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会选举释放出怎样的信号

2015-10-12 08:54曹岳翟崑
世界知识 2015年19期
关键词:行动党工人党李显龙

曹岳+翟崑

2015年9月11日,新加坡举行国会选举,民众在投票站等候投票。

9月12日凌晨,新加坡2015年国会选举结果出炉,执政的人民行动党以69.86%的得票率获得“后李光耀时代”首次大选的胜利。

在2011年大选中,人民行动党得票率曾创历史最低,仅获约60%的选票。反对党却取得历史性的进步:工人党秘书长刘程强、主席林瑞莲等组成的五人团队在阿裕尼集选区以将近5个百分点的优势战胜时任外交部长杨荣文领衔的人民行动党团队。这是新加坡反对派自1988年集选区制度确立以来首次赢得一个集选区。所谓集选区制度,是指四到六名候选人以团队形式参选,其中须包括一名少数族群代表,得票最高的一组候选人集体当选。一般认为,设计这个制度就是要发挥人民行动党的人才数量优势,而反对党很难在多个选区同时凑齐必须的参选人。

受上次大选结果鼓舞,本次大选共有八个在野党和两位无党派候选人与人民行动党竞争包括李光耀生前所属的丹戎巴葛在内的29个集选区总共89个议席。这也是自1965年独立以来反对党首次在所有选区向执政党发起挑战。2015年3月,新加坡开国总理李光耀去世,让人们对新加坡未来走向的担忧增加了一分。此次投票前,“新加坡将迎来分水岭”、“朝野对决态势紧绷”是舆论主调,有人甚至指望本次大选开启新加坡走向“两党制”的进程。

现实结果是,人民行动党的得票率比2011年大选高出将近十个百分点,还从工人党手中夺回在2013年补选中丢掉的榜鹅东单选区,遏制了反对党上升的势头,稳固了自身的执政基础。总理李显龙及多名内阁部长表示“惊喜和宽慰”,“不胜惶恐”,允诺“新加坡不仅在未来五年会得到好的照顾,未来10到15年也将会是如此”。反对党则对选举结果感到意外,工人党主席林瑞莲表示,将探讨选民究竟向反对党发出了什么信号。

新加坡还是那个新加坡

看起来,虽然失去李光耀,但新加坡还是那个新加坡,政治秩序没有改变。这个秩序是李光耀一手创立的,目的就是为了确保新加坡这艘“小舰板”能在波涛汹涌的世界海洋中续航。当年,被迫脱离马来西亚独立建国的新加坡十分弱小,外部面临民族、宗教、政治上都与自己不同却比自己更强大的诸多邻国,冷战的阴云也笼罩在东南亚上空。李光耀坚信,弱小的新加坡必须保持纪律团结苦干,才能闯出一片天。这种遍及全社会的危机感成为新加坡建立“一党独大”执政体制的基础。

建国50年来,在李光耀和人民行动党的带领下,新加坡从第三世界步入第一世界,成为颇具竞争力的国家,其成功之处就在于敏锐、及时地洞察国际环境变化,依靠果决的行动力适应变化,比如在冷战中倒向西方,积极引进外资;抓住中国改革开放的时机,完成产业升级。然而,李光耀生前却经常问自己、问国民“新加坡还能继续存在50年吗”?这位政治强人一贯向下属和国民灌输极强的忧患意识,不断强调富裕起来的新加坡依然脆弱,如何在变幻的国际局势中把握自身命运是长期、巨大挑战。

国际环境的确正处于重大变化的当口。新加坡人密切关注着美国霸权的相对衰落与中国影响力的快速上升,以及逆全球化、区域贸易便利措施碎片化、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增多、东盟共同体建设在艰难中推进等动向,希望本国在变化的国际地区环境中立于不败。在这样的背景下,不能说新加坡社会不存在一分半厘的思变因素。新一代新加坡人生长在繁荣中,已不可能再像建国初期几代人那样为了生存和发展默默忍受政治上的高压。由于新加坡本身就是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再加上以英文为第一工作语言,现今的新加坡人更加注重权利的自主和言论的自由,年轻人更是如此。反对党把“新加坡需要权力的平衡”作为最主要的竞选主张,希望以此吸引年轻选民的支持,逐步取得能制衡人民行动党的有利地位。

