咏土物之时,唱出男女爱情的赞歌。如《若耶溪竹枝词》云:“白杨梅熟甘于蜜,郎若啖时莫倾筐。炎精嘘出鼻端火,失却镜湖五月凉。”㊴白杨梅为余姚特产,色泽晶莹,颗粒硕大,回味清甜。此诗由一妙龄女子唱出,用调侃的口吻告诫情郎,白杨梅虽好,但须食用适度,否则过量上火,反而不妙。“炎精嘘出鼻端火,失却镜湖五月凉。”既可感受女子对情郎的关怀,又展现了越女的温柔慧黠。如《双湖竹枝词》云:“东楼万卷架渠渠,知是楼三学士书。郎若不辞勤汲古,一瓻妾愿供双鱼。”㊵南宋资政殿大学士楼钥,人称楼三学士,曾居月湖,藏书万卷于东楼。“东楼万卷架渠渠,知是楼三学士书。”既可见楼钥藏书之富,又展现了浙东诗礼传家的风尚。“郎若不辞勤汲古,一瓻妾愿供双鱼。”诗歌取妻子为苦学丈夫奉上双鱼酒的画面入诗,温馨动人。其次体现在竹枝词的语言运用上。竹枝词源于民间,多以方言、土语入诗,辞格丰富,风趣幽默。如邵晋涵《姚江櫂歌》“青梅子结柳花香,嫁女依然在水乡。留得绢囊嘉话在,江渔休唤作江郎。”㊶描绘水乡嫁女婚俗,以“渔”、“郎”读音的相似调侃新娘,具有地方特色。不过,清代浙东学人中最能体现竹枝词语言之俗美的为万斯同。如《鄮西竹枝词》云:“白鹤岗头望望春,一般培土娄水边蹲。平原何忽生高阜,好与西山作子孙。”㊷白鹤山、望春山各自在田中突起,诗人以幽默的口吻调侃“好与西山作子孙”,构思新巧,诙谐风趣。如“小溪橘柚旧知名,未入园林香已馨。象坎梨头建岙栗,一般佳味此为兄。”㊸小溪即光西,盛产橘柚,诗人夸耀光溪橘柚之美,不惜以象坎梨、建岙栗作比,得出结论“一般佳味此为兄”,以人伦长幼为喻,突出小溪橘柚之甘美,新颖俏逗。最后体现在竹枝词的句式类型上。黄宗羲《柳枝辞》为七言四句,万斯同《鄮西竹枝词》为七言四句,全祖望《若耶溪竹枝词》为七言四句、《鲒埼土物杂咏》为五言八句、《四明土物杂咏》为六言四句、五言四句,《双湖竹枝词》、《再叠双湖竹枝词》为七言四句,皆合竹枝体式,尤以七言四句为竹枝常体。

清代浙东学派竹枝词雅化的表现首先体现在小注的运用上。万斯同《鄮西竹枝词》50首除13首外,其余皆有小注。全祖望除《鲒埼土物杂咏》1首、《四明土物杂咏》1首无注,其余皆有小注。邵晋涵《姚江櫂歌》73首除9首外,其余皆有小注。竹枝词何时加注已不可考,但明代以前鲜少有注,明末竹枝词加注愈显频繁。晚明时期,博雅学风在对王学流弊的批判中兴起,得到晚明文人的推举。如黄宗羲《明儒学案》即夸赞杨慎为“博物君子”。章学诚《浙东学术》亦评价“浙东贵专家,浙西贵博雅”㊹。其实,浙东学者亦尚博雅。万斯同、全祖望、邵晋涵在竹枝词小注中或诠释诗歌、或考证历史、或述说地理、或记录传说,可谓晚明博雅之风的折射。其次,清代浙东学派竹枝词的雅化体现为风格的沉博典雅。如黄宗羲极少做咏物诗,《柳枝辞》可以说是其诗歌创作中的另类,自伤身世,含蓄典雅,可谓文人之诗。全祖望竹枝词创作多涉考证,喜用典故,一派学者风范。如《海魚臽》云:“春洋来海魚臽,半翅未能加。小品足清致,金光带日华。数罟多不亿,并命有堪嗟。湛老呼名错,原无艳可夸。”小注云:“湛园诗作海艳,误也。”㊺,此诗纠正姜宸英“海艳”之误,全祖望的学者风范可见一斑。邵晋涵《姚江櫂歌》典雅唯美、细致精工,抒个人淡泊悠远之怀,得王孟山水诗歌之神韵。如“漫从霄汉问星槎,鸟膽山头北斗斜。露下披簔还起坐,半江凉月浸芦花。”㊻描绘渔人生活,一领簔衣,露下独坐,江水、芦花都浸入清凉的月光中,意境悠远,风格清冷,何尝不是诗人隐逸之思的无意识流露?最后,清代浙东学派竹枝词的雅化体现为语言的含蓄精工。如黄宗羲《柳枝词》“轻烟淡月络冰丝,多少名流绘入诗。可惜道旁攀折客,风流不复似当时。”㊼诗人以冰丝喻柳,典雅高洁。柳本与轻烟淡月为伴,与骚客名流为伍,但现在却遭路人攀折,既是伤柳,又是悲己,含蓄典雅,意在言外。如果说全祖望竹枝词好用典故,邵晋涵竹枝词则发展为化前人诗作入诗。《姚江櫂歌》即大量化用前人诗句,书卷气十足。如“归棹声声听轧鸦,柳阴深处是儿家。数钱笑向花船问,买得双头茉莉花。”㊽乍一看此诗具有浓郁的民歌味,单从语言修辞上说,“声声”为叠词,“双头茉莉花”语意双关,花成对人亦成双。然而,小注云:“郑真《姚江晚渡》诗‘晚凉儿女临江坐,鬓发都簪茉莉花。’”邵晋涵化用郑真诗句,别出心裁。“数钱笑向花船问,买得双头茉莉花。”,“笑”、“问”、“数”、“买”四个动词的连用,将原诗的静态画面激活,一位明艳娇俏的少女宛然可见。

