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与人的社会化

2015-10-08 08:30郭洁胡娟娟马伊健
体育时空·上半月 2015年9期
关键词:学校体育个体

郭洁++胡娟娟++马伊健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9-000-02

摘 要 青少年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完善自我、形成优良品德既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标志,也是主流社会的价值期许。学校体育在实现和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尽快使学生个体由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发挥出了独特作用。

关键词 学校体育 人的社会化 个体

一、社会化是人的本质的需要

社会是由社会成员组成的,而作为社会成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在人的成长、发展、完善过程中,要经过一定的社会化过程才能实现。人的社会化作为研究社会有机体的逻辑起点,在社会学理论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美国学者伊恩·罗伯逊认为,社会化是指使人们获得个性(personality)并学习其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的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另一位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也认为社会化的正式定义就是:一个人获得自己的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互动过程。我国学者卢元镇则认为,人的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从社会结构的立场出发,人的社会化本质不过是角色承担的过程而已。每个人,在这一过程中,应该逐渐了解自己在群体和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价值,学会顺利扮演这一角色的本领,熟知自己应该承担的义务[1]。可见,社会化是个人形成社会属性、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是社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培养、塑造自己的成员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文化不断延续和发展的过程。人的社会化程度,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反映社会发展,文明与进步的标志。

二、体育对人的社会化的促进作用

文化学理论认为,文化对社会的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对人们的多种多样的需求给予同样的满足,并使之融入人们的生活与实践。同样,体育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方式,它对社会所具有的第一个重要功能便是促进人的社会化。体育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社会生活所需要的行为能力、行为方式与规范等,而且还可以使人们学习到其他社会生活领域中的规则。特别对青少年来说,体育还可以使他们学习到相互尊重,养成良好的社会态度,发展自主性和对道德问题进行判断,促进他们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体育对人的社会化,不仅能提高人们对身体、环境、体育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还可以内化竞争的意义、规范和道德等,认识到社会上的各种竞争活动的社会意义[2]。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大众传媒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四个最主要的因素。这四个因素在青少年成长中的人格形成和参与社会能力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首先,家庭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 学校随着青少年进入学龄期后,将代替家庭的影响而成为他们社会化最重要因素。

(一)学校体育传授基本知识技能

体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是社会总文化的一部分。它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学校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教育对象是广大在校学生,学校体育的目的是有效增强学生体质,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与技能,培养身心健康、良好品德修养的、具有良好个性品质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上述两个表述中,都包含了学生的社会化教育问题。由此可见,学校体育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全方位的,蕴藏着极大的潜力和深刻的内涵,体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它还包含了人们对自身的认识和对生命的感悟,学校体育担负着促进学生继续社会化的任务。学校体育通过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体育运动的基本手段是身体练习,它们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因此掌握体育的身体练习,对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是极其重要的,甚至能影响他们的一生。

(二)学校体育向学生提供规范教育,形成优良品德

体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强烈的自身参与、激烈的对抗竞争、频繁的人际交往、以及形式多样的群体活动,是这一文化活动的鲜明特征。在人人乐于接受并欣然参与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确立一种明确而细致并且人人都认可的规则,这种规则是必须绝对遵守的。体育运动在这种规则的约束下得以顺利进行和不断发展。规范培养是少年儿童进入社会前必不可少的社会化过程。体育规范训练是一种可以经常重复和加以控制的,这一过程可以视为对社会法规和伦理道德学习的模拟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遵守社会规范的意义和重要性,有利于形成尊重权利的观念。此外,体育运动需要消耗一定的体能,克服一定的困难,因此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个性意志品质,如勇敢、顽强、对挫折的承受力、对困难的忍受力等。

(三)学校体育促使学生完善自我观念

自我观念包括两方面:一是对自己生理、心理状况的认识;二是对自我与他人、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培养的塑造自我观念贯穿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始终。自我观念的完善对个人的态度形成和转变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对个人的社会活动具有自我控制的功能,也为下一步的社会角色定位打下基础。可见,完善自我观念,不仅有益于个人,更有益于社会。学校体育课余锻炼和竞赛,是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内容。课外体育活动可以调节学生感情、丰富学生的生活,缓解学习引起的神经紧张和疲劳。学校体育还是学生休闲的重要手段,是扩大学生社会交往的重要媒介以及表现自我、展现自我的舞台。更为重要的是,学校体育在某种程度上会对学生未来的生活方式产生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学校体育对个体合作精神的铸就和自我道德意识的培养

在体育活动特别是集体项目中,个体会在集体主义氛围的影响下形成团队归属感,因为集体项目的完成需要齐心协力,需要每位成员的合作。体育运动中的合作形式多样,有运动参与者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合作,个人与团队间的合作,指导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合作等等。不同的运动项目、不同的运动情境,参与者之间合作的形式也各有不同,但是其共同的作用在于使人处于社会化过程中,团队的成功失败以及荣誉与个体息息相关。团队中培养的义务感、自信心、自尊心、自爱心等又构成个体自我的道德意识。道德的选择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自愿的选择,是一种价值取向。不仅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要求具有相互理解的精神,友好的精神,团结互助的精神和公平竞争的精神,而且体育中充满了集体主义、爱国精神。体育对个体自我道德意识的培养途径简单、氛围自然、过程欢快、结果有效。集培养个人的情感、锻炼意志与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职业观为一体,从而促进个人道德境界的日益提高。

三、结论

(一)学校体育可以向学生提供社会规范教育的场所和实践社会规范的模拟机会。

(二)保持社会文化的传递和社会生活的延续可以引导学生融合进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念体系。

(三)可以给青少年分配“社会角色”,提供尝试“社会角色”的各种机会,从而促进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6.

[2] 饶远,陈斌等.体育人类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12.

[3] 李国成.学校体育与人的社会化的探讨[J].才智.2011.17:05-07.

[4] 陈彦,赵丽光.高校体育教学与人的社会化问题的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2):125-126.

[5] 顾美琴,张凤丽.浅探体育的行为方式对促进人的社会化作用[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6):4-9.

[6] 常乃军,王永平.体育与人的社会化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4(1):257-259.

[7] 魏磊.我国学校体育社会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5(3):59-67.

[8] 王福滨.学校体育与青少年的社会化[J].民营科技.2011(5):28-32.

猜你喜欢
学校体育个体
组织合法性的个体判断机制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
浅议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新策略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