与此同时,像许多发达国家一样,新加坡面临着社会老龄化、人口出生率下降等问题。为此,新加坡政府希望通过引入移民来解决问题。但是,这样的举措在最近几年引发了本地人对移民大量涌入影响社会稳定的不满和担忧。除此之外,新加坡选民还普遍关注贫富差距、住房养老、基础设施更新等问题,一切都与民生福祉相关。

人民行动党主动适应改变

在上次大选创下得票率新低后,人民行动党痛定思痛,主动进行自我调整和更新。李显龙领导的政府着力提高行政能力,积极弥补具体工作上的失误,推出一系列改善民生的“善政”。人民行动党的议员代表们则放低身段、走入基层、贴近民情,以改变执政党在民众心目中高高在上的印象。就在确定此次大选日期的前两天,李显龙在国庆群众大会上宣布了一系列惠民措施,包括提高婴儿花红、补助新生儿保健储蓄、延长父亲陪产假、提高政府组屋申请者家庭月入上限、调高特别公积金购屋津贴额度等。此次竞选期间,人民行动党在几个预计选情激烈的选区特意指定民众熟悉的草根人士参选,不再空降精英候选人。而在8月初的新加坡50年国庆活动中,政府结合对李光耀的追思摆出“哀兵”之态,引导国民着力回顾建国以来的艰辛历程,使公众对人民行动党的感念之情得到激活。

李显龙在投票日到来前表示,此次大选之所以至关重要,不单只是因为它攸关接下来五年由谁组织政府,也关系到新加坡未来50年的发展大方向。作为李光耀之子和人民行动党领导人,李显龙承担着继承和维护“新加坡模式”的重担。他的表态主要是针对新加坡国内民情出现的变动,人民行动党需要通过新的大选,获得选民的充分信任和委托,从而更好地领导国家应对未来挑战。

反对党在上次大选中取得不俗成绩后,囿于自身视野、历练的限制,未能抓住机会向选民充分证明自己可以给新加坡带来不同于人民行动党执政的更美好前景。反而,在一些竞争激烈的选区,发生了对反对党不利的事件。工人党在接管相关选区的市镇理事会后,管理屡屡失误,特别是账目不清,经执政党控制的媒体渲染,造成选民对其信心倒退,很多人怀疑反对党连一个市镇理事会都管不好,又如何将国家交给他们。

挑战未有终点

总之,在上次大选给了执政党一个教训之后,本次大选民众依然选择了人民行动党,说明新加坡的公民社会价值是成熟、严肃、拒绝政治投机与泛化的。绝大多数新加坡民众从心底认为,缺乏资源的新加坡唯有保持智慧、行动力和团结度,而不是走向内斗、陷入党争,才能有效维护国民珍视的独立和繁荣。

然而,人民行动党的胜局并非一劳永逸。此次大选结束后,新加坡社会舆论对国家治理模式是否应延续“一党独大”格局的讨论以及对选区划分有欠公平、执政党对民生重视仍然不足等问题的反思反倒比选前还要热闹,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声并没有下降。

反对党尽管从人才到治理能力还难以对执政党构成实质威胁,但总体上越来越活跃,政治参与度不断提高。本次大选中,工人党在首次捍卫阿裕尼集选区议席的选战中仍获险胜,该党借机向新加坡民众喊话,希望人民给他们机会成长,“假若有一天人民行动党不能再组成好的政府,工人党愿当‘备胎”。

李光耀离去后,失去了强人权威的新加坡社会将对各种变化更加敏感,执政党自我更新的压力将始终存在。人民行动党接下来的真正紧迫挑战当属为搭建“后李显龙时代”政治框架做准备。9月19日,已连续担任总理11年并且身患癌症的李显龙在出席第四届“新加坡峰会”对话会时证实,他已着手规划“交棒”事宜,“力求维持一个良好的领导层更替机制”。有新加坡媒体指出,未来新加坡将有两个关键时点:一是2021年3月,下届国会选举最迟在此之前举行;二是2022年2月,李显龙将年满70岁,而他在多年前就曾经说过,“新加坡不应该再有一位年过七旬的总理”。

(作者曹岳为国际在线特约评论员,翟崑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行动党工人党李显龙
接棒李显龙,“草根”黄循财何以脱颖而出
论发达国家共产党对当前资本主义社会阶级问题的认识*
2011年新加坡大选与人民行动党的自我更新