要之,在竹枝词的题材上,万斯同注重咏史,全祖望关注土物,邵晋涵意在绘景,他们的创作如同多棱镜折射出浙东特殊的风土人情。清代浙东学人作为竹枝词生命意识的赋予者,他们视角的转换展开了不同的竹枝画卷。黄宗羲竹枝词源于写心,万斯同、全祖望在以诗补史的理念下,重视实录,然全祖望更多了一份率性洒脱。邵晋涵则从传统比兴模式中抽离,将诗歌意象还原为景物。从黄宗羲到邵晋涵的竹枝词创作,作者视角的转换本质是从写心到写实的嬗变。在竹枝词的审美意识方面,清代浙东学人表现出俗与雅的碰撞。在竹枝词俗美特质方面,万斯同、全祖望竹枝词全方位、多角度,真实再现浙东人民的生活场景,多以方言、土语入诗,辞格丰富,体式灵活,诙谐幽默。在竹枝词雅化方面,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邵晋涵从小注的运用、风格的沉博典雅、语言的含蓄精工展现了竹枝词雅化的痕迹。黄宗羲竹枝词近于文人之诗,万斯同竹枝词俗中带雅,最近竹枝本色,全祖望、邵晋涵竹枝词雅中带俗,彰显学者风范。以竹枝词为视角,我们可窥探清代浙东学派文学思想的嬗变。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曾说过:“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的改革是从安徽开始的”。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小岗村的“大包干”创举,开启了农村改革(包产到户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新进程,开创了改革发展新局面。[1]随着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的基本普及、1982—1986年中央5个“一号文件”的连续下发、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外出务工,吃饭的问题逐步得以解决,计划经济体制也逐步向商品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转化,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1]

【作者简介:湖南文理学院文史学院(415000)】

①丘良任等《中华竹枝词全编》(第1册),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②丘良任《论风土诗》,《暨南学报》1995年第1期。

③孙杰《竹枝词发展史》,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第34-48页。

④⑨⑩⑪㉚㊲㊳㊷㊸万斯同《石园文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41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57、459、458、460、461、462、461、461、462页。

⑤㉓《黄宗羲全集》(第10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412、670页。

⑥⑦⑧丘良任等《中华竹枝词全编》(第4册),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第765、764、768页。

⑫王士禛《花草蒙拾》,《词话丛编》(第1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74页。

⑭徐兆昺《四明谈助》(上),宁波出版社2003年版,第470页。

⑮㉗㉙㊴㊵㊺朱铸禹《全祖望集汇校集注》(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365、2314、2421、2228、2421、2347页。

⑯⑰赵逵夫《历代赋评注》,巴蜀书社2010年版,第573、575页。

⑱《周作人散文全集》(第9册),钟叔河编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09页。

⑲班固《汉书》,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06页。

⑳㉑㉜㉝㉞㊶㊻㊽邵晋涵《南江诗钞》,《续修四库全书》(第146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16、617、616、644、656、619、618-619、615-616页。

㉒张德明《批评的视野》,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60页。

㉔《黄宗羲全集》(第1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63页。

㉕㉖㊼《黄宗羲全集》(第11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06、306、306页。

㉘《全祖望集汇校集注》(中),朱铸禹汇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247页。

㉛王国维《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218页。

㉟王宇根《中国古典诗歌景物描写:从象喻到写实》,《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4月11日。

㊱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140页。

㊹叶瑛《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23页。

本文为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清代浙东学派文学思想嬗变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13CZW050)】

猜你喜欢
竹枝竹枝词浙东
清代浙东曲家补考
书法《竹枝词》
浙东沿海地区台风脉动风速时程模拟研究
高节临风(竹)
苦竹枝总黄酮提取工艺的优化及其体外抗炎活性
运动会开幕啦
《竹枝词两首》其一
竹枝词视野下的徽商妇形象
浙东“大文学”思想的综合探究
———评郭庆财博士《南宋浙东学派文学思想研究》一书
论唐代宗大历年间浙东唱和中的越文化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